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整体结构来看,声乐表演艺术属于歌唱、音乐作品与表演的结合体,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演唱技巧,而且要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正确结合不同乐器的伴奏音乐,并努力创造独特的风格。本文举例论述了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2.
从整体结构来看,声乐表演艺术属于歌唱、音乐作品与表演的结合体,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演唱技巧,而且要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正确结合不同乐器的伴奏音乐,并努力创造独特的风格。本文举例论述了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3.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带发出的悦耳的有节奏的声音,在演唱中演唱者可以表达出自身的情感,所以声乐的感染力是极强的。学生学习声乐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一般来说,好的音乐作品离不开演唱者的艺术素养。本文主要分析声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声乐作品立意的分析,阐述了音乐立意的不同对演唱者的影响,指出对优秀的歌唱者来说要把作品演唱得真正打动人,除了必要的技术要做得非常到位之外,对音乐作品立意的把握程度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演唱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艺术行业的蓬勃发展,音乐演唱的水平进步非常大。其中,美声占据重要的地位。美声对演唱者的唱功以及情感表达方式要求较高,表演者需要将歌曲与情感两者高度融合,展现出音乐艺术的美感与价值,更多地为大众提供满意的音乐作品。美声演唱者面临着更高技能的挑战,其中气息运用格外重要。气息在美声演唱中非常重要,对演唱歌曲的曲调、节奏、情感演绎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演唱者掌握熟练的气息运用方法,才能够在演唱过程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更好地传递音乐情感。  相似文献   

6.
在声乐演唱中"技"为发声技能,"艺"为对声乐作品的认知、表现,即二度创作,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技-艺"的实践,在声乐演唱时,将技术作为表现音乐的基础,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审美能力、音乐素养,促使声乐学习科学系统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歌曲是声乐演唱和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其对演唱者的音准、乐感、节奏以及艺术修养有极高的要求。中国艺术歌曲是优美旋律、优秀诗词的结合体,在声乐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演唱技术,更加稳固在演唱中的基本功,也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了解艺术歌曲的内涵,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音乐文化修养。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中国艺术歌曲的学习,让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学习中可以真正"物尽所用"。  相似文献   

8.
声乐钢琴伴奏不仅仅是伴奏,更是演唱者客观的艺术指导.文章从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声乐钢琴伴奏在演唱中的协调作用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加强合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声乐钢琴伴奏不仅仅是伴奏,更是演唱者客观的艺术指导。文章从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声乐钢琴伴奏在演唱中的协调作用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加强合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田丹 《中国民族博览》2016,(16):153-154
音乐是世界上最优美的声音,是人类沟通的桥梁,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情感的表达、灵感的迸发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音乐是人类灵魂的声音.与此同时,声乐演唱是对音乐的表演与展示,是音乐的舞台,是艺术家的殿堂,其中的一度创作对于声乐演唱有着很大的比重,但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则是对声乐演唱的进一步升华与提升.二度创作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必须坚持与创新的,对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对声乐演唱的进一步开展、音乐的创造与展示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入手,对二度创作进行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世界上最优美的声音,是人类沟通的桥梁,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情感的表达、灵感的迸发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音乐是人类灵魂的声音。与此同时,声乐演唱是对音乐的表演与展示,是音乐的舞台,是艺术家的殿堂,其中的一度创作对于声乐演唱有着很大的比重,但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则是对声乐演唱的进一步升华与提升。二度创作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必须坚持与创新的,对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对声乐演唱的进一步开展、音乐的创造与展示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入手,对二度创作进行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民族声乐是音乐演唱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由声乐演唱、心理调控、音色把握、民族文化等多方面要素的储备才能完成,同时也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音乐学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有时也少不了戏曲表演技巧的相关应用,这些技巧在演唱过程中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这也是音乐教师需要深入钻研与探究的一部分内容。本文将针对音乐教学过程中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进行相应探析,对民族声乐的概念进行解读,对民族声乐与戏曲表演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3.
民族声乐是音乐演唱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由声乐演唱、心理调控、音色把握、民族文化等多方面要素的储备才能完成,同时也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音乐学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有时也少不了戏曲表演技巧的相关应用,这些技巧在演唱过程中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这也是音乐教师需要深入钻研与探究的一部分内容.本文将针对音乐教学过程中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进行相应探析,对民族声乐的概念进行解读,对民族声乐与戏曲表演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4.
王贝莉 《中国民族博览》2022,(24):137-138+142
艺术歌曲是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典型的体裁,其与传统意义上的民歌以及歌剧具有明显的差别,总的来讲,可以将其视为诗歌和音乐艺术间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在世界各民族艺术与文化相互冲击、相互融合的共同发展环境下,艺术歌曲作品中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元素之间的相互平衡美日益凸显,这也成为了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之一。为此,文章针对平衡声乐演唱钢琴伴奏的要点内容展开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人们经常接触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音乐表演获得更高的情感抒发。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演唱水平或者是技巧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情感表达上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一些人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可以正确表达作品的情感态度,而一些人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却忽视对作品中所蕴含的习俗风情或者历史底蕴等内容的思考,限制声乐表演的效果。所以,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演唱技巧,通过情感的融入强化演唱效果。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人们经常接触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音乐表演获得更高的情感抒发。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演唱水平或者是技巧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情感表达上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一些人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可以正确表达作品的情感态度,而一些人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却忽视对作品中所蕴含的习俗风情或者历史底蕴等内容的思考,限制声乐表演的效果。所以,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演唱技巧,通过情感的融入强化演唱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民族声乐有着自身的审美本质,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民族声乐在表现上又需要通过演唱者的情感来表达,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声乐的抒情性和艺术性。情感性思维指的是演唱者在声乐学习和表演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处理歌曲情感的方式,也是演唱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本文分析了民族声乐作品中情感的形成因素及具体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了探讨了如何对情感性思维进行培养,以便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8.
声乐是一种释放情感的歌唱艺术,其中对情感的处理是声乐的灵魂所在,而这对演唱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建立在对作品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诠释与处理,从而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尽显风采。对情感的处理与释放的前提是正确处理演唱中感性与理性问题,演唱者需感性地表达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并理性地运用演唱技巧,确保声音与表演的协调性,以保证声乐演唱时强烈的感染力与冲击力,促进听众能够随之产生情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民族声乐有着自身的审美本质,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民族声乐在表现上又需要通过演唱者的情感来表达,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声乐的抒情性和艺术性。情感性思维指的是演唱者在声乐学习和表演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处理歌曲情感的方式,也是演唱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本文分析了民族声乐作品中情感的形成因素及具体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了探讨了如何对情感性思维进行培养,以便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20.
声乐是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声唱法拥有完善的训练体系,其发展历史也较为悠久。歌唱核心在于运用科学的呼吸方式,美声唱法亦需要遵循此规律。通过美声唱法能够使音色婉转细腻,有助于作品演唱中高音的发声。呼吸对美声唱法至关重要。呼吸是演唱者基础练习的重要课程。演唱者们在不断进行的呼吸训练中,要能够做到将声区进行自然转换,使其气息能够更加流畅。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做到呼气与吸气连贯,有助于帮助美声演唱者音色进行统一的特点。这样的方式会使得声音更有穿透力,有利于歌唱表演。文章通过对美声唱法的呼吸方式进行文献调研以为演唱者的演唱方式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