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汉语无主句英译问题。通过分析发现,英语隐喻性无灵主语句可为英译汉语无主句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姚腾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21-122
五台山文化外宣英译包括门户网站的国际化、旅游公示文本英译和文化典籍英译三个方面.做好五台山文化外宣英译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做好网站本地化,参照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做好公示文本英译,从五台山传志的疏解注释、文体特征、版本源流以及术语建设方面循序渐进地译出五台山文化典籍.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文化外宣英译包括门户网站的国际化、旅游公示文本英译和文化典籍英译三个方面。做好五台山文化外宣英译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做好网站本地化,参照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做好公示文本英译,从五台山传志的疏解注释、文体特征、版本源流以及术语建设方面循序渐进地译出五台山文化典籍。  相似文献   

4.
以功能翻译论为视角,对陕西旅游景区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剖析其英译存在的问题,提高旅游景区英译能力。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修辞表达方式的一种;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广泛存在.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转喻所作的理据分析,为转喻的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我们理解包含转喻的小说文本另辟蹊径.汪曾祺的小说创作跨越现当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转喻在其创作手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汪曾祺小说文本中的转喻现象.  相似文献   

6.
传统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修辞表达方式的一种;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广泛存在。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转喻所作的理据分析,为转喻的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我们理解包含转喻的小说文本另辟蹊径。汪曾祺的小说创作跨越现当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转喻在其创作手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汪曾祺小说文本中的转喻现象。  相似文献   

7.
西藏地学(综合)旅游资源调查(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登珠 《西藏研究》2000,(3):103-114
旅游资源,概括起来就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点。在自然旅游景点中除现代生物景点外,其他均属于地学旅游资源范畴,如古生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古采冶遗址、洞穴、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等等。西藏开发地学旅游资源的潜力很大,并且很多景点在国内外都属绝无仅有,因此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成为西藏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考察报告是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经野外实地考察完成的。本报告旨在对西藏进行地学旅行资源调查的同时,对几条旅游线路进行实地考察,客观地评价我区地学(综合)旅游资源的丰度及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英国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语言学理论,属于语法学的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包括系统和功能两个核心部分。他通过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研究而形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了解语篇中的语法在表达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其中,语篇功能(也称纯理功能、元功能metafunction)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王维《竹里馆》多个英译文本的语篇功能分析比较研究,试图分析这一理论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毋小妮 《中国民族博览》2022,(4):117-118,121
将认知语言学应用于翻译技巧研究,语言篇章研究,文学文本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当今学者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已经进入发展的阶段,国内外学者常常利用认知语言学进行翻译文本的分析,还有多数学者将认知语言学运用于翻译课堂教学,总结翻译教学策略,构建翻译教学模式.本文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诗歌翻译,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认知语言...  相似文献   

10.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景观、景点极具地域特色,一直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发展、完善、凝练及提升过程中,仍存在"旅长游短"等诸多问题;应在遵循旅游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探寻产业层面优化提升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格萨尔》的百年英译历程中,译本大都以节译、编译、创译的形式出现,科恩曼英译本独辟蹊径,采用藏英对照、以诗译诗的传统翻译方式,诗意地展现了《格萨尔》史诗的原本面貌,这是在时代呼唤之下出现的忠实于原作内容风格、展现原作精神的全译本。挖掘科恩曼英译本的结构与内容、风格与特色,分析译者的文化语境处理和翻译倾向,对于我们结合当下民族志的深厚翻译理论、表演理论,打造《格萨尔》史诗英译的理想范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词牌英译方法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郦青 《民族论坛》2005,1(4):49-53
词牌是词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了众多的典故、人名和地名等内容。本文以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词牌英译为例,将其词牌英译归纳为直译、音译、意译和加注法四种方法,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跨文化翻译理论的有关内容,指出意译法是其中较为合理的一种翻译方法,而直译法与音译法无论在传达原文文化内涵还是在读者接受方面都不足取。  相似文献   

13.
韩乐 《中国民族博览》2022,(15):135-137+166
在城市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形象转变,利用城市宣传语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旅游等综合性体验感,凸显城市主题,提高城市形象。因此,本文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对城市形象宣传语的英译进行探究,通过解释学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含义,提出当前城市形象宣传语英译存在的问题,明晰城市形象宣传语英译质量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文化的软实力建设。运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方式,以语言维转换、文化维转换、交际维转换为依托,对城市形象的宣传语英译进行引导,有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化城市氛围,能够提高塑造城市景观的能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以期对我国城市形象营造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桂冠,现有的古诗英译文本最早可上溯到明代,清末民初以来,翻译者一直奉严复先生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为金科玉律,但不忠实的翻译比比皆是,尤以古诗英译为代表。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策略也就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交际翻译理论。从纽马克的交际理论来研究古诗英译,可以深入体会非忠实翻译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壮族史诗<麽经布洛陀>英译与研究"(200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大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并就其翻译的策略提出若干建议.文章指出,中国典籍英译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力,是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麽经布洛陀>(又称<布洛陀经诗>)等壮族典籍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英译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壮举.它翻开了壮族典籍以至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典籍英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将摸索出壮族典籍英译的规律,以指导壮族典籍的整理和翻译活动.基于对史诗的审度,文章还对经诗的翻译提出了"以诗译诗,打造精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喜林苑是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时代通过一些现代文化生产的手段实现资源保护、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的典型范例,其实现了从传统的民居建筑向民族文化旅游空间、文化保护空间、文化交流空间等现代多功能文化空间的转变.在其转变过程中,受到了全球化、旅游跨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有自己发展特色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民俗村寨旅游对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乡风、乡貌,解决“连片贫困”问题、支撑当地新农村建设功不可没。但在村寨旅游发展中,由于规划的不合理性和大量游客的到来,破坏了原有村落的景观景点、民风民俗和淳朴意识形态,致使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文化面临着退化甚至是异化的威胁。因此,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典型旅游村寨为视觉点,探寻特色文化保护与村寨旅游和谐并存的路径和方法,希望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旅游业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喜林苑是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时代通过一些现代文化生产的手段实现资源保护、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的典型范例,其实现了从传统的民居建筑向民族文化旅游空间、文化保护空间、文化交流空间等现代多功能文化空间的转变。在其转变过程中,受到了全球化、旅游跨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有自己发展特色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富集,这为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西南少数民族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步骤措施,使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推进实施过程中,存在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景区景点过于分散、品牌宣传不到位及旅游专门人才匮乏等症结问题,从而制约了西南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运行质量;应采取多元筹集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加快旅游专门人才培养以及大力培育具有西南地区特色的旅游品牌等形式,使特色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省(区、市)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民俗村寨旅游对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乡风、乡貌,解决"连片贫困"问题、支撑当地新农村建设功不可没。但在村寨旅游发展中,由于规划的不合理性和大量游客的到来,破坏了原有村落的景观景点、民风民俗和淳朴意识形态,致使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文化面临着退化甚至是异化的威胁。因此,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典型旅游村寨为视觉点,探寻特色文化保护与村寨旅游和谐并存的路径和方法,希望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旅游业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