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曼 《现代交际》2014,(4):79-79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Saul Bellow)的小说《赫索格》(Herzog)出版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一些评论家在赞扬其塑造了伟大的反英雄式的主人公之外,不无遗憾地表示贝娄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是失败的。有的批评家甚至认为在索尔·贝娄的作品中,女性往往都是性欲狂堕落狂的化身,令人觉得在他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不可靠的。他对女性的描述是偏激的。本文作者认为贝娄所描述的女性不仅不是失败的,相反他打破了犹太男人笔下的那种传统的犹太女性形象,给予了这些女性新的形象。本文就以《赫索格》中的主要的女性人物之一的玛德琳为例来分析贝娄笔下的犹太女性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18个路人     
《中外书摘》2014,(12):94-95
今天我舅舅向我借书,我给了他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他没去过中国,不妨了解一下。该书是我的教授写的,叫作《101个关于中国的最主要问题》。舅舅拿起书,看到结束语,对其中一个问题纳闷不已:“在中国,为什么一个2岁婴儿被汽车撞倒在地却没人去救助?”他问我这是不是真的。“是。”“怎么可能?” 舅舅瞪大了眼。  相似文献   

3.
一位朋友新开了一家“实惠快餐店”,生意很是清淡。他对我说:“我的店卫生整洁,品种繁多,货真价实,经济实惠,服务周到,可为啥却门前冷落呢?”为探究竟,我来到了他的饭店。在一街两旁的六家饭店中,我几经查询才找到了这位朋友的“实惠快餐店”。见此情景,我告诉他:“你的失误在于店面无特色,经营没个性。”一位经济学家曾讲过: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家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家饮食店。而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一家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中国人则开的往往…  相似文献   

4.
彭国梁 《老年人》2007,(4):30-31
“湖湘二史”——兄:史穆,八十五岁;弟:史鹏,八十一岁。史穆是著名的书法家,还是在十多年前,我就曾写过一篇有关他的文章,题为《漫道洛阳今纸贵,云烟挥洒个中情——访名书法家史穆先生》。写史穆先生的文章不知有多少,但他似乎对我的这篇文章有所偏爱。2003年,香港的《名家》杂志在三月号同期登载了两篇访谈“湖湘二史”兄弟的文章,一篇是仙玉写史鹏先生的《白首自甘长伏枥,为霞争羡夕阳新》;一篇便是十多年前我写的这篇。  相似文献   

5.
“文革”闲暇时的消遣性读物.除了《金光大道》之类便是鲁迅杂文,而我则g欢读鲁迅杂文。一日,我这个爱看闲书的女孩在爸爸的书堆中发现了一本我没读过的《且介事杂文本妇》,我随便赢看起来,其中一往谈死的文章引起我的兴趣.鲁迅给许广平交待他死后的注意事项中有一条:“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江.”这句看似平淡的文字地动了我敏感的心:这里面似蕴含着某种冷漠,对别人允诺的冷漠.一时选出不圩,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为什么不可以当真呢?因为我恰恰是一个对别人的允诺极为相信的人.我对一切事物都极为认真,对人从来是捧出真…  相似文献   

6.
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的财富在自己的脑袋里。美籍犹太人人口占美国总人口不到3%,但每年的《财富》杂志所选出的美国的超级富豪,却约有20%~25%是犹太企业家。从更广的范围来看,在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当中,犹太人竟然占了一半。亡国二千年的犹太人,竟成为全球最强的富人,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太难。  相似文献   

7.
在《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当代美国犹太作家保罗·奥斯特讲述了一对非比寻常的父子关系.在这部传记作品中,父亲永远处于逃避状态,而儿子处于追寻状态.通过这种逃避和追寻,保罗·奥斯特讲述了在当时特定时间背景下这对犹太父子所面临的问题,并倡导犹太人对过往的苦难释怀从以实现救赎,同时呼吁人们关心周围每一个人,尤其是孩子.  相似文献   

8.
在犹太人的家庭里,学问受到高度的重视。孩子从小就认为书本是甜的,构成了其它一切差异的基础。书本是甜的: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小孩稍为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犹太人的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犹太人不焚书: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刊物以及每年人均…  相似文献   

9.
世上有两类男人需要调教,一类是浪子.一类是君子。因为浪子太“坏”,君子太“好”。男人的“坏”是与生俱来的。卢梭对30岁的漂亮女教师朗拜尔西埃小姐产生奇异感情的时候,只有8岁,他承认那是一种“早熟的性的本能”,并且在《仟悔录》里坦白地描写了那种隐秘的心理感受:我发现在遭受处罚的痛楚乃至耻辱之中,搀杂着另外一种快感,它使我不但不害怕,反而希望再尝几回她那纤手的责打。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也有类似的描写,14岁的克利斯朵夫到一个贵族家里当钢琴教师,他的学生是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叫做弥娜的女孩,当他坐在弥娜身旁注视她弹琴的动作时,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他的  相似文献   

10.
天天 《女性天地》2013,(6):48-49
陈楚生;在音乐圈里摇曳生姿的“贫民王子”。因为痴迷于他。我整天哼唱他那首《有没有人告诉你》。当张伦哼出这首歌的第一个音符时,我马上狠狠地制止他。他委屈地叫道:“难道我连一个音符都比不上他吗?”直觉告诉我,张伦喜欢我。从他风雨不改地陪我追赶陈楚生的音乐会开始。  相似文献   

11.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惟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五万多人,这父子二人却活了下来,真不知是出于侥幸,还是因为他们“一加一大于二”的信念。1946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是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的把手看一看。”二十年后,那位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  相似文献   

12.
都说犹太人绝顶聪明,此言不虚。犹太人对生命的珍惜,就特剐值得称道。据说,在古希腊的的雅典城邦,每年在大街上都会看到一个奴隶被人牵着,人们把所有的罪过都加在他身上后,把他杀死。古代的犹太社会也有此类“个案”,不过人们牵着的不是奴隶,而是山羊。在“归罪”后,不把山羊杀死,而是把它放逐到沙漠里,此羊就叫“替罪羊”。把人更换为羊,说明犹太人对人的生命的珍惜与尊重。  相似文献   

13.
2000年4月中旬,江泽民主席访问以色列时,以色列总理巴拉克恳切地向江主席表达了他对一位中国外交官的感激之情。这位中国外交官就是当年驻奥地利维也纳的总领事何凤山。我们看过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无不为德国商人辛德勒冒险拯救犹太人的事迹所感动。何凤山正是中国的“辛德勒”,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救助了许许多多遭受希特勒法西斯迫害的犹太人。可是,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却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直到近些年才披露出来。2000年1月初,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了一个“犹太人在中国”的展览,二战期间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  相似文献   

14.
张珠容 《女性天地》2013,(11):30-30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在十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二。从八岁开始,他立志要当一名成功的作家。有一次,父亲问他:"十二,你长大后要干什么?"他回答:"我长大后要当作家,写文章给别人看。"父亲接着问:"作家具体做些什么?"他说:"作家就是坐下来,写一写字寄出去,然后等着  相似文献   

15.
犹太家庭,聪明进取,才气过人! 萨缪尔森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3年全家搬迁到了美国芝加哥。萨缪尔森家族是一个盛产经济学家的世家。萨缪尔森本人自不必说,他的兄弟罗伯特、妹妹安妮塔,都是知名的经济学家,侄子萨默斯曾是美国布什总统的财长,现是奥巴马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他的夫人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经是他的同班同学。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司机被搁浅在郊外,他的汽车坏了。正当他焦急万分的时候,一个骑马的中年男人路过此地,他用自己的马把克雷斯的汽车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他表示感谢,这位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相似文献   

17.
《雨王汉德森》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贝娄的名篇,它展现了主人公逃离现代社会,投入原始部落生活的经历。本文以《雨王汉德森》为蓝本,探讨相关的文化问题——非洲部落风情。讨论分为非洲部落原始生存状态、非洲礼仪、非洲人的婚俗习惯,以期增进对非洲的了解及探索全球一体化话题。  相似文献   

18.
我的长子王铁军,因公殉职后,《人民公安报》《黑龙江日报》《生活报》等报刊以及省市电视台,不断地播放他的事迹,后来他被授予“国家二级英模”光荣称号,我深感骄傲与自豪。长子殉职那年,我80岁,老伴78岁。老伴当时患了乳腺癌,手术不到一个月,当她知道爱子殉职后,两眼都哭得看不见人了。  相似文献   

19.
勇强 《女性天地》2005,(11):47-47
小儿3岁,他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跟着我疯玩。每次从外面回家,我总是让他先上楼,他说好,自己一个人就蹬蹬往上走。但只要我落在后面,他看不到我了,就会喊一声“爸爸”。六楼,五十多级台阶,他是一边喊一边走上来的。休息天有时只有他和我在家,我在书房看书写东西,他在外屋看《天线宝宝》,家里只有电视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赵亚兴 《老年世界》2006,(22):30-30
公园里,遇到一位坐轮椅的老人,他面容有一点清癯,那眼神似乎也飘忽着一点抑郁,不过,倒是特别喜欢和别人闲聊。和他唠了几句,我问他:“您老有七十多了吧?”他笑了笑,说:“若是七十,就好了。”张开拇指与食指,翻动两下,说:“八十八了。”接着又重复一句:“七十多岁时,真好,还能爬上香山的香炉峰呢!”这简单的一句话,竞让我感到震撼。我,今年正好七十,一点儿也没感到“若是七十,就好了”。倒是常想,六十几岁时,多好啊!那时我写稿子,可写到凌晨两点。现在,天一擦黑,就躺在床上,有时还感到疲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