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屈大均杂体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大均的诗歌创作在明末清初的岭南诗坛独标高格。其杂体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深刻反映了民生疾苦,表现民众哀乐,展现岭南民俗风情,显示诗人的平民本色,也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局限性。但瑕不掩瑜,此局限性未能掩盖其整体上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他曾在山西大同一带从事抗清活动,并留下了很多佳作。这些作品或奇崛,或深沉,或悲壮,不仅以诗为史,真实地反映了清初清军在山西的暴行,表达了对清统治者的强烈痛恨,以及为恢复故国奋斗终身的决心;而且作品中蕴含的那种永不屈服、永不言弃的爱国热情,也感动激励着无数后人。  相似文献   

3.
屈大均是明清之交著名的遗民诗人、学者,他的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文学、史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屈大均虽不以散文取胜,但其散文与同时代作品相比,无论质量与数量上都毫不逊色。屈大均的散文善于刻画人物形象,长于论说,注重叙述描写,语言形式多样化,融记叙、说理、考据于一体。其散文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探到明遗民诗人的苦闷、抑郁与挣扎。  相似文献   

4.
清初遗民僧今种(屈大均)在番禺员岗村雷峰海云寺出家,拜函里为师;后又到南京天界寺转礼道盛禅师,受菩萨戒.他所以转换门庭,是因为与天然及其法嗣有矛盾.而矛盾产生的根源,又在于他与函呈等人只是政治上的同道,而不是思想上的同志.这位"僧服儒心"的袈裟遗民还俗后,曾大张旗鼓地辟佛.他这样做,在思想根源上来说是因为受到了其所持的儒家本位主义立场的影响,他与大汕和尚的交恶,可能也强化了其辟佛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屈大均原名邵龙,复屈姓后则叫屈邵龙(或作屈绍隆)。他顺治七年庚寅(1650)弃诸生出家,十二年之后还俗归儒。多种文献资料均说他是还俗归儒后才更名大均的,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其实他还俗前四年已得名大均,此名是他从曹洞宗华首台系转投曹洞宗天界系后所新取的法名。屈氏在为僧期间自称“屈大均”,友人亦有从之者。所以如此,是因为佛门本有以俗姓加法名称呼僧人之先例,而此种称法在清初也很常见;另外屈氏本人亦喜欢屈姓,排斥释姓。屈氏还俗后叫大均,是以僧名为俗名。  相似文献   

6.
屈大均多元化人格思想形成了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又因为他在创作上的自觉追求,诗歌具鲜明的审美特征:蕴藉深厚,寄托深远;奇幻万千,纵横恣肆;以俗为雅,自然浑成。屈大均诗歌充满“雄直气”。“雄直气”在于诗人强旺刚健的生命精神,体现在他对生命意志的自觉磨砺,对自我人格的顽强坚持上;“雄直气”也来自于诗人充沛的感情,体现在他人格的真率上。  相似文献   

7.
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儒生,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最佳的做法莫过于舍生取义了,但是面对明清之际的历史大变动,屈大均和大多数士子一样茫然无措,只得逃禅求生。这和平常老百姓眷顾生命,追求善果的做法是一样的。不过他能交游志士、凭吊故垒、追怀先贤,进一步形成了儒生气质并弃禅归儒,积极参与抗清复明的活动,最终能忍受生活的煎熬以遗民终老,维护了一个士子的完美形象。其一生许多难解之谜多可以从他的儒生角色形成过程中的气节变化来解释。  相似文献   

8.
屈大均以光大三闾之业为己任,其《骚屑词》多"香草美人",表明其对屈骚精神的仰慕及追随。在词风上,《骚屑词》既有"要眇宜修"的婉约词作,也有不少"豪气轶生马"的词作,还有倾向于南宋骚雅一派的骚雅词风。屈大均词的屈骚之风即其词之最主要品质。  相似文献   

9.
“遗民逃禅”是明清之际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屈大均逃禅前后“历史图像”的勾勒,试揭示明清鼎革之际岭南遗民逃禅特点以及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关系。本文研究认为:岭南遗民逃禅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岭南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密切相关;二:岭南“逃禅”者多有心理上的矛盾,行为上的“悖逆”;三:岭南政治生态的多元化是岭南既开放又封闭文化特质的凸显。岭南在明清之际先后经历南明政权统治,南明与清政权的争夺,以及“三藩”时期,政治生态明显并于它地,且更替频繁、反复,所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是造成以上特点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诗僧石濂曾长期是屈大均过从甚密的一位朋友 ,是明末清初岭南诗僧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他的作品具有摆脱酸笋、气近儒者、性灵主导、摹形独到四个特色 ;其最终被迫害致死 ,既是统治基础已经稳固官方转而采取更严厉的政治文化宗教政策的产物 ,也是潘耒由于视野狭窄无法理解较为进步的观念 ,和故意献媚最高统治集团 ,从而挟私中伤的结果 ;石濂的外交思想和外交作风 ,在极少数强权国家以势凌人的当今世界 ,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屈大均之于石濂 ,本非所交非人 ,他们之间可能有的过节被潘耒别有用心地张大其词了。我们应该还石濂以及他与屈大均关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吴超 《东方论坛》2010,(3):100-105
屈大均是清初著名的明遗民之一,早年曾与岭南僧人石濂大汕交往密切。两人后来由于政治理念上的严重分歧及以往积怨的加剧遂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而清初大儒潘耒亦与屈大均为好友,其中年后矢志礼佛。1699年,潘耒忽作《救狂砭语》一书,向石濂发难。双方唇枪舌剑、各执一词。最后由于官府的介入,石濂被逮捕下狱致死。屈、潘二人彼此与石濂的交往关系由于相关史料的阙失而扑朔迷离,通过对一些原始资料的梳理分析,不仅能够使三者交往关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得到澄清,而且还可对学术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作出一定的补充与修正。  相似文献   

12.
在明清易代的背景下,屈原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遗民士人面对天崩地坼的社会大变局,纷纷举起了屈原精神的大旗,其中尤以王夫之、钱澄之、屈大均为最力。三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因而对屈原精神的阐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王夫之探讨了君臣关系和屈原精神的实际作用两个经典论题;钱澄之秉承 “庄屈无二论”,理顺了庄屈连通的内在逻辑;屈大均作为屈原的后人,在“诗”“骚”关系、君臣关系、庄屈关系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三人不约而同地在儒家话语体系内评价屈原,其实质是对复归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呼唤。  相似文献   

13.
在瞿秋白研究中,我们收集到两篇瞿秋白佚文,皆为瞿秋白作为《时事新报》和《晨报》的特派记者发回国内的通讯报道。兹对其作一考证释读,以为研究者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4.
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现代楚辞学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过四个版本的《屈原》。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差异,分析游国恩对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对其作品认识的差异,勾勒出他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四种不同版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及游国恩个人的学术背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还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为我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推行义务教育 ,注重培养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正确对待知识分子 ,使苏区的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瞿秋白的教育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注重儿童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认为教育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同时 ,他的教育思想还具有完整的系统性。研究它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元曲选》用韵经系联得19部,除了个别通押和出韵情况,与《中原音韵》高度相符。与元刊本及脉望馆本元杂剧相比,《元曲选》的用韵与《中原音韵》更为吻合。臧懋循对《元曲选》的删改反倒使其音系与《中原音韵》更为一致,因此,《元曲选》的用韵可以代表元代的语音,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语料。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臧氏的删改虽没有改变其音系,但也湮没了一些语言现象,如通押等。  相似文献   

17.
屈原具有深厚的历史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本应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我们当前的史学史研究却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对于其历史思想鲜有提及。屈原的历史思想主要表现为:反天命、重人事;主张历史在变化中向前发展;重视以史为鉴;具有浓厚的君主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