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的“image”和“意象”概念并不对等,其内涵处于语象与意象之间.在语象中,语言的中介不可抛,而意象必须“得意忘言”.作为符号的意象与语象,与语言符号处于跨层关系之中,两者区分源自符号化对象的质的差别,语象形成于语言的再度符号化,分为实体语象和转义语象,意象则形成于事物或情境在语言作用下的符号化过程.这既是西方诗与中国古典诗在成诗方法与诗歌美学上的差异,也是中国现代诗与古典诗的重要分野标志.中国古典意象理论中就已蕴含语象与意象之别,因受限于传统语言观,未能发展出语象理论.  相似文献   

2.
论意境的完形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完形心理学理论从三个层面讨论诗歌意境的生成过程 :“完形与‘象外之象’”从总体上探讨意境的整体性特征 ;“异质同形与结构空白”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探究意境的心理生成过程 ;“优格式塔与典型意象”从“好的完形”的“简约合宜”性论述境、象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由诗人情志、表现对象和语言音象等三个基本元素媾合生成。诗歌的语言音象包括词语的语音音象(声、韵、调及其书写形式)和诗律音象(体制、韵式和格律)。它们贯串于诗歌意象的孕育、形成、传达和接受赏评流程中。没有语言音象,意象便无所附丽。因此,语言音象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生命的第三元。本文拟就语词音象与诗歌意象创作构思,声、韵、调音象与意象情感意味,以及诗词格律模式音象对意象营构、意境综合效应和接受赏评的积极意义三个相关问题,进行一点粗浅的推测,以期小助于这个诗学命题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关于“意境”的翻译一直以来广受争议。“意境”的难译性不仅是翻译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从深层上它涉及到中西艺术美学背景的差异问题。在此从美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探讨了“意境”难译的根源,认为“意境”翻译的瓶颈在于中西文化对于“想象”的不同美学定位,而中英语言符号系统的差异导致了翻译过程中无法实现“意境”之美的跨文化再现。  相似文献   

5.
曹铁根 《云梦学刊》2004,25(6):106-110
汉语句法的中心主题是汉字。字、辞、块、读、句,是汉语句法单位的自然序列,其符号的创制编码与组码,是有理可据的。“心生而言立”,字、辞、块、读、句的语义结构直接映照汉语社团人脑心灵观念意义的结构。简单而通俗地说,汉语句法结构的理据与制码大法就是“象似思维”与“比类取象”意以象尽”。“根字”是其编码组码之本,语序虚字是其主要组合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王国维看来,批评词的标准就是意境的有无,关键就是具备深厚的情和真实的景,这样的词才是有意境的作品,这都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除了对意境中情与景的介绍,王国维还发展了意境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与境浑”、“以意胜”和“以境胜”这三种意境类型。此外,他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王国维那里,意境可以作为其境界理论的一个层面,专门用以描述词的艺术特质,为其境界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7.
我在一篇辨析“艺术形象”概念的文章中曾经指出过:艺术形象在严格意义上并非再现性的知觉图象,而是艺术媒介材料结构的幻象,它不是纯粹客体性的对象物,而是在审美活动中转换生成的“意中之象”。从本体意义上说,艺术的存在只是一种媒介材料的结构,只有在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中,它才转换生成为艺术形象。不管是抽象艺术还是具象艺术,都是如此。因此,艺术形象的生成机制是什么,是我们理解艺术形象的本质必须弄清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论用“观物以取象”、“立象以见意”、“境生于象外”来描述艺术构思、艺术传达和艺术鉴赏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9.
诗歌意境建构审美功能 ,在于能以所成之诗象空间与谐动之力 ,将审美者的生命经验加入其中 ,并延宕其感受时间 ,实现生命信息的交流与共感。因此 ,诗歌意境建构重要因素的语象系统应有充分的导引力 ,其所含信息就要新鲜 ,富有生命活力 ,富有启迪性 ,从而构成体现“空—舞—道”结构的诗的意境。这种以体认宇宙的生命活力为审美指归的意境建构 ,乃是东方艺术精神的体现。中国诗歌意境美可分为壮美与优美。壮美的意境 ,必有雄浑壮阔的语象系统与体现生命强力的刚猛之舞 ,必有广阔的空间 ,成大境界 ;优美的意境 ,必有轻柔恬静的语象系统 ,以及体现在生命自由和谐的曼婉之舞。  相似文献   

10.
<正>意境在我国古代诗词艺术中占着重要地位,可以说是古代诗词艺术的灵魂.注重“意”与“境”的开创,追求“意”与“境”的结合,渗透、融合在古诗词家的审美意识与艺术实践中.对意境基本内涵的认识,许多诗词家、评家从创作与鉴赏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过认真的探讨和阐发,在近当代文艺论著中更不乏精微的议论.但观其所述,大多局限于历史性旧说,理解上也一直难以统一.笔者认为,意境的产生,从认识思维高度看,乃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是艺术家和欣赏者基于艺术实践探索和把握客观事物与艺术特质关系并作出评判的审美活动及其认识结果.意境的基本内涵,从宏观上讲,是主客观的统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从微观上.有许多复杂的内涵要素;从  相似文献   

11.
意境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易经》的“立象以尽意”和庄子的“象罔”。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作为意境雏形的“意象”范畴。意境说正式诞生于唐代。刘禹锡对意境有一个权威性的规定──“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不仅仅是一种“象”,而且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趋向无限的“象”。司空图发展了刘禹锡的观点,认为意境必须表现“道”,因而它要超越有限的“象”,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明代的王夫之从“情景关系”进一步规定意境的内涵,提出“有形发无形,无形君有形”的深刻思想。直到清末,王国维写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言意境,是一个具有鲜明传统文艺特色的美学命题。但意境究竟指的是什么,必须首先弄清楚。我曾在《认识意境,创造意境》一文中,根据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指出过,古代文论家言“境生于象外”,言“文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超以象外”等,是说意境;言“滋味”、“趣味”,言“别趣”、“兴趣”,言“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也大多是说意境。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着眼于艺术的欣赏范畴,把意境看作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发挥想象和联想,从而获得的一种美感境界。意境从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基础上产生,但不等同于这个形象本身,而是融彻了欣赏者的意兴情思的。这正如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说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欣赏者的这种以意会境,才是意境的独具特征。李泽厚先生谓“意境,有如典型一样,如加以剖析,就包含着两个方面: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这种说法,探本溯源,来自王国维论意境──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相似文献   

13.
“言意之辨”在哲学层面肯定了“象”的表意功能.受此思潮影响,在文艺实践中,“象”的地位与功能发生了演变,图像符号创造“象”的方式也受到人们重视,人们力求以自然物象、内心意象为摹写的对象而表现主观情意,文学语言在摹写物象、心象中借鉴图像符号的造“象”方式,出现了创作实践中语言符号对图像符合的参照;同时,图像符号也在创作中模仿文学语言的表现模式,语图符号越过传统表现的界线,形成了在语图一体、语图分体、语图合体等多种关系文本中的会通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12,(7):166-174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包含着意象思维、意象语言和意象结构三个层面的问题。意象思维的功能在于生成审美意象,它立足于诗人由实际生活中所获取并积淀下来的情意体验,通过"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的运作方式,将其转化为诗人的"意中之象"。意象语言的运用为使这一"意中之象"落实于由语言符号承载的诗歌意象,其关键乃在将语言的概念符号性能改造成意象符号,而利用词语之间的张力以发挥语言的暗示与联想作用,是实现这一改造任务的重要途径。至于意象结构的职能则在于组合意象以结撰文本,让诗歌作品形成能体现诗人内在情意结构的有机的意象系统,于是"意核"的设置与"意脉"的连通,便构成其刻意经营的焦点。总体上说,意象艺术三个层面的活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共同的结晶便呈现为由"意-象-言"合成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15.
意象的张力与意境的魅力章亚昕在抒情诗中,意象是艺术结构中最基本的元素,意境则由同一类型的意象组合而成,意象的意与象相互契合,导致了意境中意与境也若合符契。意境的整体性,也规范着意象,意境的凝聚力,又要求意象具有张力,即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一向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主要是指某些作品所具有的这样一种审美机制:既能向读者呈现出情、意、象和谐统一的直接画面,又潜藏着深邃隽永的间接形象、间接意蕴。它根源于作者创作时的自觉的寄兴,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描写,而最后呈现在读者的品味、联想、想象之中。古人所谓“象下之意”、“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大量论述,都不同程度地道出了意境的本质。意境创造的理论,滥觞于诗歌,渐及绘画,明代以后,许多论者又以境界、意境作为评价小说、戏剧的标准之一。戚蓼生评《石头记》云:“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  相似文献   

17.
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意境这一概念的生成经过了很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唐宋时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意境”的引进和审美内涵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境意蕴作为佛教思想与本土文化的结晶,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其“境心一体”“境心之悟”亦是典型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张立文 《文史哲》2002,(6):39-46
和合艺术哲学的宗旨是全面彰显各艺术形态的符号化虚拟特征 ,交互式情感内涵和意境性自由使命。和合艺术的意象 ,是指主体精神内在神思之情对于景象的一种艺术审美观照 ,是情景的冲突和融合 ,并从立境、立象和立理 ,达情、达性和达命 ,爱艺、爱道和爱和等层面加以论证 ,以达“大和至乐”境界。和合艺术哲学是基于和合学五大化解原理如何才能流行起来而创建的形上论域。和合艺术哲学诞生的契机 ,在于和解和合生存世界所面临的“无路”困境 ,以及和合意义世界所出现的价值冲突和意义危机  相似文献   

19.
释歌谣     
什么是歌,什么是谣,在我国古代向无严密的定义。“尚书”“舜典”说:“歌咏言。”所谓“咏”即“永”,永言也就是长言。长言照现代的话说,就是语言的声调有长短曲折、迅疾徐缓之谓。这说明了“歌”是由人声所发,它和平常语言不同之处,就是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所谓抑扬婉转,一唱三叹。“礼记”“乐记”中也有同样的说法,说:“歌,咏其声也。”又说:“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怎样长言呢?乐记中也有解释,说是“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稾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释名中的说法也是相仿佛的,先说:“人声曰歌。”继而又解释歌字的含义说:“歌,柯也。所歌之声,是其质也。以声吟咏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也。故兗冀言歌声如柯也。”  相似文献   

20.
朱全庆 《东岳论丛》2003,24(4):64-66
在诗词创作中 ,人们常常感到言不尽意 ,便在语言和意绪之间插入一个“象” ,通过立象来传达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因此便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艺术映现 ,形成了意、象、言的三个艺术层面。诗词的这种含蓄蕴藉给接受者留下了广阔的体悟空间 ,鉴赏者必须积极地主体参与 ,用自己的全部心智和感情去破译诗词中的“象” ,才能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内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