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占有制度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现代物权法理论,占有制度与所有权和他物权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物权法体系。所谓占有,是对于物有事实上管领力的事实,表示法律对物事实支配状态的保护,这是占有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就其成立要件而言,依据纯客观说,即占有纯为客观地对于物有事实上的管领,并不以有占有意思为要件。其次,建立占有制度,在我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存在价值:1.有利于构建合理的中国的物权立法机制,它既非所有权机制一统天下,也非“所有一占有”机制的创新,而应是所有权和他物权机制以及占有制度的并存模式。2.有利于弥补现行立法对占有保护之不足。3.有利于完善我国物权法中若干欠缺的制度。4.有利于树立我国对法律程序尊重的观念。最后,占有的法律效力中的占有权利的推定,占有的物权法上的保护等问题应予充分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占有保护请求权说到底是物权法上的请求权,物权法上的请求权与侵权责任请求权在未来民法典的编排体例上到底是并立、包含还是竞合,直接决定了占有保护请求权的设计和适用.以统一救济模式的侵权责任法的设计体例为依托,构建统一救济模式的占有保护请求权,将对占有的物权法保护和侵权法保护统一于侵权责任法中.  相似文献   

3.
间接占有制度是物权法上一项重要的制度,它具有解决物之归属和便利物之交易等方面的功能,在物权法中应有一席之地。废除该制度会造成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侯巍 《学术论坛》2007,30(9):153-159
在善意取得制度中,真正权利人的利益与善意受让人的利益相互冲突,传统民法理论向来将占有委托物与占有脱离物的区分作为一个重要的利益衡平工具.文章以民法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为基点,对区分肯定主义立法和区分否定主义立法进行了评析,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应扬弃占有脱离物与占有委托物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物权法的价值选择进行了评价,并对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善意取得制度提出了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5.
孙娟 《理论界》2005,(11):149-150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建议稿>)规定,占有是指对于物事实上的控制与支配,亦即认为占有在本质上是一种事实,而非权利.从占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来看,这种规定未免有些偏颇.它仅看到了作为"事实"的占有,而忽视了作为"权利"的占有.  相似文献   

6.
论占有     
占有,在各国的立法中和学术观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是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对物管领、控制和支配的事实状态,并经法律调整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民事法律制度。它具有经济和法律的两种属性。占有的种类颇多。占有取得、转移和消灭的原因和途径各异。对于占有的效力和保护需要在法律上作出明确的规定,以确保交易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试述占有的权利推定规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我国物权法草案关于占有推定规则的规定,阐释了该制度设定的必要性及内容,并对该规则与公信原则的关系、排除占有推定规则的情形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Possessio乃是罗马法上的占有,Gewerbe乃是日耳曼法上的占有。近现代民法上的占有制度,非但源自罗马法的Possessio,同时还源自日耳曼法上的Cewerbe。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近现代民法占有制度,笔者在此对罗马法和日耳曼法占有性质和功能进行比较。一、占有的性质自罗马法始,在民法理论上对占有的性质,即占有究竟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事实一直存有争论。罗马古代的法学家一致认为,占有是事实,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果。在古罗马法中,对物为事实支配的占有与对物为法律支配的所有权,完全分离,法律对于二者均予以一定保护,即使对于物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时效取得是民法中时效制度和物权法领域的重要法律制度 ,是民法中稳定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手段 ,也是我国在民法领域急需建立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本文试将所有权之时效取得的要件分解为客体要件、占有要件和时间要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黄静  陈春兰 《天府新论》2004,(Z2):150-151
时效取得是民法中时效制度和物权法领域的重要法律制度,是民法中稳定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手段,也是我国在民法领域急需建立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本文试将所有权之时效取得的要件分解为客体要件、占有要件和时间要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占有的性质和涵义是"占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主要有"事实说"和"权利说"两种观点。前者主要从"法律保护前的视角"考察占有;后者有从"法律保护前的视角"考察的,也有从"法律保护后的视角"考察的。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看,"法律保护前的视角"值得肯定。但是,从结论上看,它们都没有完全或正确地揭示占有究竟是什么。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占有是一种不依赖权利、仅表现为利益的事实;在本质上,占有是个人物质利益和作为和平秩序的社会利益的统一体;在形式上,占有是手段性占有和目的性占有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是近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法律制度,没有这一法律制度,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民法,或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制度;我国物权法的出台对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正确评价市场经济建设的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物权法以规范人对财产的支配关系为内容,性质上属于财产法。因此,所有权的法律制度是物权法的核心内容,财产不受侵犯是物权法的核心理念。只要是合法获得的财产,法律必须给予平等保护。这不仅是物权法应有的立法态度,也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应有的基本原则。无论谁所有,从合法财产受保护层面上讲都是神圣的,都是不受侵犯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物权法的调整对象,是研究物权法的前提.在理论与实践中,关于物权法调整对象的争论一直十分热烈.在物权法颁布实施两年有余的今天,重新审视调整对象,理清归属与利用的关系,无论是对以后的理论探讨,还是对法律的正确适用,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蔡秉坤 《兰州学刊》2007,(11):134-136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的法律,这与许多信息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照.网络虚拟财产之所以在社会实际生活中面临如此"脱法"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由于法律相对于社会生活所固有的迟缓滞后性、保守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源于网络虚拟财产这一新型财产形态自身的特性,其中既有技术层面原因也有因为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全面而导致的法律研究滞后.在对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的各类学说进行评析后,问题的实质核心已转化为对网络虚拟财产能否实现物权法中之占有,尤其是在物权法颁布以后,这样的探讨更具现实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占有改定是一种特殊的动产交付方式,是意定交付中的一种,那么当出让人继续占有动产时,第三人与其达成转移所有权合意,并且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时,那么所有权的归属应该如何判断,第三人是否可以在占有改定下,从直接占有人手中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并再通过占有改定取得所有权呢?本文试图通过对占有改定的特点、善意取得的适用条件,占有的作用,结合学理与司法实践,探求在占有改定下善意取得的适用,并且论证第三人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获得所有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我国物权法草案中善意取得制度全面审视与评析,以客观视角审视该制度建构的优劣,从而为构建该制度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7.
论居住权的物权法保护——微观与宏观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兰州学刊》2010,(3):142-147
大陆民法中作为物权类型的居住权在我国物权法中的缺失,并不意味着有关制度探索在我国的终结。在各种新类型社会居住利益类型化保护需求日益显著的今天,以有效调整物之利用关系为基本功能的物权法有必要发展传统居住权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针对新兴居住利益的微观居住权与宏观居住权的搭配保护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丁晓春 《学术论坛》2008,31(2):100-104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民法通则中虽然没有规定,但是长期以来它在学说和司法实践中都得到承认.新出台的<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了该制度.善意取得动产所有权必须是受让人基于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有偿并善意地取得标的物的占有.此外,对于遗失物的善意取得问题,<物权法>第107条作出了特别规定.对善意取得要件的深入探讨有助于物权法相关规定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制度总会不断创立、修正、改革和创新,这一过程被称为"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有两种模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对于作为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占有制度而言,亦会存在不断创立、修正、改革和创新的变迁过程,影响变迁的动因中既有社会动因、经济动因,亦有技术动因和观念动因,这些动因有诱致性的也有强制性的,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理论中汲取养分分析占有制度变迁的动因,找出其中的强制性动因和诱致性动因,对占有制度的变迁做历史解释的同时,亦为当代的占有制度的完善提供历史的注解和历时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总体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需要,构建自然资源物权制度体系成为现实.自然资源物权法既产生于传统物权法又在许多方面对传统物权法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物权法的基本框架下构建自然资源物权制度,既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也是一个需要制度创新的途径.从总体上对自然资源物权制度进行探索,对于系统地构建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