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人意象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人”(或“佳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最频繁的原型意象之一。她包含三重境界:“美人”意象的文化原型是巫觋,以“美人”喻君或君子构成源远流长的象征艺术传统,“美人”回归女性本体,成为审美观照的美的对象。这三重境界使“美人”成为古代最具魅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隔河情结”与“河桥意象”是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两个模式。“鹊桥神话”和“尾生传说”两个民俗故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隔河情结”逐步形成的过程。男女被河阻隔的情结是原始思维中氏族内部不得通婚的原始制度的产物,两性间渴求沟通的潜意识欲望通过桥的意象传达出来。桥在民族心理中是男根的象征,桥也暗示着男女的交合。河桥意象在文学中成为一个与性爱主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3.
“比翼鸟”意象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可谓源远流长,究其源头和原型可追溯至几千年前人们对野兽禽鸟的看法和理解.通过分析“比翼鸟”意象原型的演变,以及它在古代诗歌、传说等文学作品中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我们能够认识该原型的文化来源及意象象征意义形成的原因,并借以诠释“比翼鸟”意象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诺斯洛普·弗莱于20世纪60年代首倡原型批评理论,荣格将集体无意识谓之原型,认为原型是从远古便普遍存在的意象,是一种民族记忆。作为文学意象,树木意象早在《诗经》《楚辞》里就有了,到了宋代,诗词里的树木意象更是丰富多彩,仅苏轼的作品中树木意象就占了很大比例。这些树木意象有着极重要的文化内涵,既有生态价值,也有实用价值,树木见证了岁月更替,是历史烽烟的记录。苏轼对树木的欣赏模式众多,有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天成模式等,这些树木意象底蕴充盈,写树木就是写自己,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印证了原型原理,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5.
大庆文学中普遍存在篝火意象叙事。这些意象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神话原型的意义,由于北方作家多受萨满文化的浸润,因此,其篝火意象也主要源于萨满神话原型。篝火原型表征着石油工人恶劣的生态环境,象征了石油工人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石油工人对光明的向往,昭示了人性的善恶。  相似文献   

6.
因“墙”有着秩序和规范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隔墙相恋、逾墙而从的情节,往往成为突破封建礼制、追求自由爱情的行为象征;这种具象之“墙”以外的“心墙”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更多,如鲁迅、张爱玲和钱钟书的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7.
《贝奥武普》是英国中世纪的民族史诗,而《东海黄公》堪称为中国戏曲的发端。两部作品的文学体裁形式不同,叙事对象也不同,一个是英雄宏大叙事,另一个从英雄叙事流变为滑稽形象讽喻叙事。通过对故事情节、叙事主题、原型意象、创作语言和创作动机等方面的跨文化对位比较,可以揭示出中西方共有的一些文学叙事功能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秀臣 《东方论坛》2008,(3):125-126
自从上个世纪荣格提出原型这一概念以来,原型批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按照原型理论,创作的源头不是单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是远古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经过世世代代的历史积累起来的典型的心理经验。由此推论,古代诗学则是对这种典型心理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最原初的理论命名和经验积累与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原型的意义。十年前,我的导师傅道彬先生出版专著《晚唐钟声》,这是一部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述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象征意蕴的经典学术著作,他把这种批评方法称作“精神考古”。沿着老师的思路,我一直在思考,既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意象都可以在上古文化源流中找到精神的原型,那么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是否也存在某种原型?  相似文献   

9.
意象浅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初含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意象中两个成分“意”与“象”在创作中的关系以及在创伤中的独特魅力。由于意象与象征、原型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本文对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性——女人》中,波伏瓦详细地分析了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与原因。但是,男女不平等的终极根源在于女性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如男性,女性在个体生存能力上不如男性。而这两个“不如”是在一定历史发展时期、一定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中,由男女两性本身所具备的能力与潜能所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不平等实际上是无法避免的。但既然这两个“不如”是历史形成的,它就不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2.
信用缺失与权利义务的失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也是信用关系的基本内容。信用虽然表现为对于人们交往活动的基本义务要求,但其实质却是对于权利的承认与尊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信用秩序赖以建立和维持的基础。社会信用缺失的根源在于权利与义务的分裂和背离,因此,重建信用的核心在于为守信者提供利益保障,使背信之人受到应有的制裁,恢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信用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制度具有关键的作用。只有道德的价值导向与制度的利益导向的有机结合,社会信用秩序的重建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4.
论首要分子与主犯、组织犯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法系、苏俄法系、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共同构建了我国当代刑法理论的框架,各种理论的相互融合也造成了我国当代刑法理论一定程度上的混乱。首要分子制度作为中华法系的传统理论,在我国当代刑法理论中的归属问题也有所混乱。首要分子与主犯之间是交叉关系、首要分子与组织犯之间也是交叉关系,而组织犯则存在于一切共同犯罪之中,都属于主犯。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学艺术中表现善与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作为表现和强化“善”的手段 ,呈现出崇扬美德、表现和谐、追求圆满的特征。而西方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却表现了善恶冲突 ,甚至突出了“恶”来反映现实 ,揭示人性 ,从而表现出暴露阴暗、紧张冲突、综合繁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谭平山通过参与创建和领导早期广东党、团组织的革命活动,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中国的国民革命事业作了重要贡献,并始终表现出一种爱国爱民、真诚合作的精神品质,值得缅怀.  相似文献   

17.
钢琴和手风琴(键盘式)都属于键盘乐器,也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研究两种乐器在演奏方法上的异同,有利于更好学习和掌握其演奏方法,使之为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服务。本文谈了两种乐器的共性和个性差异,供学者在学习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真善美教育的含义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仙道艳情词指受道教影响的艳情词作。在唐五代文人曲词和敦煌曲词中,有许多曲牌、词牌暗含仙道艳情本事,许多艳情词作通篇或有意象与道教相关,本文就此种文学现象的成因、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作了探讨,以期充分发掘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江月 《新华航空》2011,(9):43-45,42
信号的加密与破密、窃听与反窃听,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对兄弟间的争斗贯穿于20世纪前半叶的所有战争及和平时期的重大事件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