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红楼梦》中,爱情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又是描写得最为出色的部分,甚至可以说自它问世以来,主要是以其爱情描写打动了历代读者的。曹雪芹不仅在书中写了宝黛爱情,而且以宝黛爱情为中心,写了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司棋与潘又安的爱情,春龄与贾蔷的爱情,小红与贾芸的爱情,等等。这些爱情描写,不仅从不同的角度,放射着反封建的思想光芒;而且各以其独特的形式,给人以美感教育与性格陶冶。它们虽然有主次之分,浓淡之别,但曹雪芹却都能以其细腻的笔触,活现了恋人之间的痴情,刻画了在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们为追求纯真的爱情而反抗、挣扎乃至牺牲生命的动人形象。很显然,如果抽去了书中的爱情描写,其反封建的政治倾向便会大大减色,同时人物形象也会被毁坏。因此,研究《红楼梦》的爱情描写,无疑是研究《红楼梦》艺术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问题成了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始终是青年一代追求的焦点,许多作家都把它当作突出的主题来创作,而且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色。从元代到清中叶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西厢记》、《牡丹亭》和《桃花扇》来看,爱情主题在戏曲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价值。 一 元代杰出的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描写爱情题材的杰出作品。它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通过青年男女的美满结合,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唱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它给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挣扎、奋斗的同代青年以巨大的鼓舞,在元代戏曲舞台上树起了一面反封建反礼教的旗帜,这是《西厢记》极为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作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改创的戏曲菁华,上承唐宋诗词传奇,下启明清小说经典,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象集中反映了作为封建时代非主流文化的爱情类故事的基本创作理念。其中《西厢记》之“西”看似无意,但从“西”在文学中所蕴含的佛教、红娘、美人与温馨、寂寥情感等不同含义出发,可帮助我们构建从《西厢记》到《红楼梦》的欣赏之路。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广泛吸取前代文学的艺术营养,那么,对距他时代不远的清初戏剧名作《桃花扇》,是否也有所借鉴呢?这就是本文要加以探讨的论题。一、《楼梦》广泛涉及前代戏剧,唯独不及《桃花扇》曹雪芹于中国古代文学造诣精深,《红楼梦》的描写广泛涉及前代作品,而于戏剧涉及尤多.写了不少演剧场面,且借戏剧构成情节敷演故事。如第23回回目就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苦心”.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往往借戏剧展开,其它情节也多涉及戏剧。我们不妨罗列一下《红楼梦》所涉及的戏剧作品:1、《西厢记》(2…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成因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与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属著名爱情悲剧,这两部作品,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牺牲的悲剧。封建文化制度和封建家长的干涉与阻挠造成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但是由于主人公性格和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它们在悲剧的成因上又有些许不同之处:造成两者悲剧命运的矛盾冲突不一样,悲剧主人公的性格不相同等。  相似文献   

6.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莺莺形象都是美丽、灵慧的,既有相同的地位和身世,性格、感情等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微观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王西厢》继承并发展了《董西厢》的主题思想,并具体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这使得《王西厢》在心理描写、思想内容等方面更具艺术感染力。通过对莺莺形象的变化发展原因及其审美价值、社会意义的探究,可以明确,莺莺形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深得《西厢记》的思想精蕴,它继承了《西厢记》重情感反礼教的精神主旨,对薛宝钗批判《西厢记》的道学思想进行了反批判,对《西厢记》的语句、情节多有化用,在艺术上也有所借鉴。《红楼梦》虽对才子佳人创作模式提出了批评,但是对《西厢记》剧作本身则是肯定和赞赏的。  相似文献   

8.
“木石前盟”是《红楼梦》中主人公宝黛爱情的重要依据,也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借以表现自己自由思想和文化情结的依托,其原型来自曹雪芹所在的民族满族的古老神话,来自于满族这一古老民族的文化记忆。从悠远的历史文化出发,“木石前盟”的原型呈现出满族原始先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创造生命的自豪,因而也使得小说中“木石前盟”的最后毁灭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体现了曹雪芹对于清朝政权和满族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痛惜。  相似文献   

9.
过去常听老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很不解其意,后又看到人们在谈论《红楼梦》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拳头”,颇不解其衷,再后看到观众为宝黛影视形象而“感叹唏嘘,声泪俱下”,自己也在不觉中融入角色。为什么这个小说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又有如此广泛的社会意义呢?细细研究一下,不难看出:作者不是孤立地去描写宝黛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的"压卷"之作,它演述了崔张爱情故事,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了封建樊篱,摒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下结合,崔张爱情最后以大团圆而告终。如果我们从佛教"有漏皆苦"的角度来解读崔张爱情,不失为对崔张爱情、甚至是对生活的另一种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崔张爱情能够较好地体现佛教"有漏皆苦"中"求不得苦"、"苦苦"、"爱别离苦"、"坏苦"、"怨聚会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男女主人公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之间的爱情描写,不同于莎士比亚其他剧本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描写那样,一见钟情就热情奔放,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他们都是经过政治风浪,爱情波折,在各方面相当成熟的成年人.安东尼原是有妇之夫,女王也不是一个初涉情场的豆蔻少女.他们丝毫没有一般男女青年在热恋时往往具有的盲目性.他们之间的爱情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他们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卷首,曹雪芹借“石头”之口说,他创作此书“不敢以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这里所说的“儿女笔墨”,从作品的实际来看,主要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描写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悲欢离合的种种情事,所谓“唐突朝廷”,是指作家通过作品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封建阶级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为我们刻划了那个社会的众生相,从而使这部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杰出作品,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他“不敢唐突”是假,如实描写是  相似文献   

13.
王实甫的名杂剧《西厢记》自产生以来,历经七百多年,盛传不衰,成为我国古代戏剧文学中的一颗奇葩。其卓越之处,不胜枚举。但对第五本以张生高中状元,崔张最终完婚大团圆结局的处理手法,历来争论不休,毁誉不一。明清时就有不少批评者对此深表不满。金圣叹批改《西厢记》时干脆把第五本一刀砍掉,以“草桥店惊梦”结束全剧;建国后,有些学者如徐朔方、王季思等认为,崔张的爱情只能是个悲剧,团圆结局的存在是缺少现实根据的。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相反的意见,他们从人物的性格、主题、情节发展等方面出发,论证了大团圆结局的合理性,认为第五本“张君瑞庄团  相似文献   

14.
王实甫《西厢记》的爱情描写具有鲜明的理想品性 ,具体表现为崔、张爱情的纯粹性、互动性和专一性。市民文化对题材的改造、元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王实甫的思想素质是形成《西厢记》理想化爱情描写的主要因素。它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分别向性欲的膨胀、社会属性的强化、爱情内涵的深化三个方向流变。  相似文献   

15.
邹自振 《南都学坛》2003,23(5):42-44
自《红楼梦》问世时起,就有关于是否“政治历史小说”的论争。建国以来,此论从新角度加以认定的更不乏其人。经对原著的认真梳理、归纳,认为持论者的主要依据,并不符合小说的客观实际。书中描写的四大家族的罪恶以及农民与地主、奴婢与主子的矛盾不过是小说展开时的历史背景,而如果抽掉了宝黛爱情这一主线,这部小说也就不成其为《红楼梦》了;而抽掉那些隐晦曲折的历史背景的描绘,虽然会减弱《红楼梦》的深刻性与全面性,但基本面貌还会保留。因此,撇开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和场景,抓住次要的章节加以发挥,便判定它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历史小说”,事实上脱离了《红楼梦》艺术形象的主要特征与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元杂剧《西厢记》和朝鲜古典小说《春香传》都是描写东方古典爱情的优秀作品,这两部作品各自塑造的人物形象及表现的主题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反映出超时代的鲜明的进步性。近年来,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多是侧重于文化影响和接受上,而从叙事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两者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中还存在各自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张人和教授的《西厢记论证》已于1995年8月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集评校注西厢记》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这本学术专著对《西厢记》诞生以来的研究成果作了高度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作者几十年来刻苦钻研《西厢记》所取得的成果的结晶。此书既有可读性,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西厢记》研究中有新的开拓,解决了一些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全书共十个部分,主要围绕着作者、体制、版本、影响、续书、评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缜密的考证和辨析。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问题,历来分歧很大,大致有四种说法:王实甫作、关汉卿作、关作王续、王作关续。1960年前后,国内学术界曾就作者问题展开过一场争论。当时王季思教授曾在《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专刊上发表文章,认为《西厢记》五本都应是王实甫的手笔。张人和教授在《西厢记论证》中详细考察了四种说法的原委,以确凿的材料再次肯定《西厢记》应归之于王实甫所作。 张人和教授对《西厢记》的体制和版本问题曾写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描写,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木石前盟作为《红楼梦》的情节主线,同样是被续作者歪曲了的首先是抽去了木石前盟的思想基础——对传统观念的叛逆,其次是修正了木石前盟的爱情条件——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的知己之爱;其三是改变了爱情主人公矢志不渝的个性特点。从而抹杀了木石前盟所体现的超越时代的积极精神。  相似文献   

19.
张兴德 《南都学坛》2007,27(4):50-52
《红楼梦》中关于宝、黛爱情矛盾纠葛的描写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绝唱。作品全面地、多视角地、多层次地描述两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及其产生这些矛盾纠葛的深刻的、阶级的、社会的原因。它明写宝黛爱情矛盾纠葛,实写贾府内部贾母和王夫人、薛姨妈等人之间尖锐、复杂而又微妙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出现于五十年代中期的《红豆》,多年来对其中涉及的情爱描写,小说的主题思想一直有争议。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宗璞的《红豆》从爱情的角度分析了男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探讨了小说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