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彝族“支嘎阿鲁”史诗母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嘎阿鲁"史诗,有着其他英雄史诗所具有的英雄奇特诞生母题、与恶魔争斗和征服母题、英雄的神奇婚姻母题、英雄救母母题等等,并有自己的独特性,体现着南方英雄史诗的文化英雄特征。这些母题充分说明了"支嘎阿鲁"史诗的英雄史诗特性,也反映了彝族民间文学与世界英雄史诗的可交流性。对跨省传承的"支嘎阿鲁"史诗母题进行研究,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揭示彝族史诗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彝族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中所蕴含的原始自然宗教信仰及其相关宗教仪式与现今彝族宗教的对照解读中可以发现彝族古今宗教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关系,由此可见神话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且,由于英雄支格阿龙已经成了彝族宗教的主神,神话史诗《支格阿龙》已经成为彝族传统宗教的组成部分,因而《支格阿龙》的世代传颂对彝族传统宗教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的彝族史诗中,《支格阿鲁》是一部杰出的英雄史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从彝族英雄史诗的文学普遍现象并参照其它史诗来看,这部史诗既有史诗的一般性特征,即内容十分古老、族群集体创作、充满神话色彩、富有神圣性及口传性,又有其独特性,即历史特殊性、创世性、文化英雄和理想化的人物等。史诗以叙事诗的形式讲述了远古英雄支格阿鲁的勇敢正义、反对邪恶、和平友爱等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4.
英国魔幻作家托尔金是古盎格鲁——撒克逊语言学家和史诗《贝奥武甫》研究专家,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其作品《魔戒》中融入了北欧神话和英雄史诗的英雄传统,且英雄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方面都带有基督教的烙印.《魔戒》对古日耳曼英雄传统的沿袭和对基督教的皈依,使中世纪英雄主义和基督英雄主义在作品中同现,是日耳曼古老的文化传统与基督教文化的撞击融合.  相似文献   

5.
《乌古斯传》是在维吾尔及突厥语诸民族中流传的一部英雄史诗,由于史诗的产生距今历史久远,所以一些内容厦结构读来让我们有些费解。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知识,从史诗表层叙述中的狩猎、婚姻、征战三个母题分析其背后隐含的深层隐喻结构,可见史诗《乌古斯传》中心统一、内容紧凑,印证了史诗的文化百科全书特质。  相似文献   

6.
在公元前12世纪的西方爱琴海地区,曾经流传着奥林匹斯多神教神话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越过漫漫的2200年,在公元10世纪之际,一部以佛教为主的多神教神话史诗、东方的“伊利昂纪”——《格萨尔》,在中国的藏族地区出现了。我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由于与佛教的故乡印度毗邻而居,因而在思想文化上与佛教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西南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都交织着佛国神话故事。例如傣族英雄史诗《兰戛西贺》,无论人物或情节,都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史诗,无论是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还是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都是世界上古民族历史的诗体纪录,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艰苦斗争历程,像百科全书一样涉及到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结合古代史诗的实例,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是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拙文不拟对希腊和印度的史诗以及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进行全面研究,仅就罗摩和阿  相似文献   

8.
格萨尔史诗说唱仪式的文化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史诗说唱前举行的仪式实际上是艺人举行的降神仪式,其文化根源在于史诗的巫文化特征。史诗产生的时代、史诗的内容构成、史诗的功能决定了史诗的巫文化特征,而史诗流传带的宗教文化背景则决定了该特征能够在史诗传承中得以保持。所以,说唱史诗前举行的降神仪式可视为史诗巫文化特征的表象和史诗巫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文化作品翻译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桥梁。文化译本的质量与数量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的引介远远早于美国,而美国在20世纪中期以后对两部史诗的译介和传播超越了英国。对译本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原作的再创作、再改编是他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路径。他族文化被传入民族生活是他族文化被接受的体现。目前这两部史诗已经进入英国、北美地区一些高校文学课堂,而且进入历史、宗教、艺术、社会、伦理等研究领域。以《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为基础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在英国和北美地区也不断推出、公演并受到广泛好评。以史料为基础,梳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翻译、传播和接受情况,对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史诗研究最突出的成果是对《格萨尔》全方位的研究与考证。对其他少数民族史诗和史诗方法论的研究也有新的拓展。在研究视野上,大多通过史诗内容与史诗人物的追根溯源,探询史诗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在方法上,部分文章以个案为例,以丰厚的资料为基础,进行深入考证。  相似文献   

11.
史诗江格尔作为中华民族文学共同体的一部分,经过说唱艺人为传播主体的口语传播过渡到手抄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其受众以几何倍数增长的历史进程,正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作为映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根脉,史诗江格尔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和对外文化交流具有独特意义。通过对《江格尔》历时性和共时性跨媒介叙事的梳理可以发现,《江格尔》跨媒介叙事的历史就是其不断扩大受众进而深深嵌入中华民族文学共同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数字媒介与跨文化交流:一种批判性的传播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媒介与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信息编码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印刷媒介基于物质符码,电子媒介基于模拟码,物质符码和模拟码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极大的时空局限性。数字媒介基于非物质性的比特字节,这使得数字媒介具有超越时空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因而基于数字媒介的跨文化交流就能够很好地超越地域限制、减少误解和场景制约。但是,数字媒介信息编码的非物质性也为传播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首先,基于数字媒介的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在虚拟环境中的交流,虚拟环境在为交流参与者提供最大限度交往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现实约束性的丧失,因而交流很容易沦为话语的游戏;其次,通过数字媒介的交流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交流,虚拟空间将交往参与者的身体隔离在屏幕之外,这使得数字媒介不利于跨文化交流中的副语言表达;最后,由于数字媒介的虚拟数字传播环境,使得它更有利于弱语境文化的推广,因此基于数字媒介的跨文化交流有形成新的文化霸权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希腊神话故事是西方文明的起源,而那些英雄史诗更深刻地反映了古希腊人所重视的精神和品格。英雄实质是古希腊人对早期自由人的描述,而英雄形象的塑造就意味着古希腊人渴望超越自身局限,向更完美的精神境界发展,因而,史诗中英雄所具有的品格形成了西方独特的英雄符码。本文从力与德、荣誉与悲剧、个人与自由意识以及智慧几个方面,分析英雄人物身上展现出的西方人崇尚力量、荣誉、自我及智慧的英雄精神,以及这些英雄符码反映出古希腊时期在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藏族史诗《格萨尔》研究的多种文献出发,在梳理了翻译、艺人和诗学及史实性等问题后,可以发现以往对《格萨尔》史诗的研究侧重于史诗文本和吟游诗人。但遗产制度塑造了更广泛的传统实践知识,《格萨尔》史诗在以多样的文化形态传承着。以谚语和本土化微观叙事为例,谚语使《格萨尔》独立于正式的表演语境之外,成为日常口头实践的一部分;非正式的微观叙事则将《格萨尔》史诗与地方联系起来,形成了更广泛的藏族文化圈。这些与《格萨尔》相关的体裁生态系统展示了史诗知识是如何超越遗产认识论的。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角度讨论文化的基本品质:过时、狭隘、准自然的非理性.1.按照译学中"可译性"的观念,愈是深深"植根于所属文化"的文本,愈不具备可译性;由于翻译实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所以深刻体现文化属性的文本(亦即思想)不具备充分的可交流性.文化属性是交流的障碍.2.文化是"以往年代或时代的思想",从而以表达新思想为宗旨的新文学顽强地拒绝文化属性.3.由于自动免除了文化的约束,新思想具备充分的可译、可交流性.结论:清醒地对待文化,而不是一味热衷于文化,是文化论者的职守,也是一个崇尚进步和创新的社会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6.
卫拉特蒙古的《江格尔》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本文运用西方批评理论中的神话原型理论解读《江格尔》,作品所反映的原始意象印证了神话原型理论,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7.
谭恩美是当代美围著名的华裔作家。1989年她发表处女作《喜福会》后即享誉美国文坛。母女矛盾的产生和最终冰释是小说《喜福会》的重要情节,凸显了撞击与交流的中美方文化,交织与融合的梦幻和现实。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与彝族的史诗《支格阿鲁》同属于世界各民族史诗中英雄史诗的范畴,这两部史诗内容丰富,艺术技巧高超,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它们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充分说明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各民族的史诗文化虽所处的时代、历史、文化的环境不同,但由于人类审美心理的共通性,使得我们的史诗,这一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创作在艺术结构方面也表现出很多的相似性,这对于我们研究并探讨世界文化的成因与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荷马史诗》与《支格阿鲁》史诗艺术结构的分析,探讨这两部史诗在艺术结构方面的类同。  相似文献   

19.
《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的创世神话史诗,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针对这一神话史诗,从文学和美学角度就史诗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展开一定的剖析与鉴赏,试图探究到阿昌民族神话史诗的艺术精髓和人文素养,领略这一民族奇葩的无穷魅力,进而更好地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史诗问题"是不同学者用西方文学理论,考量和评价中国文学的一个经典案例。然而,经历近一个世纪的争论,"史诗问题"仍在学者们口诛笔伐的争辩中漂泊不定,成为一件学术公案。周代礼乐文化"民族性"特征的束缚,以及史诗创作"延续性"的缺失,是汉文化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文学理论所界定的"史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