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历史背景《论十大关系》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当时,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一九五六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在全国基本确立起来。这种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日益发展着的生产力是基本上相适应的。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动事实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是,我们的经济基础还不稳固,社  相似文献   

3.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认真总结我们党和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对于加深认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九五六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在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在这篇光辉文献中,毛主席精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的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标准”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系统发展了的理论观点之一,它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决定意义,很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关于我国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少议论。例如有人认为: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非常薄弱,因而1956年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揭示的是社会主义内在发展规律的理论问题,它既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又决定着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具体实践活动。邓小平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国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高度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性,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 建国初期,我国成功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胜利。今天,在全国人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认真回顾和总结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光辉业绩和历史经验,对于繁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校哲学系哲学教研室举行学术讨论会,就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当前形势下,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对于从理论上深入揭批“四人邦”,正确理解和努力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迠设新的发展时期的总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什么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是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朽文献。在这些著作中,毛主席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头八年的经验,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多年的经验,首次提出了关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还长期存在的科学论断;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设想难以实现的历史环境下,列宁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社会从此遥遥无期,他改变了马克思的革命套路。列宁在区分社会主义革命与实现社会主义这两个不同概念的思想前提下,倒转了马克思的先发展生产力然后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模式,先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用暴力夺取国家政权,然后利用政府力量和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逐渐达成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一种在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跨越观,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举。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加强对社会主义消费问题的研究,建立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仅就研究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的意义、对象和方法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我国经济学界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头三年,毛主席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紧张的战斗,顺利地实现了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同和加强了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从一九五三年开始,我国进入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它以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企业为基本任务,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这是无产阶级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但是,有一些同志对这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把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范例,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过科学的预测,列宁也提出过一些深刻的观点,但对这个问题第一次作了较全面分析的是毛泽东,他不仅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还提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直接依靠人民群众.这些思想对于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这个问题自从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再引起激烈的爭论。近年来,在关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的讨论中,它再次被提了出来。有的同志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的终点才是社会主义的起点;沒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就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同志引用马克思、思格斯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论述,武断地说,根据马克思、思格斯的观点,只有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才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有的同志还下了绝对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不曾想到,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取得胜利,更不曾想到革命胜利后,在现代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就能  相似文献   

19.
198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90周年诞辰。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国的强盛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特别是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探讨,无论是方法,还是结论,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有着指导意义。1956年,我国胜利地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那么,如何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进而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呢?、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历程。其中最突出的创见表现在 :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见解。该书认为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早和急促完成 ,导致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长期缓慢发展。二是关于封建思想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影响的分析。该书认为 ,建国后的政治思想家仍未摆脱“德治”和“人治”的传统思维模式 ,即使“左”的观念中也带有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