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次在我家,面对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一个记者与县里的干部在辨认照片上收养的孩子是谁、是什么民族时,我对他们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1957年,我嫁给了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县公安局工作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比包,我们一家7口人过上了虽清贫但快乐的日子。1970年,我们的邻居牙合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3个半大小子:19岁的老大吐尔达洪、17岁的库尔班和14岁的托乎提。同样失去过父母的我,知道这3个孩子的孤单和无助的滋味,我对善良的丈夫说:"咱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3个孩子没人管吧?"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我生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房里有四张病床,我和一个小男孩占据了靠窗的那两张,另外两张床,有一张属于那个姑娘. 姑娘脸色苍白,很少说话,长时间地闭着眼睛--只是闭着眼睛,不可能是睡着.她身体越来越差,刚来的时候还能扶着墙壁走几步,后来只能躺在床上.  相似文献   

3.
<正>麦田是金黄的,金黄的麦田里有欢乐的孩子在嬉戏玩耍。可年轻的霍尔顿已经不能再回到童年,他只能看着孩子,他说:"我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4.
我国台湾省高山族出身的许进来,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这是一位十分有趣的父亲。儿子周岁未过,他就在孩子耳边讲了三百多天的话。他给孩子讲自己的过去,现在,同时也讲祖国的未来。孩子什么也不懂。但当孩子望着他的时候,他以为孩子在提问,话自然多些;如果孩子发出笑声,那他就更乐于讲了。  相似文献   

5.
“她们也是我的女儿 ,我有5个女儿。”湖南省吉首军分区张铁流司令员的话 ,让随行人员都感到纳闷 ,张司令员不是只有一个上大学的女儿吗,怎么会有5个女儿呢?原来张司令在岳阳军分区工作时救助了2名面临失学的女孩。去年初 ,他调到吉首军分区工作后 ,在“扶贫司令”彭楚政的家乡古丈县又救助了2名贫困的女学生。1999年4月 ,张司令员在古丈县检查工作时 ,听人武部的同志提到有两个苗家孩子 ,一个叫李于蓝 ,另一个叫周华 ,两人在学校里品学兼优 ,但家境却十分贫困 ,面临着辍学的困境。张司令员当即与这两名女学生见了面 ,并认她俩作…  相似文献   

6.
“五·一”前夕,我父亲突然不行了。我拉着他那冰凉的双手,望着上面粗粗细细的血管和厚厚的老茧,难以克制的泪水夺眶而出……记得1967年知青下乡,我回到闽西上杭县才溪乡老家,叔叔拿着一根旧扁担,对我谈起了父亲:1913年3月,我父亲雷浩茂出生在一户贫苦的畲族农家。8岁他就成了财主家的放牛娃。12岁时,便用这根扁担挑起  相似文献   

7.
<正>初识王跃文,是在5月份的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学笔会上,笔会选择在我的家乡湘西召开。我们住在永顺县被称为“芙蓉镇”的王村一家叫“听涛山庄”的宾馆。那天会议还没有开始,我出门的时候见省里的几个作家在宾馆门前正围成一圈站着聊天,基本上是王跃文说,大家听。王跃文个子不高,穿着一双白色球鞋,显得很壮实。王跃文很好认,一个是书上印着他的照片,二是他右眉根上的痣实在非常显眼。第二天我们没事串门,串到了王跃文住的房间,他那里聚了一大群人,我就坐在他的床上,听他们天南海北地闲扯,末了,我叫张家界的作家吴雯给我们照了一张合影,就算认识了。三天后笔会转到花垣县古苗河风景区开,从永顺上船,  相似文献   

8.
日子渐渐进入深秋。窗外袭来一股寒气,冷森森的叫我从肤到骨、从骨到心感到透凉!户外碧绿的树荫已经浮起片片黄叶,犹如我的脑海里浮起的片片回忆…… 他调走一年多了,虽然相隔不远,但我们很少见面,他太忙,我也闲时不多。但工余有空,我就会不由想起他来——想他温暖的手,温暖的心,温暖的笑容。  相似文献   

9.
寒烟 《民族论坛》2006,(11):60-61
几年前,我生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房里有四张病床,我和一个小男孩占据了靠窗的那两张,另外两张床,有一张属于那个姑娘。"姑娘脸色苍白,很少说话,长时间地闭着眼睛——只是闭着眼睛,不可能是睡着。她身体越来越差,刚来的时候还能扶着墙壁走几步,后来只能躺在床上。"我只知道:那姑娘是外省人,父母离异了,她随母亲来到这个城市,想不到一场突然变故令母亲永远离开了她;她在这个城市里不再有一个亲人,也没有一个朋友;她正用母亲留下来的不多的积蓄,延续年轻却垂暮的生命。是的,她只是无奈地延续生命。一次,我去医护办公室,听到护士…  相似文献   

10.
23年前,我到广西田阳的军营,嫁给了他。他是乡下人,比我大8岁,结过婚,身边还有个一岁的女儿。但他真诚、敦厚。他的战友用泥巴、竹子、茅草给我们盖了一间“新房”。这场婚姻是我初恋的结果。新生活一开始,清苦就伴随着我们。尽管我们省吃俭用,他也不抽烟不喝酒,日子仍然过得很艰难。我们互相鼓励、体贴,还不时把钱寄给在湖南乡下的穷亲戚们。那时,他们过得比我们还难。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军车将他送往前线。他走那天,我在黑夜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追着军车跑了不知多远,直到双腿发软,跪到地上,泪水一串串打湿了  相似文献   

11.
金秋,北京友谊宾馆颐园。女主人黄浣碧开门,她热情招呼并引导我们进入客厅。客厅不大,陈设古朴。84岁的爱泼斯坦精神抖擞,红光满面。他笑迎道:“一个代表团呀!”当他知道了我们几个来访的年青人都是少数民族时说:“我们都是少数民族。我是中国最小的少数民族……”大家笑作一团。我怀着惊奇的心情,望着这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老人,想从他身上寻找非凡的影子。眼前的他平静如水,平凡如初;笑得那么透明,说得那么平和。是中国革命使我留在了中国爱泼斯坦1915年生于波兰,犹太人。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天津。15岁进入英文《京津泰…  相似文献   

12.
我叫比比热汗·依克木江,今年34岁,丈夫宁杰是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公安局的一位基层派出所所长。我们夫妻俩虽然在一个单位上班,却不能常见面;我们有孩子,也不能常陪伴;我们没有钻戒,没有豪宅,但我们一起在帕米尔高原上用十几年的坚守唱响了对工作的执着,对爱情的坚贞,对家乡的热爱。10年来,我与丈夫宁杰一起,互相学习汉语和塔吉克语,利用两种语言与群众交流。  相似文献   

13.
张承志 《回族研究》2004,(2):142-147
年前曾在东京的橱窗里看到一本文化批评期刊。封面上有一个一语中的又极度戏谑的通栏标题:“献给濒死的当代文学的最后的心脏按摩。”望着它只觉又开心又惊奇,于是就记住了它。后来多次觉得,这句戏言也可以馈赠给我们亲爱的文学界———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使这世界没人看、更没人喜欢小说的伟业。确实,如今的多数小说,不消说也包括空洞的散文乏情的诗———已经不能感动任何正常的人。尤其是那些火鸡露屁股般炫耀技巧的作品(那是人们早在80年代就玩剩下的)招人哈欠———我打听过不少读书者,大多都是翻个一页半张就随手扔开了。大都是,开头…  相似文献   

14.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  相似文献   

15.
两张绣片开始的收藏1977年的中国,一片青灰色。只有4、5个频道台式收音机里,每天都播放着革命的新闻和歌曲。童年的我,和那个时代的人们一样,身着颜色单调的衣服,妈妈给我把头发扎成两个马尾巴后再用几股大红色的毛线在上面扎成的蝴蝶结成了我身上唯一鲜艳的色彩!当时36岁的父亲已经放弃美术而在贵州画报社做专业的摄影记者,他给母亲拍了很多的照片。母亲显然对这些黑白照片感到美中不足,便常常用一些颜料在她中意的照片上涂抹,把它们一律变成彩色的。那时候,即使生活在中国的城市里,拥有一幅彩色照片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也正由于是摄…  相似文献   

16.
银边的木碗     
我真不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居住在锡林河两岸的牧民,差不多每天傍晚,除了在马群上打更的人以外,大家总是集聚在一起,唱歌、喝茶、讲故事、谈理想,真成了他们每天生活里不能缺少的一件事。说也奇怪,我来了没多久,也未经过任何人的动员,便自动的加入了这一项集体活动。这一天,我们照往常一样,都集聚到哈达老人的蒙古包里了。将近八十岁的哈达老人,笑容满面的迎接着我们,并为我们准备了醇香的奶酒和热菜。因为我还是个生客,老人特意请我坐在贵客的位置上,并从怀里掏出银边的木碗,斟满了奶酒,放在桌上说:  相似文献   

17.
他是荣获一等奖的三个人里唯一搞民族工作的。张显龙,内蒙古民委一处的干部。当他出现在我面前时,给我的第一眼印象,便是位憨厚的,有着典型的蒙古族气质的人。他目光深邃,眸子里透着深沉、凝重。我把喜讯告诉  相似文献   

18.
我的理想     
有个普通的哈萨克孩子,曾在草原上度过普通的童年,心里却留下许多不普通的谜。有一天,他眼前出现了一个题目:我的理想。——理想?啊,我的草原告诉我,关于这我该怎么说!我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哟……五岁时,硬跟着表哥上了学。一看,一个帐篷里就坐三个年级,30来个学生。没有桌椅,但这不用愁,别人立即教会了我把本子搁在膝上写字,而且由于是帐  相似文献   

19.
引子厚实而凝重的中央民族学院大礼堂门前.9月15日,该院九二级新生入学报到的日子.他是那样瘦弱,矮小.穿一件陈旧的浅蓝色中山装.报到时,他从书包里翻出一张皱皱巴巴的报纸,递给我.我朝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一个醒目的标题十分引人——《县长骑车送通知》,说的是韦荣华成为全县第一个考上中央民院的瑶族学生.县长见到通知书后,亲自送到他家,县长到他家一了解,因为贫穷,无力再上大学深造.县长惜才如命,当即决定资助他家一千元.县长此举,在广西传为美谈.韦荣华拘谨地站在我的面前,问我大学里能不能打工挣钱,假期能不能住校不回家,我都一一做答.我  相似文献   

20.
见到布依族八音老人白德舟,是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马别村的万峰山上。68岁的老人口吹木叶手弹琴,正坐在那里用布依族“八音”自娱自乐。看到有外地人来了,他吹弹得愈发起劲儿,却无暇理睬我们对他的问候。他的心思都在八音里。细听之,老人的布依话渐渐变成了普通话:今日记者到我家见到我心里喜煞煞问寒问暖多关照深情更比河水宽(夸)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