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个体音乐思维和行为的学科。音乐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音乐活动过程中的感觉、知觉、聆听、表演、创作、记忆、分析、学习和教学等方面。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音乐、社会与文化背景的相互影响以及音乐与社会心理的相互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由此而产生了音乐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音乐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音乐行为如何与它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联系,因为任何音乐活动在本质上都是社会的,这也应该是音乐心理学所要解释的问题。音乐社会心理学研究就是考虑社会环境的作用以及文化规则对个体或群体的音乐行为的影响。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和音乐美学的研究手段,都可以作为音乐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和研究,并参考应用到音乐教育之中。音乐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音乐行为与社会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科学地掌握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将其应用在各个领域中。  相似文献   

2.
一、对社会化基本途径理论的再认识人的社会化尤其对于社会化实现的过程与途径,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共同感兴趣的重要理论问题,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个体的社会化经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两种基本途径。前者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后者则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把现实世界内部化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我却认为,“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之间的统一必然存在着中介,这就是个体的活动。当我们研究活动本身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人认为应该在社会学或普通心理学中去寻找。也有人认为它存在于这两门学科的“交叉点”上。作者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而实际上也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应该确定这门学科本身的问题范围。社会心理学确实有“自己本身的观点”。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基于性别差异,尤其是男女两性性别差异的两性性别心理及其形成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议题。以社会学为视角分析个体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主张个体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是社会性别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两大重要概念,探讨了个体性别心理形成与发展中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认为社会和个体合力建构了性别心理—行为机制,而这一机制又对个体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进行导向和规范。在这一机制中,社会影响力无疑是强大的,但个体的建构力也不可小觑。因此,即使是个体,在改善现有的性别文化,创建新的性别制度中,也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5.
试析个体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社会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个体社会心理学显现出它的弊端 ,偏离了现实社会。其中的原因很多 ,但主要是其本身的理论特点造成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试图以个体的心理行为来解释社会行为 ,过分关注个体及个体间的内部过程 ,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交换论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综合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由于它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都是社会学家,故一直未引起心理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立足于社会交换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亲缘关系,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这一体系的思想来源、基本命题、研究范围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作了简要评价,以期对我们吸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丰富现有的以心理学取向为主要支柱的社会心理学体系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京福村出版社 1981年初版 184页) 本书系“现代心理学丛书”第六卷,可供日本大学社会心理学作讲义之用。社会心理学是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学科。本书基本上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论述的,但也注重从社会学观点来考察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许多作者曾试图以几个简洁的词来给社会心理学领域下定义。他们的定义注重于对个体的社会影响过程,对所谓“社会刺激”的反应,或影响人际互动的各种变量。多数定义同意社会心理学是社会科学中的生物化学,一方面它是介于研究风俗和社会规范之间的领域,另一方面它又是研究个体的个性的领域。尽管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心理学是个中间领域,但是我们不应贬低它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主要学科的意义。在它的各种学说和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对有关个性怎样形成以及文化规范和文化价值怎样转换成个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引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这个问题从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惑着人们。迄今为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要界定社会心理学看来首先得回顾下它与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现在一般公认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08年。巧得很,这一年心理学家麦独瓜和社会学家罗斯各自出了一本书,书名都叫“社会心理学”。自那时起社会学和心理学都把社会心理学看作是自己领域的一部分。这样,对社会心理学究竟属于哪个领域,长期来一直为“所有权”问题而争论不休。于是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态,既是外在的社会学、后现代哲学和社会文化基础,也是心理学内部对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反应,是心理学为摆脱危机而寻找的一条出路。本文在对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论述的基础上,从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现代叙事的批判、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与理论体系的重构两方面介绍了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确定社会心理学的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主题和方法。苏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唯物辩证法规律在社会心理学认识上的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原则在社会心理学现象研究上的应用;哲学方法论的实现(社会心理学方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台刊《理论与政策》47期上发表文章指出,爱情是一种人际关系,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早有学者研究.社会学研究注意到的是造成爱情的“缘分”,心理学者则注意到爱情所产生的微妙心理变化.在自然科学中也有不少学者试图解释恋爱者的各种变化.本文作者也主张爱情可用自然科学的一些原理来解释.数学中的四则运算与排列组合,表明恋爱所牵涉到的人际状况;生物学探索人之为生物的属性,分析爱情中生物本能的影响;爱情,也是化学作用,男女相恋的化学变化是微妙而有趣的.文章分别从化学、数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剖析了爱情.…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微观和宏观社会学理论存在明显的分歧,它们各执一词,难以在解释共同的社会现象上达成共识.社会学知识的无序状态日益严重,社会学理论也陷入危机与困境之中.这些阻碍了社会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不少学者致力于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探求一个完整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以解决当今社会学理论所面临的危机与困境.吉登斯与柯林斯就是其中两位.吉登斯提出了结构化理论,以结构的二重性取代二元论,并以此来弥合宏观--微观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分歧;柯林斯则从微观的个体互动入手,通过所谓的"互动仪式链".着手构筑微观与宏观社会学理论之间的桥梁.二者的努力为缓解宏观--微观社会学理论的对立以及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关于自我研究有四种基本取向:实验社会心理学方法、心理分析-心理动力学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和社会建构方法。社会建构-叙事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自我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互动的结果,是话语建构的产物,关注如何通过语言建构自我。研究关注点突出自我的建构性和多元性,注重语言与意义对自我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叙事作用、叙事辅导、叙事方式等。  相似文献   

15.
对网络游戏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从社会互动、团队合作、角色扮演、交易行为、虚拟暴力等维度,梳理和介绍了国内外学界网络游戏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视野开阔、跨学科分析、建构总体性解释架构等,是现有网络游戏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特点。而偏向于用客观变量解释网络游戏行为,忽略对除人格、动机以外的主观变量的分析,则是网络游戏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主要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从学科关系讲,学庭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爱情心理学、婚姻家庭心理学存在紧密联系,属并列学科。但从血缘关系看,社会心理学是家庭心理学的直系母体,家庭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亲缘分支。它主要研究个体在家庭——这一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发生、变化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个体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发生联系时所呈现的心理变化特征以及在行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心理视角。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对语言产出过程和语言理解过程的社会心理研究。前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语言使用的协作性、顺应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认知语境、显义和隐义、语用推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的主旨在于为社会心理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多种社会心理学教材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应包括个体社会心理(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互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侵犯与利他),社会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和群体心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首领、群体决策、群体人格)四个方面;认为必须研究和发现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严密的体系;主张以社会化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自我生态学观点简介盖乃诚,陈本泉自我概念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社会心理学诞生以来,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概括说来,这些观点大体可分为两种,即社会学取向的自我观点和心理学取向的自我观点。前...  相似文献   

20.
作为品牌理论前沿的品牌关系理论,最初是基于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理论而产生的,然而随着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品牌关系理论的成长应该寻求更为广阔的理论基础。品牌关系的生成机理中有两个核心概念——关系和互动,然而,当前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多是囿于对品牌关系心理维度的探讨,其实在当前的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理论中都有关系、互动的影子存在。在分析和界定品牌关系主体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经典理论入手,探寻品牌关系中的关系和互动的理论基础和成长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