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龙福 《江汉论坛》2004,(10):73-76
反映的选择性是反映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认识系统内存的一种运演机制。反映主体对反映客体、反映活动中介和对主体自身的选择构成反映选择的实际内容。它是一个复杂的功能系统,呈现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多级中介过程。科学把握反映的选择机制能够促使辩证反映论对人类反映活动的理论描述更全面准确和具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的研究中,价值问题成为哲学思考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看法。一、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根本原则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实践,一种是认识。前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后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体现。不管是在实践活动中,还是在认识活动中,一般来说主体总是有自觉的和能动的倾向,即主体自觉地作用于客体和自觉地认识客体。那么,主体为什么自觉地发生这种活动?康德解释说,主体作用于客体,从认识的意义上讲是在寻求两个东西,一个叫“实然”,一个叫“应然”。前者是  相似文献   

3.
工具与主体、客体并称人类活动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主体和客体的研究很多,对工具的研究却很少。这不仅不利于全面把握人类活动系统的内在结构和机制,也不利于科学地揭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工具系统作一专门探讨。一工具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人所制造和使用的中介物或中介系统。工具既不同于主体的器官,也不同于自然物。它同主体、客体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某种神秘力量的“赐予’。没有了主体,也就不再有工具,工具总是体现着主  相似文献   

4.
<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系统是由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两方面组成.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一对予盾.管理过程就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辩证统一的过程.要使管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掌握管理的辩证法,懂得管理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粗浅见解.一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主客体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管理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以及管理客体反作用于管理主体的过程.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分别构成复杂的系统,因此,探讨两者关系的时候,有必要对它们各自的特征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认识成果中的知识、意义和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识论把认识成果笼统地等同于知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现实世界的全面反映。现实世界包括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认知活动在于把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它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在于揭示事物“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它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在于在主体“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它是主体感知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和和谐,从而引起情感愉悦的认识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相对应的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知识、意义和美感是认识成果中的三种成分。  相似文献   

6.
<正> 一我们通常讲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掌握方式。这种观念掌握方式是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际的相互作用,即物质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但它又不是同物质的实践活动合而为一,而是可以同物质的实践活动分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识、思维活动过程。意识、思维活动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但这不是主体物质地抓住和改造客体,而是主体观念地抓住和改造客体。意识、思维活动观念地抓住和改造客体,主要是通过各种意识、思维的形式来实现的,但又必须借助于语言这种感性的中介手段。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系统概念还是事物概念,都既可以描述物质现象,也可以描述信息现象。“客体”和“主体”是信息认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信息本体论关于信息自在活动的理论中不会涉及“客体”和“主体”这对范畴。不能因为信息以物质(质量或能量)为载体,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质量和能量”与“质和量”这两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中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并不排除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并且,在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中同样有中介场的传递。如果没有中介场的活动,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组分之间则必然会是相互隔绝的,它们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也不可能有什么演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科学认识的建构活动(关于科学认识建构的涵义参见拙作“论科学认识发展中的建构特征”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从整体上来看,可分为认识主体的外部科学实践活动(简称外部活动)和内部思维操作活动(简称内部活动)两部分.这两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只是为了考虑问题方便,才分别研究.科学实践活动受思维操作的指使,甚至可以看成是思维活动的“外化”,而科学思维操作活动的内容和规则则来自科学实践活动,并受实践活动制约,是实践活动的“内化”.无论是活动还是作用,二者都交织在一起.外部活动作为主客体双向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具有两重性,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当它面对外在世  相似文献   

9.
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则是在人类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二者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在概念中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实践─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相关联的物质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相关联的物质中介夏甄陶一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认识系统的“解剖”结构中互相关联的两极,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二项式关系。在主体和客体这两个单元子系统之间,还有一个把它们关联起来并借以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形...  相似文献   

11.
人的活动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运动来实现的,在主客体相互运动中体现了主体的自由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客体的客观性、自在性和规律性等属性,即主体的主体性原则与客体的客观性原则,并为人的活动中的自由性和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的充分展开开辟了道路。活动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本身,即从事对象性活动的人。活动的客体是指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被主体对象化了的对象世界。在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始终处于连续不断的能量、物质、信息的吸收、转化和变换运动中,促使二者不断的进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推动二者向前变…  相似文献   

12.
思维方法主要是指主体反映客体的形式和手段,或者指揭示事物某种特定的内容而提供的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程序与规则。思维方法作为主体通向客体、主体把握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它开启着人们的思维空间,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剖客观世界,从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  相似文献   

13.
“建构”(construction)一词源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发生论识论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认识的个体在与外部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逐步建立起思维结构和认识对象的概念以达到对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引用“建构”一词同皮亚杰的原来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有其确切含义.所谓科学认识的建构是指科学认识主体(科学劳动者)在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或运用各种科学认识工具和手段对科学认识客体进行作用,对所获得的有关对象诸信息要素或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加工和处理,或构造新质信息并使之概念化、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操作.建构是科学认识的动态机制,是科学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认识对象本质规律的过程.因此建构正是根本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体现,是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建珊 《文史哲》2005,1(6):130-137
属人性是认识客体的最本质的规定,没有这一属性,客体同自在的存在就没有了本质的区别。“主客体之间存在同时性”,是指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历史上同时发生,并且同时并存。科学仪器与认识主体之间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科学仪器不具备人所特有的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科学仪器根本不属于认识客体范畴,它从属于认识主体,并且是认识主体系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介思维是思维主体通过诸中介构建自身对象,协调建构对象与客体对象关系的过程。该过程始于抽象,经反思,终于后思:抽象是思维主体将客体对象形式化;反思是使抽象形式规定实现分层、极化和整合;后思则是以实践为中介,总体上对“内化”的建构对象及其“外化”的功能作审核过程。中介思维在理论研究和现实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是思维方式转换的杠杆,为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改建提供导向,并成了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过渡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6.
论认识阶段     
论认识阶段胡敏中概括地说,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认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实质上是认识本质在认识纵向发展中的表现,而...  相似文献   

17.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范畴,民主也是一个多义而复杂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恩主义理论中主客体学说与民主思想的内在关系,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主体和民主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有意识、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改造和认识活动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中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主体能动地反映着客体,改造着客体。人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既改造着客观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认识的中介系统除了工具系统和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统这两大要素以外,信息也是联系主客体的中介系统中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是最主要的因素。其主要根据是:第一,信息作为事物属性、关系和意义的表征,不同于联系主客体的物质手段和精神要素,它是认识中介系统中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第二,任何认识都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的,从本质上说,认识是主体运用自身的相关生理结构和认知结构能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第三,以信息作为联系主客体的中介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可以解释所有认识活动和过程,包括认识的自我反思。坚持信息是认识的中介系统中的基本要素,首先有助于真正揭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现实过程和内在机制,揭示认识的本质,克服以往的一些错误提法;其次,有助于揭示认识的信息化的本质,并有助于我们自觉地促进认识的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哲学认识论的信息中介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 一、问题的提出 哲学认识论以人的认识本身为其研究的对象,以认识过程为其理论建构的模式。要构成认识过程,必须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对象)的同时存在为前提。认识论考察问题一般是以主客体的相对对立的矛盾关系为出发点的,这样,主体和它所认识的客体就构成了一个同一认识过程的矛盾着的两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宏观主体与微观客体复杂联系的考察,拓展关于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理解。对量子理论所涉及的主观介入和主客体划界等问题的系统探讨表明,在微观认识中,由于通过实验设计、提问方式及对微观客体与宏观实验安排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宏观效应的描述和说明,主体作为参与者的事实暴露无遗。但这种主体参与以及由此而生的主观介入都只是在描述的意义上。从描述的观点看,主体和客体本来就是出于主观规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划界是主体根据认识的需要作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