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体对我思哲学的反思,促进了对话哲学的出场,表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变:从自我本位转向关系本位、从权威下的单向服从转向对话下的互动理解、从我思主体的同一性转向交互主体的约定性.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30-33
自我意识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问题,德国观念论代表的谢林也以自我意识的问题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谢林区分了同一性的自我和作为一种活动的自我意识,前者作为第一原点起着牵制的作用,而后者作为由前者所生发的活动则进行着不断的生成,从而构建出精神界与自然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自我意识作为一种直观活动,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着辩证法的精髓,对黑格尔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我觉知不同于自我意识,自我觉知属于直觉体验,原则上无需借助反思,而自我意识是经过对象意识的中介,从对象意识返回到自身,即“对意识的意识”、“对思想的思想”.自我意识产生在对象意识之后,但是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后,对象意识并没有消失,因为自我意识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对象意识.哲学基本问题正是在自我意识获得自觉的基础上才被明确地提出来的,思维与存在从二元分裂到虚假统一再到以实践为中介的辩证统一过程,就是自我意识从独立化、神秘化走向现实化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纯粹结构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中转变成现实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审视古希腊哲学中“立法之我”各种观点之利弊 ,有必要重新提出和研究“哲学之我”如何可能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对“哲学之我”观点的阐述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不加反思地接受现代社会对自我的规定不能产生“哲学之我” ,真正的“哲学之我”总是一种立法。当然 ,这是一种“我”与“我”相互尊重的立法。  相似文献   

5.
"我能行"是对主体意识的通俗表达,是对主体意识所蕴含的自信意识、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集中概括,牢固树立"我能行"的主体意识这一命题,既包含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又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是一个极具现实针对性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6.
杨朱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春秋变革、百家争鸣的动乱时期,杨朱积极对儒墨思想进行解构,并创造性地提出“为我”、“贵己”的思想,力图开辟一条治内而安外的学术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对个体和生命的关注成为杨朱由治内到安外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7.
人、我、心、身——兼论哲学的性质与现代哲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人的内在规定性,也是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哲学在思考人的问题时,曾经长期囿于内在的意识范围.然而,人的自我意识的矛盾结构不过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的矛盾关系的观念形式;人只是从特定自然选择下的特定生物发展而来并永远受制于自然,这一经验的事实也要求哲学在思考人的问题时,不能只取形上的、超验的态度,而必须参照经验包括人的生理的和文化的经验性特征.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可用中国俗语亲兄弟,明算账说明之.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要想走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挑战的认识困境,就要把基本规律的认识同理论前提反思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以追求普遍性规律和理论前提反思有机结合的一种哲学认识模式。这种哲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在保持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实践指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其前提即客体制约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也包括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问题),来开启唯物史观的哲学视阈。唯物史观只有立足于这样的理论功能定位,才能开启出生态视阈,从而继续保持自身的现实解释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学术界的一些看法多有偏颇之处。实际上,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哲学立场直接地属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立场,其间潜在的差异是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批评间接地流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的层面 ,终极关切首先通过对存在意义的关注和反思 ,显现存在的自觉以及人的存在从自在到自为的转换。与之相联系的 ,是未来的指向与理想的追求对既成性及限定性的超越。以有限与无限的张力为本体论前提 ,终极关切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即有限而超越有限的存在境域。在本体论的意义上 ,终极的存在是作为整体并以自身为原因的具体存在或这个世界。通过对本然、自在的统一形态以及分化的世界图景的双重扬弃 ,终极关切同时赋予统一性的重建以回归这个世界的意义。作为人“在”世的二重形态 ,作为这一过程的二重向度 ,与终结关切相对的是所谓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与终极关切本质上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郑飞 《河北学刊》2007,27(1):238-241
“理性不及”观念在哈耶克的整个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就揭示理性的局限性而论,其一方面继承以休谟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政治哲学,另一方面又回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这无疑会对当代政治哲学采取实践哲学的研究理路产生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往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的理解中,比较多地关注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把马克思的思想变革阐释为一种"实证科学"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理论.这一理解方式严重遮蔽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道德内涵.我们认为,只有从伦理和正义视角,才能把握马克思批判现实社会、构想未来社会形态的真实思想旨趣.也因此,马克思"实践哲学"包含有丰富的"政治"意蕴.本文通过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平等"思想,呈现其"实践哲学"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3.
在海德格尔眼里,现代哲学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哲学的罗马性",即哲学由于继承了罗马-拉丁文化而遗忘了希腊这个真正的起源而误入了歧途.海氏认为哲学从根本上与言说它的语言本质关联,且只有德语与希腊语具有内在亲缘性,因而德国哲学将独享思想的荣耀.那么据此,对于20世纪辉煌的法国哲学来说,"法国哲学"这个称谓还有意义吗?它还有其身份和合法性吗?本文通过对欧洲各民族语言源流的考察以及对语言与思想之间的某些关系的探讨指出:1.从语言学史角度上看,德语在起源上并不比法语以及其他拉丁语族更接近希腊语;2.单纯通过追溯起源来回归希腊思想在哲学上是一种虚假的乡愁;3.语言本身并不能穷尽思,从而没有哪种民族语言可以独享哲学的特权;4.而法语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其本身在言说思想的同时比其他语言更注重一种"讲述的文学性",从而与思想本身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和互动关系,从而使法国哲学显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并由此奠定了"法语哲学"之区别于德语哲学以及其他民族语言哲学的明显特征和身份.  相似文献   

14.
人文哲学视野中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现代生态文化建设问题作了探讨 ,文章认为 ,要建立一种真正体现现代人文精神的生态文化 ,就必须全面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生态文化建立在人与自然的认知关系、实践关系、审美关系之统一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哲学观:我们该如何对待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研究哲学观,有四个问题不可回避:第一,怎么理解"哲学是什么"问题;第二,怎么理解"哲学同文化的关系"问题;第三,怎么理解"哲学同现实的关系"问题;第四,怎么理解"哲学同时代的关系"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哲学观;不同的哲学观对于这四个问题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哲学观不是关于哲学的知识,而是对待哲学的态度.否定了哲学同文化的联系,就必将否定哲学同民族的联系,导致欧洲中心论的哲学观;否定了哲学的现实基础,就会使哲学成为纯粹的思维游戏;否定了哲学的时代性,就必将使哲学的研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成为无用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一体化是效率与公平之间辩证关系的总特征;同一生产关系是效率与公平价值统一的本体基础;社会整体发展是效率与公平价值视界的融合.本文还探讨了效率与公平辩证关系的特点、效率公平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的关系诸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化哲学是以反思现代化的形式出现的 ,它的发展也是与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密不可分的。本文概括分析了文化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想倾向 ,即文化进化论、文化相对论和文化进步论 ,并对在它们指导下出现的不同的现代化模式进行了剖析 ,以期揭示以往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哲学就是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界的一大教条,它是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误读和曲解黑格尔哲学的产物.黑格尔从来没有讲过"哲学就是哲学史";中国哲学界所以鼓吹"哲学就是哲学史"无非是想借助于哲学史这样一个哲学与史学的交叉领域把自己陌生的哲学研究消解在自己熟悉的历史研究之中;"哲学就是哲学史"是告别黑格尔哲学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纲领;中国哲学必须告别历史,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9.
经济哲学视野中的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秋立 《北方论丛》2004,(2):109-112
平等范畴必须置于经济哲学视野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诠释,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明确了平等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综合范畴.而现代经济学强调了平等的内涵主要是机会平等,这个结论是现代经济学与哲学思想互动的结果;经济哲学的平等观与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有实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哲学观的实践化和现实化 ,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 ,是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旨在于说明 ,把哲学当作关于人的外化即人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来看待 ,是马克思关于哲学本质所做出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重要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