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似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12月4日上午课间我打开了手机.当电话里传来小马充满哀感的低沉声音时,我知道那最后的时刻终于要来临了.十多天前,每周来家中一次为先生开中药调理的华医生说先生预后情况很不好,也许难以度过冬至时,我简直不能相信.去年9月,文学院为先生隆重举行九十五华诞,全国各地学者济济一堂,先生在主席台上坐了两个小时, 其间还作了长达20分钟的讲话;今年9月华诞庆日我带着生日蛋糕到家中时,先生还端坐于客厅,在满堂亲友和我们弟子的祝福中,心情和气色都显得不错.不过我也知道,10天前到医院急救后的衰弱和近日病卧在床,梦苕庵雅室中一直低回流转着先生回忆往事的声音,都预兆着这棵百年学术大树真地可能会随时倒下.  相似文献   

2.
4月16日上午,我从微信群里得到了韩礼德教授逝世的消息,心中感到十分悲痛,当时外面的天空阴沉沉的,下着小雨,心里顿时感觉老天也为我们失去一位语言学大师而悲伤,为我们失去一位和蔼可亲、慈父般的良师益友而掉泪.我与先生几次交往的难忘情景,以及先生的音容笑貌顿时浮现在脑海.紧接着我就看到群里发来很多悼念、追思以及缅怀先生的文章和照片.与这些专家学者的文章相比,我的回忆可能只是一朵很小很小的浪花,但毫不夸张地说,先生的学术思想,以及我与先生的交往经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2018年4月16日,悉闻韩礼德先生去世的噩耗,有些震惊,记忆中先生的朗朗声音和精神矍铄的样子似在昨天.那一天我所在的学术朋友圈充满了缅怀和怀念先生的文章,从这些字里行间回温着先生与中国学者的温暖瞬间.作为一名系统功能学子,教学和科研中得益于先生创立的功能语言学理论,受惠着先生的恩泽,是有很多话想说的.但又觉自己才学疏浅,资历不够,不敢造次发言.是日,承蒙黄国文教授鼓励,写下纪念文字以此缅怀先生.  相似文献   

4.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由于同鲁迅先生的交往,以及这种交往在日中关系史上的意义,西村真琴先生一直为国内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人们所注意.为了进一步搞清这方面的有关情况,七月十八日下午,我和同事荒冈启子先生在大阪府豊中市本町六丁目的一个传统式民家,拜访了松尾逸子女士.在座的还有柳泽和子和篦晴子,和子是她的外甥女,晴子是她的女儿.她们都是已故的西村真琴先生的后代.  相似文献   

5.
没有想到,我在2007年中西友好交流年里,亲眼见到了中国的朋友萨马兰奇先生,并搀扶他老人家走下台阶. 9月27日晚8时许,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应邀来到巴塞罗那皇家网球俱乐部"奥运向北京走来"展演现场.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东部时间2018年4月15日晚,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先生(M A K Halliday)与世长辞,享年93岁.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同仁感到万分悲痛. 追思大师,浮想联翩. 我,王振华,1996年通过了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选拔考试,有机会赴澳大利亚攻读硕士学位,选择的攻读学校是悉尼大学,选该校的唯一原因是这个学校有韩礼德先生创立的语言学系.求学期间,虽与先生没有谋面,但读的书几乎都与他的语言学理论和思想有关.第一次与先生见面是1999年在广州.与他交谈中发现,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又在上海和北京多次与先生相见.再相见时,因我是他的高足J R Martin教授的学生,所以我每次对他的称呼都是"师爷",他也都欣然接受,让我很欣慰和自豪.我2007年离开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在J R Martin教授的配合下,创建了"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其宗旨是发展韩礼德先生首倡的适用语言学(appliable linguistics)思想.  相似文献   

7.
易宁 《北京纪事》2016,(11):43-47
前日,有好友在微信圈里转发了文贯中先生回忆父亲文强的文章.文强先生的一生跌宕起伏,错综坎坷,确实不是常人能够体验到的,令人唏嘘不已.我读后更是感慨良多,因为我恰好与文强先生的幼子文定中先生认识.好像他们文家的人个个传奇,不经历九曲十八弯都不好意思见人,定中先生在我的朋友们眼中也颇为传奇.他与我的相识有过一番周折,包含着错失交臂的遗憾与出乎意料的巧遇.  相似文献   

8.
1992年1月5日零时15分,国内外著名的辽金史专家陈述先生,在北京西郊西苑医院逝世。享年八十。1月13日,我接到治丧委员会的唁函,感到十分震惊,无限悲痛。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时出现在眼前。我很难相信这是事实。  相似文献   

9.
我院院长陈之航教授于1986年12月10日至12月25日访问了美国贝勒大学)BayloUniversity)、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和卡里尔公司(Carrier Company),并参加了第四届迈阿密国际多相流和颗粒现象会议。在访问期间,陈院长和贝勒大学校长雷诺兹(Herbert H.Reynolds)先生、副校长贝柳(John S.Belew)先生进行了两次正式会谈,  相似文献   

10.
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于1968年10月7日逝世。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研究者撰写的记述寅恪先生治学的文章多篇。我也曾写过三篇小文,陈述我对寅恪先生治史方法的理解与体会。现在重读自己的旧文,很不满意。我从寅恪先生受业多年,读先生书,但却不足以知先生之学。这几年反复研读先生的书,并以先生之学来教导学生,对先生的学风和治史方法似乎理解更多一些,写出这篇小文,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11.
增田涉先生是鲁迅先生晚年交往密切的一位日本朋友,是日本著名的鲁迅研究家和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于去年三月十日逝世。当听到增田涉先生不幸逝世的消息,我很迷怅,是不是我的耳朵听错了,眼睛看花了。记得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六日晚上,在陈楚大使奉调回国而举行的招待会上,增田涉先生从离东京很远的大阪赶来。他虽已是七十有三的老人,却仍然神采奕奕,步履稳  相似文献   

12.
我与涂先生相识,只有15年。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我非常幸运,在物理距离上,在心理距离上,与先生走得越来越近。先生对我言传身教的恩惠,让我终生受用,终生难忘。忘不了,1997年9月8日,在学校逸夫楼图书馆的207研究室,我第一次听涂先生讲课。课前,我们几个硕士生无所事事的聊天,等待先生开讲。谁  相似文献   

13.
今年农历6月25日(8月15日)是熊希龄先生120周年诞辰日.熊希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朝政腐败、帝国主义列强争相瓜分中国的动荡年代,他忧国忧民,终生劳碌奔波,探求富国强兵,救国救民之路.后因脑溢血,1937年12月25日在香港逝世.本刊特发由湘西州档案馆时维善先生提供熊希龄先生撰写的《乾城张氏族谱序》以及周秋光先生的《熊希龄与近代新闻事业》,周少连、吴汉祥先生的《熊希龄与世界红(?)字会》二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出版五十周年,中国修辞学会和我校联合主办的学术座谈会,于六月八日到十日在我校隆重举行.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辞学工作者和语文工作者以及新闻、出版部门的同志近百人.会议共收到论文二十余篇.  相似文献   

15.
顾随先生于1960年9月6日在天津逝世,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今年9月2日为先生召开了一次纪念会,到会的除河北大学校系领导外,都是顾随先生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诸校的学生。而在先生青年时代曾教过一批学生,他用鲁迅思想引导她们走上革命之路,这在顾先生历史上是非常光辉的一页!(现在知道这情况的人已很少了。)我是当时顾随先生的学生,深受其恩,我有责任把这一段史实写出来。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很高兴地以我们学校的名义在这里宣布:97庐山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现在正式开幕.首先,我要再次向以石川忠久先生为团长的日本六朝学术学会访华团的全体成员表示诚挚的欢迎;我要向来自国内不同地域的知名的治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正值酷暑季节,您们  相似文献   

17.
<正> 著名文学家、历史文物学家沈从文先生留下大量著作,光照人间,功垂后世.作为后学的我,要永远纪念先生,永远学习先生的人品,永远学习先生的风范.我很早就接触沈从文先生的著作.记得在五十年代,周末之夜,作为师范学校的寄宿生,常在无锡崇安寺街头踯躅,那电石灯闪光之处,往往有出售旧书刊的地摊.我翻翻拣拣,那位疲弱的摊主总是脸挂笑意,从不听见他一句烦言.我买得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长篇小说《边城》.我被他的清丽活泼的语言风格所吸引,我被湘西风土人情所吸引,书中的翠翠那么美——说话美,心灵更美,总会浮现到我眼前来.我对沈先生很钦佩,佩服他文化程度仅小学,却能写出那么多人物形象,写出那么多著作,佩服他独辟蹊径的写作风格,佩服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园地开辟了湘西一带的处女地,船上的纤夫,村镇上的女  相似文献   

18.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教授于2018年4月15日晚逝世.虽然通过韩礼德先生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我一直了解他的身体近况,但对他去世的消息我仍感到悲痛万分.对系统功能学界的很多同仁来说,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伟大语言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宽厚慈祥的长辈、亲人和朋友.  相似文献   

19.
三个月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年度工作总结和表彰会上还见到了方立天教授,并聆听了他有关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发言。回兰州后,一直想求先生赐稿,然得知身体欠安,不宜打扰。后先生得知我刊的诉求,欣然同意并让秘书转来《我与中国佛教研究》一文。2014年7月7日编辑部召开统稿会,认为《我与中国佛教研究》一文是先生研究佛学之立场、观点、方法的总结和学术人生之感悟,确定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全文刊发。就在进入编辑程序的第二天,惊悉先生于7月7日9时26分在北京逝世。先生的逝去是我国哲学、宗教学界的一大损失,然先生的治学方法与精神将永续长存,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20.
正10月21日,听到杨焕章先生逝世的噩耗,我简直难以置信。这位一直仁爱、谦和微笑着的兄长一样的人,怎么就突然永远离去了呢?杨焕章先生原籍山西长治,幼年时随家人定居河南安阳。他见了河南的同志总是亲切地认老乡,他说:河南是我的故乡,我这人比较重乡情。杨焕章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是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创始人和杰出的组织领导者,被选为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我对杨焕章先生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