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三首诗,是林黛玉不同生活阶段感伤身世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也是修辞运用最为丰富的诗作。主要运用了反问、拟人、顶真、夸张、双关等几种修辞格,曹雪芹极富魅力的修辞语言成功塑造了深入人心的林黛玉形象。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内容上看,对于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来讲,贾母更喜欢林黛玉,并且在宝黛钗的婚恋态度上,贾母对宝黛的婚恋是支持和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巴山 《现代妇女》2007,(6):9-11
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逃不出情天恨海,至死也未能出世;而电视剧中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虽功成名就,坐拥亿万资产,却偏偏脱解六根,在2007年正月初七,到长春兴隆寺,剃去一头青丝,出家了。那么,一代红颜,只对青灯伴古佛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前因后果呢?  相似文献   

4.
王建柱 《老人世界》2013,(10):15-17
林洙1928年出生于福州。一岁时便开始随着父母迁徙,辗转南京、湘潭、柳州、贵阳等地,最后定居昆明。林洙的童年是“住”在昆明开明书店里:她自幼酷爱文学,读了不少中外名著。林洙回忆说,在上小学时,她就开始读《红楼梦》等中国名著,上了初中之后便开始阅读一些外国名著,在众多西方名著中,《茶花女》《简·爱》《傲慢与偏见》《战争与和平》都是她最喜欢的。  相似文献   

5.
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记得,林黛玉刚进贾府时,大家都来看望,其中一个最有特点的人就是王熙凤,她还没进屋呢,声音就已经传进来了,大家都知道“凤辣子”来了。这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的这个声势造得好!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如果有实力的企业也能这样为自己造造声势,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深入公众心里,并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6.
保山 《老年人》2007,(8):26-27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珍品。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被称为“红学”,不少人因为研究“红学”而成为了大师。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是《红楼梦》全书的主要的三位核心人物,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围绕着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关系所展开的。本文对红楼梦中三位主要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命运多舛,性格鲜明的悲剧性人物形象。而林黛玉是作者着墨最多,最具艺术性的典型形象之一。本文主要从黛玉的外貌、才华及性格来论述黛玉的美丽、聪明及纯真。从她的身世及爱情来展现黛玉的孤苦、无奈及悲剧命运。透过黛玉,我们看到了美、青春、生命被毁灭的悲剧,同时带给我们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刻画了林黛玉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本文从林黛玉的外貌刻画、诗人气息、清高个性和性格成因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使读者能更为深入地了解了曹雪芹对人物的表现手法,同时还揭示了林黛玉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内容大多是围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个人物而展开的。薛宝钗既是这部作品中美貌与智慧的化身,又是一个只看眼前的现实主义者,因此导致人们对她嫁入贾家的目的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1.
贾府在当时无疑是一个超大型企业,等级森严,人员众多,在《红楼梦》第六回描写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曹雪芹即明确指出:“按荣府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个,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竞如乱麻一般,并没个头绪可作纲领。”  相似文献   

12.
周博 《现代交际》2010,(8):56-58
本文在对《红楼梦》中的老太太——贾母进行研究时,舍弃了一般意义上认为她是贾府的统治者,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的传统观点,另辟蹊径,以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中的贾母是否真如后四十回续书中所描述的,破坏了宝黛的爱情,拆散了“木石前盟”。发现无论从自身的性格,还是血缘亲情方面,贾母都不会“弃黛取钗”,黛玉反而得到了贾母更多的爱护。因此,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能做类型化的归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作为中国宗法社会的代表作之一,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宗法制度下,上层社会大家族腐朽的一面。社会的没落直接决定着家族的没落,而教育作为影响人的重要因素,在《红楼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红楼梦》中塑造的现实家庭教育观以及作者营造的他所希冀的家庭教育入手进行探索分析,对当时社会的教育制度进行揭露,批判地继承与分析,为现代社会教育思想的实施与问题的结局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4.
感恩颂     
《红楼梦》里有一段神话,说的是贾宝玉前生在赤霞宫里做神瑛侍者,常在西方灵河岸边行走,看见那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就“日以甘露灌溉”,后来,那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也就是后来的林黛玉了。绛珠仙草受了侍者的雨露之惠后,感叹说:“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该还得过了。”如此美丽的缠绵的前盟后约,为的是感恩,哪怕明知这一切都格是悲剧收场(流泪一生),也在所不惜,生命因此变得可贵而魅力无穷.现代的中国人有很…  相似文献   

15.
《现代妇女》2009,(5):51-51
说明: 横行: 1、电影《赤壁》中诸葛亮的扮演者。 2、《红楼梦》中意指林黛玉的一句诗。 3、钱钟书的著名小说。 4、成龙的妻子。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里有一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讲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洞察人情,这是一门学问。人到老年,这门学问还需要继续研究吗?当然需要。不过,老年人的”世事洞明”与中年、青年时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内容形式上不一样.人的心态也不一样,遇到的具体问题不一样.对待、处理方法也不应当一样。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与水韵     
以化为能,以济为灵,以柔为美的水的,其实也就是女的。水与人类同在,水与女性更有天缘。《红楼梦》中贾宝玉提出了“女人是水做的骨肉”之妙论,既是对传统的水崇拜文化的诗化问解,也是对女性圣洁清灵的深情礼赞.如为贾宝玉所表爱的双美林、薛就是水的化身.林黛玉以泪水或报知己,泪洒相思地,“抛球滚玉”,“沁芳”舍身,青春无悔(曹雪芹原书构思),薛宝仅养生区美的“冷香丸”是用定时的雨水、*水、雪水多奇巧调合而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学说和道教理论认为:男性周阳后火,女性月明后水.女人与水不可分离,美女与水难分难解…  相似文献   

18.
最近媒体上关于“阅读指引”方面的消息很多,比如,在8月21日《广州日报》上,有一篇题目叫《孩子,你为何对名著“无动于衷”》的文章就反映了一些家长指导子女读诸如《红楼梦》这样的名著,而被子女拒绝,为此家长们感到焦躁不安,满心忧虑;还有在8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上,有一篇题目叫《今天,我们应该读什么书?》的文章,文中列举了诸如黄集伟、江晓原等一些文化人对“应该读什么书”的看法,江晓原称,“极火的书不看是不会有任何遗憾的。”这两条关于“阅读指引”的消息,令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在我看来,不论是家长指导子女阅读名著,还是所谓…  相似文献   

19.
盛卓静 《职业》2011,(35):125-125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因此,塑造个性独特又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了小说家的追求。许多经典小说都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如《阿Q正传》中可怜又可悲,惯于精神自慰的阿Q;《守财奴》中惜金如命的葛朗台;《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孤傲自尊的林黛玉;《三国演义》中多谋善断、忌妒孔明的周瑜;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形象以其不可重复性显示"这一个"的独特,若说到爱慕虚荣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两种语言都不会相似到代表同一社会实体,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并非仅仅停留在语音、语义、语法等形式层面上,其实也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差异。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一些词汇往往包含了特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这类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多见于文学作品之中,而《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包含了大量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本文节选了《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译文,对比了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在个别文化负载词上采取的不同翻译方法,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译文质量进行了一定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