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州飞来峰第55龛顶髻尊胜佛母九尊坛城造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内的飞来峰以佛教石刻造像闻名遐迩,其数量之多、形制之大、造型之美,均为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盛世的汉唐之后所罕见。据统计,飞来峰现存五代、宋、元时期的佛教造像多达280尊。其中元代造像数量最多,为飞来峰佛教造像中的主体和精髓部分,现存造像67龛,大小造像116尊,形成了“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的壮丽景观。116尊造像中,有46尊为藏传佛教风格造像,62尊为汉式风格造像,8尊为受藏传佛教风格影响的汉式造像。飞来峰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造像于一身,是中国佛教造像中绝无仅有的融汉藏佛教艺术风格于一  相似文献   

2.
杭州西湖宝石山造像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杭州西湖宝石山摩崖造像遗迹,分造像年代为元明两期,归造像类型为藏汉二式, 并就石刻造像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历史背景及梵文摩崖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宝石山造像集汉藏雕刻艺术于一崖,对研究藏传佛教在南方地区的传播,汉、藏佛教造像图像学与风格的演变,以及汉、藏佛教艺术的交流影响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微型雕塑“嚓嚓”原为古印度佛教艺术品,在佛教传入藏区的过程中,以其直观、真实的形象冲破语言、文字障碍,对佛教教义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整个藏区使其类型和内容不断得以延续和扩充,丰富了藏区佛教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造像量度一直在藏传佛教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西藏文化博物馆展出的14幅造像量度画本的初步研究,可以基本弄清其目的、创作年代、地点和作者。此套组画按照第司.桑结嘉措名著《白琉璃》中的造像量度理论创作而成,其目的是试图规范藏传佛教艺术的创作,从而建立一个正统的标准。从文献和题记推知,此套组画极有可能由门塘或钦孜画派的大师们领衔于1688—1705年间左右创作于拉萨,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杭州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艺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后,中国内地的佛教造像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三次大的外来形式的冲击,在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跌宕的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历史剧幕。浙江杭州灵隐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就是第三次外来形式冲击下的典型产物,其中的藏传佛教造像和部分汉传佛教造像,既包含有很深的印巴次大陆文化艺术的渊源,又有汉传统文化和江南佛教石窟、摩崖雕刻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多样性,笔者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飞来峰矗立于杭州西湖西北灵隐风景区的青山翠谷之中,峰奇石怪、泉清气幽。在峰麓玲珑的山石和奇幻的洞壑间,散布着起自五代吴越国,经历宋、元、明诸朝雕造的佛教石刻造像300余尊,形成了我国石窟雕刻艺术史上最后一处大规模遗存。尤其是元代的造像,雕工精细,具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存百余尊元代雕作,大体可分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两大类。属藏传佛教性质的有33龛、47尊造像,为我国元代遗留至今规模最大的一处藏传佛教石刻造像真迹。 杭州飞来峰藏传佛教造像,题记中有年号可辨的最早造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最晚的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无明确年号可辨的造像,从艺术风格与历史背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的教义教理中具有普世思想和慈悲心、良好道德的和谐思想内容,挖掘和利用这些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藏传佛教是我国的重要宗教派别,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具有独特的思维和理念,并且能够将佛教的教义教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在藏传佛教当中,本初佛是重要的崇拜对象,也是信仰的核心部分。在本初佛当中,金刚总持、法身普贤、金刚萨陲是三位重要的佛像,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讲,还是从本初佛的演化上来分析,金刚总持、法神普贤、金刚萨陲都对藏传佛教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因此,加深对藏传佛教本初佛的研究,有利于日后弘扬藏传佛教的佛法,促进当地的宗教信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的教义教理中具有普世思想和慈悲心、良好道德的和谐思想内容,挖掘和利用这些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藏传佛教是我国的重要宗教派别,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具有独特的思维和理念,并且能够将佛教的教义教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在藏传佛教当中,本初佛是重要的崇拜对象,也是信仰的核心部分.在本初佛当中,金刚总持、法身普贤、金刚萨陲是三位重要的佛像,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讲,还是从本初佛的演化上来分析,金刚总持、法神普贤、金刚萨陲都对藏传佛教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因此,加深对藏传佛教本初佛的研究,有利于日后弘扬藏传佛教的佛法,促进当地的宗教信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甘肃藏传佛教爱国主义传统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爱国爱教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坚持爱国爱教是藏传佛教坚持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在当前如何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是必须坚持佛教中国化发展方向,结合佛教教义阐释,系统宣传藏传佛教爱国主义;二是应把爱国主义传统作为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戒律底线。三是应把继承爱国主义传统作为宗教人士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宗教人士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李翎 《西藏研究》2003,(1):98-103
藏传佛教的造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流行样式基本都是按照一定的造像法完成的 ,是某种宗教意义的表现。它通过供养仪轨 ,以一定的构成样式表达特定的教理 ;同时也有先出现新样 ,再附会以某种神奇的传说 ,从而促成新样的再度流行 ,但这种新样往往保持着原始样式的基本形式因素 ;另外 ,不同地区、阶层对原始教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大师们的倡行和“疑”、“伪”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藏传佛教的造像  相似文献   

11.
论藏传佛教形成于吐蕃时期及其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藏传佛教是后弘期随着各教派的产生而形成的,故此,习惯将前弘期佛教称之为吐蕃佛教。然而从理论上进行严格分析,这种概念和称谓存在诸多不合理及不贴切之处。所谓"藏传佛教"是指佛教传入藏区后,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佛教。佛教在吐蕃传播200年的过程中,从语言文字、僧人信徒、寺院道场和神灵造像等方面都实现了吐蕃本土化。因此,应该说藏传佛教形成于吐蕃时期。  相似文献   

12.
佛像纵广相称是佛教造像的一个理论概念,佛教教义经典和造像量度理论典籍从不同的角度对纵广相称进行了阐释。教义经典认为,纵广相称是诸佛菩萨身体示现的神圣庄严法相;造像理论经典认为,纵广相称是艺术家在绘塑佛像创作实践中遵循的一种造像量度法则。古代藏文文献对于佛像纵广相称的具体量度持有125指和120指两种不同的观点。文章以藏文古代文献为中心,分析佛像纵广相称学说的概念、理论渊源、哲学和宗教层面的意义,探讨佛像艺术创作过程中将纵广相称的佛身庄严法相表现在所绘造佛像上的具体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17至19世纪是藏传佛教绘画的大发展时期,随着格鲁派在全藏区取得政教领袖地位,格鲁派寺院建设热潮空前高涨,大规模的寺院兴建和扩建给藏传佛教绘塑艺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由此进入一个全面繁兴的发展阶段.一时大师辈出,画风迥异,他们在前代画派风格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藏传佛教绘画演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本文对当时流行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艺术家进行了分析,从而大致梳理出17至19世纪藏传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公元631年,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迎娶赤尊公主为妃。赤尊公主作为吐蕃佛教的早期传播者之一,在"蕃尼古道"上开通了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一条要道。她不仅将佛教从尼泊尔传入吐蕃,而且把尼泊尔佛教绘画艺术和建筑工巧传入雪域藏地,从而创建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殿堂,并丰富了吐蕃建筑工艺,为藏民族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色彩明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绘画技法大方多变,线条、构图等非常成熟,使整个画面交融和谐;壁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傣族民间传说故事和历史故事。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作为一种宗教艺术符号,不仅是傣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宣传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展现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传承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本文主要透过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这一宗教艺术表现形式,探究其哲学底蕴和审美意识,展现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在热贡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热贡艺僧和民间艺人,将来自域外的佛教绘画艺术,依托藏民族传统文化,在题材、技法、色彩、工艺、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热贡独特的宗教艺术——唐卡。唐卡是热贡艺术的精华,是热贡文化的重要内容。绘画唐卡和堆绣唐卡以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热贡地区果花飘香、丹青出彩,唐卡艺术形式多样,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热贡艺术馆陈列展览的唐卡绘画精美绝伦,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也走向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17.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书浏览     
《藏传佛像艺术鉴赏》  黄春和著  16开  2 6 2页 2 70千字平装定价 38.0 0元华文出版社 2 0 0 4年 1月第 1版 ISBN7- 5 0 75 - 15 6 1- 3/B·6 4 责任编辑 :杜虹材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专著。作者在长期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进行理论研究和实物  相似文献   

19.
浅谈活佛的转世特征李泰年,公保太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把佛教的灵魂不灭、业力自如的教义和佛、菩萨圆党解脱,化身降世、普渡众生的思想融为一体,得到佛教各派的认同。为安定社会、统一信教民众的思想,维护边疆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活佛...  相似文献   

20.
夏敏 《西藏研究》2002,(1):77-82
佛教传入西藏,对西藏社会形成上千年的深刻影响,成为藏族群众的精神支柱。他们把能够理解的佛教思想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藏传佛教活动相互渗透,难分彼此,手不离经筒,口不停真言,成为多数群众的生活常规。他们并不清楚太多的佛教教义,但是在全社会浓厚的崇佛气氛熏染下,“他们早已视宗教信仰为生活习惯、人生准则,是须臾不可缺藏传佛教世俗化与藏族民歌少的东西”。①社会上层和僧侣阶层的体系化的藏传佛教传至民间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在佛教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中,百姓歌谣的唱诵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