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远清 《学术研究》2002,(7):112-116
香港文学研究不仅在弥补内地文学研究空白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而且它还承担着开拓内地学者研究视野和整合两岸三地文学这一重任。它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目前仍属“试写”、“初写”性质 ,为学科的草创阶段。正如全球化不会使香港文学失却自己的特色一样 ,新世纪的香港文学研究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仍可单独成为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2.
龚举善 《中州学刊》2006,(6):211-217
“新世纪文学”是对以全球化、都市化、生态化、市场化为显著标志的21世纪现代生活的艺术观照方式。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召唤性的价值倡导,“新世纪文学”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依必然律和可然律预设,“新世纪文学”存在或隐或显的八大趋向:即文学观念多元化,人文视野全球化,艺术表现自便化,题材范型都市化,生活关怀纪实化,生态主张明朗化,传播路径电子化,接受行为市场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考察,上述判断和展望至少彰显出四种意义:一是撩起作家在世纪初的创作起跑意识;二是考验文学批评家的现实观察与未来引领能力;三是部分促成新世纪文学格局的调适与新变;四是为新世纪的文学研究搭建新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3.
学术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着说。”跟着别人说,或者变个方式跟着说,这是当下学界大量泡沫学术产生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通过自己的眼睛、头脑“想着说”或“接着说”。“接着说”不仅体现了一种传承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说者的独创。 董学文、张永刚先生的近作《文学原理》,用自己的言说方式“接着说”他们对文学基本理论的看法.在理论体系的构筑上极富建设性和科学性,是大学文学原理教材建设在新世纪初叶所取得的具有原创性价值的重要收获。 理论上的建设性,是这本教材“接着说”的重要特质。首先,《文学原理》在…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世纪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评论领域的一个热门关键词.它一方面反映着一种敏于时变的文学史断代意识,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一种观察、分析新进文学现象的价值视域的新构想.尽管从一开始,不少媒体和论者围绕"新世纪文学"这个字眼所展开的讨论,更像是一场着力于争夺新名词首倡权、专利权和阐释权的话语抢滩战,但随着时间的推进,特别是跨入新世纪这八年来文学现实的不断迁延,"新世纪文学"所指涉的客观内涵已逐渐充实、丰富起来,形成了明显地疏离和外在于一场人为的概念游戏和理论狂欢的实际景观.  相似文献   

5.
一、“公共财产”的有机整体性在“科学使世界缩小”的时代里[1] ,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表现在经济方面 ,就是“世界市场” ;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 ,就是“世界文学”。这种“世界市场”、“世界文学”就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公共财产”。世界文学中的各国文学的关系 ,也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一样 ,存在着一种达尔文所说的“生长相关律”[2 ] ,即各国文学的变化和发展都变成了彼此作用、相互关联的一种规律和世界性的“公共财产”。当某一国度文学中的某种文学思潮的涌起与退落 ,某种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创新与摈弃 ,常常是既…  相似文献   

6.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介,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转型,又约束和限定了这一转型的内涵,为汉语文学的历史演变扮演了“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新媒介使文学的审美构成、表意体制和时空观念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对文学传统的赓续造成伤害甚至异化。前者表现为用平民化的叙事促动文学向“新民间写作”转型,用技术方式赢得更大的艺术自由度,以“词思维”和“自娱娱人”的新理念拉动文学深层观念的调整,为文学体制更新探索了新路;后者则表现为技术对文学性的消解,作家主体责任担承的弱化,技术复制导致对文学经典信仰的消褪。新世纪的中国文学仍需秉持人文性的精神原点,自觉履行文学的价值承诺,通过调控引导和主体自律改善文学生态,使数字媒介对传统的挑战变成文学新生的契机,让新媒介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这就有了两种“文学性”。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文学性”而不在文学,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评价。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问题,其文化冲动在于对历史文化派的否定;后来解构主义旧话重提,则与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完全合拍。解构主义重提“文学性”问题,倡导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只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梯级,它为文学研究向更高阶段和梯级的升迁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8.
用“人民文学”的旗语为网络文学指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倡导用“人民文学”的旗语引领网络文学,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网络文学还不是“人民文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网络文学可以成为“人民文学”.但“人民文学”是新世纪文论语境中颇有异议的一个概念,争议诱因集中在思维定势、运思方式、生产方式.基于此,向网络文学亮出“人民文学”的旗语,必须构建生成性的“人民文学”观,从媒介维度探索网络“人民文学”的生产方式,提炼网络文学中孕育的人民性精神形态.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初的新时期文学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有意摆脱意识形态意味 ,农民个体和自我意识开始展现 ,但是这种意识还处于一种“盲目”和“焦躁”的状态。 80年代中期以来的“寻根文学”等试图让农民重返“家庭” ,“新历史主义小说”则让农民有了“家族”意识 ,生存或生命意识处于依附于家族或家庭的状态。 90年代后期及新世纪开端 ,农民的个体生命或生存意识在文学对家庭史、村史的叙述中被曲折地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世纪文学"的用法主要有三种,即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与"新世纪文学"概念相对且相辅相成相伴相随的"新世纪文学";与旧世纪相对的"21世纪中国文学"。本文综合性地运用以上三种用法,用"新世纪文学"观,对"新世纪文学"的若干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描述,既从其总体特征上,描述了新世纪文学改变"减量"文学思维的"增量"趋势,改变非生态性思维的"生长"趋势、改变简单思维的"总体"趋势;更从其内部性质上,认为新世纪文学是一种以生活性文学观念为基本底蕴,以处理人、文学与"物"的关系,处理欲望与文明的关系为基本要旨和基本主题的开辟了"文学新世纪"的文学,是一种代表中国文明新的崛起时代的文明的缩影和象征。  相似文献   

11.
以新世纪十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索引”为对象,分析了栏目名称变化和各栏目论文数量动态分布所蕴集的文学流变信息,在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了新世纪文学观念流变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学工具论”的反动,“文学审美论”在新时期的出现无疑有着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这一理论的出现具有“矫枉过正”的性质,因而在学理上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这种由一种片面导向另一种片面的现象反映了思维方式上的“知性”局限,因而需要进行深入地反思。其反思的路径可以从“自律论”、“二元论”、“特征论”等观点入手。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发展势头更为汹涌,在研究队伍、研究范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诸如“研究方法缺乏创新”、“研究对象相对集中”、“两支研究队伍各自为政”等问题。本文首先简要回顾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的起始渊源,然后理性分析新世纪以来的发展现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目前中国文学生产体制中的“概念驱逐感受”和文学感受的“碎片化”两种倾向及其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概念驱逐感受与文学感受的“碎片化”共同导致了传媒产业化背景下审美精神的缺失和心灵的危机,从而构成中国当代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大困境。据此,作者提出了“去碎片化”以建构新世纪文学感受的任务,其中包括回归文学感受的精神性和价值关切,恢复对现实人生的关切和整体把握能力这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中国文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中国文学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空间中生长,因此,对话构成了文学生长的基本特质。对话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落实在新世纪中国文学上,有着诸多具体的文学表现。新世纪中国文学跨区域、跨文化的扩张,使得对话的特质明显得到呈现,加之网络技术手段的支撑,新世纪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高速高产方式不断生长,形成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刘汉波 《兰州学刊》2008,(4):186-188
伴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短信功能的完善,短信文学应运而生。作为一种“事实在前”、“命名在后”的文学现象,短信文学实现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大众化,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文学;但它是靠消费经典来走向大众的,很容易使文学走向堕落。作为一种商家、媒体、作家和评论家合谋的产物,其商业性也足以让人警惕。  相似文献   

17.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8.
“新海派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实属偶然。也就是说,如果这一批评群体果然存在的话,也并不是这些批评家们精心策划、“揭竿而起”或者有意为之,而且这种简单地将某一文学现象冠之于“新”的批评方式,本身就有违于我们称之为“新海派批评”的批评家们的批评观念。之所以说这一概念的提出纯属偶然,是因为在这个新世纪之初,有人策划了一套“上海新批评文丛”,其中有杨扬的《文学的年轮》、郜元宝的《另一种权利》、葛红兵的《轻快的柔板》、王宏图的《深谷中的霓虹》和张新颖的《火焰的心脏》,由河北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在…  相似文献   

19.
颜水生 《东岳论丛》2023,(1):98-104+192
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表现出鲜明的跨媒介特征。作家借鉴绘画艺术构造了“万象在旁”和“有色之画”的境界,通过声音描摹构造了“群籁参差”和“无声之乐”的境界,通过镶嵌诗词曲赋达成“温故知新”和“诗骚之境”。由于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都有浓烈的抒情特征,小说中的画面、声音和诗词曲赋既能加强小说的叙事作用,又能增强小说的抒情效果。新世纪长篇小说是统摄绘画、声音和诗词曲赋的艺术整体。在长篇小说中融入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的技术和艺术,不仅体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努力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攀登精神,也表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然而反观这种整体性文学史写作现状,我们发现它们虽有宏阔的理论构架,但因缺乏“打通”整合的内在逻辑机制而给人一种拼盘之感。这里存在着两个阻碍彼此贯通的纠结点:“五四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前者高悬,有意无意地被神话化了;后者沉沦,备受压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当代文学整合进程的悬置或暂停。本文试从“整体性”的视阈对此进行清理和定位,以便使文学史书写在“现当代文学是一体”的思维理念下更加统一有序,也更加合历史合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