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托中越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是助力沿边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旅游发展能够通过绿水青山、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增收就业等优势推进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使其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在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需要采取强化规划引领、提供政策保障,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系列特色旅游品牌,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区域旅游发展、深化协同合作等强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白杨  代显华 《民族学刊》2022,13(1):39-45, 135
村落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空间单元,直接关系着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拓展。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民族地区出现了村落萎缩、组织体系崩溃、价值体系扭曲、内生动力与脱贫稳定性不足等问题。脱贫攻坚具有的乡村空间内涵以及与乡村空间的潜在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基于空间研究视角解构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问题,有利于改善和提升脱贫攻坚效能。以提升内生动力为中心和多层协同自主治理是新时期脱贫攻坚与乡村空间关系优化的基本路径。乡村振兴的实现应基于乡村空间整体的综合考虑与整合推进,建立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内公共机构等参与的乡村振兴学习共同体,促进乡村空间多功能协同转型,显示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之全新的空间维度。  相似文献   

3.
精神扶贫是党和国家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理念和举措.2020年后,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和乡村振兴的全民推进,扶贫工作的重心从摆脱绝对贫困转向帮扶相对贫困.精神扶贫对于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意蕴.要继续把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放在首位,引导群众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根本上摆脱乡村文化治理能力不足,帮助农村脱贫人口实现从经济脱贫到文化脱贫,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是新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对2016~2021年广西边境8个县(市、区)精神文明程度调研结果表明,广西边境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和普及质量的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各维度测度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是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支撑。着力发挥普通话的文化效应,以推普助力农民“精神脱贫”,是新时代推进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乡村文明转变,实现共同富裕,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陈永亮  张立辉 《民族学刊》2020,11(6):29-35, 155-156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移风易俗行动有其独特性,研究基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J、Y两县的实际调查,对影响民族地区移风易俗行动的主要因素思想意识包括传统观念影响、思维定势等进行剖析,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移风易俗行动在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要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多语言(方言)语音科普推广等方式积极推进,既保障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激发中华文化的内在活力,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李全利  吕星都 《民族学刊》2023,(9):94-105+163
社会动员是有效推进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方法。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动员在动员政策、动员效能、动员融入度、动员接点以及动员目标等方面有其自身特殊性。基层社会动员掣肘于民族动员政策衔接机制不健全、民族自治区域基层社会动员组织结构脱嵌、民族地区社会动员工具选择单一,以及动员治理场域环境排斥等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亟需建立以提高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社会动员效能为目标导向的优化机制。首先,通过深入跟进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社会动员实践对接机制,及时防范边缘性、规模性返贫,建立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动员举措相匹配的精准有效衔接机制;其次,强化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社会动员主体权威性,积极提高巩固脱贫成果社会动员客体主体性,构建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社会动员生态关系格局;再次,坚持巩固脱贫成果社会动员方式的灵活性与动员载体的多样性,提升民族地区现代化基层社会动员能力;最后,坚持民族地区以人民为中心的巩固脱贫成果理念,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巩固脱贫成果社会动员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7.
刘涛 《民族学刊》2022,13(3):29-34, 141
西南民族地区是传统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后脱贫时代的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脆弱的农户生计资本、相对贫瘠的自然资源、未形成规模优势的农业生产、反复无常的疫情风险等,给巩固脱贫成果和全面乡村振兴带来挑战,西南民族地区的规模性返贫风险依然存在。与个体农户的家庭突发风险不同,规模性返贫风险具有涉及人口数量大、覆盖地区广、发生机率高、溢出风险多元及难以防范等特征。民族地区的规模性返贫风险必须以预防为主,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注重扶贫治理的长效机制。规模性返贫风险防范首要积极建立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其次应依托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进行新脱贫人口的返贫预警系统;另外还需在民族地区建构托底发展型的社会政策体系,保障民族地区民生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最后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民族共同体发展格局,提升民族地区韧性发展集体规模优势。  相似文献   

8.
傅安国  岳童  侯光辉 《民族学刊》2022,13(9):108-118, 164
个体内生动力归根到底是人格动力的议题。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接续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使民族地区人口自身具备持续向上提升的内生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需要和认知两个视角来厘清西方的动机理论,发现其深具西欧与北美白人社会的文化价值与色彩,这些理论与中华民族地区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接口悖论”。故而民族地区扶贫与振兴语境下的“内生动力”,有别于西方心理学语境中自我决定理论所指的“内在动机”,它是一个中国化的心理学概念。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来看,若要为民族地区脱贫与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心理学理论,采用行动研究来构建民族性或地方性知识不失为一条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民族大家庭》2022,(6):9-11
<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相似文献   

10.
李良品  葛天博 《民族学刊》2022,13(3):5-11, 138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各民族的权利,也是各民族的义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的物质文化基础,为之提供法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破解民族问题、推动各民族地区从“自我意识”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法治建设。《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规范、强化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法治关系、法律维度与建设进路。  相似文献   

11.
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对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以农牧区为考察地点,采用质性研究法,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的西哲里木镇的衔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点与突破口。结合脱贫攻坚成效分析,西哲里木镇两大战略衔接存在动态管理不严谨,督查考核不细致;就业帮扶不明显,培训流于形式化;特色产业不显著,信贷投放不明确;乡风习俗不文明,村容村貌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为统筹应对以上的难点问题,提出建立脱贫联动机制,提升组织效能;支持稳岗拓展就业,组织技能培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抓好信贷投放;推动乡村移风易俗,保障基础设施等对策建议来提升农牧区的现代化建设,改善农牧区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基层实践入手,以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布楞沟村为个案,考察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现状。在总结其"内连外搭、融合推进"衔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坚持农村农民主体地位,创新性转化乡土文化潜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战略衔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从后脱贫时代向全面乡村振兴阶段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3.
吴育林  王伟 《民族学刊》2022,13(8):145-152, 168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环节和着力重点所在。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多在山区,其经济文化发展大都相对落后于全国乡村的平均水平,因此,推进少数民族区域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实现全国乡村振兴中就具有特别的针对性和重要意义。粤东梅州市的丰顺县凤坪畲族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村,曾是梅州市的典型贫困村之一。改革开放尤其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凤坪畲族村立足自身自然资源发展产业,不仅实现脱贫,而且通过脱贫攻坚带动自身的产业振兴,顺利地实现了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发展。其发展模式及成效经验,能够为民族区域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岚  陈敏 《民族学刊》2023,14(2):16-22, 152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征程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推动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必须牢牢抓住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一方面应通过坚持思想文化引领、拓宽宣传教育渠道、营造浓郁氛围、借力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等措施,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实现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以生态优先的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须振兴。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2018年中央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确立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节点目标任务。民族乡村振兴,发展是关键,这是各族群众的共同愿望。湖北省十堰市有1个民族乡、8个民族村,大都在远离城区的偏僻之地,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在精准脱贫的强力政策推动下,民族乡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目标。然而,经济薄弱的现实仍未彻底改变,脱贫成果需要持续巩固,要在继续保持精准脱贫政策力度不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完善帮扶机制,抓住国家新一轮对民族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叠加政策机遇,继续奋斗,全面实现民族乡村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民族乡村全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彦斐  易建州 《民族学刊》2020,11(2):22-29, 125-12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近些年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西部民族地区作为全国扶贫工作攻坚难点地区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各类形态的特色文化资源,因此西部民族地区通过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脱贫工作并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可行性。但是,西部民族地区因历史地理等原因,生态系统脆弱、社会文化复杂多样以及文化资源本身的特点等客观因素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必须考虑生态系统和当地社会的承载能力。因此在扶贫视角下,西南民族地区通过开发文化资源脱贫并实现文化振兴,应当将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效用放在首位,杜绝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带动群众走上产业致富之路是一个重大课题。平度市新河镇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度草编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非遗产业,以非遗产业作为群众脱贫项目的模式值得关注。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度草编在带动当地群众实现脱贫攻坚为例,总结其传承和发展的经验,探索其自身优势和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如何发挥其优势助力当地实现产业振兴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治理,激发内生动力、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对于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9年12月18日,湖北省支援西藏新疆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湖北产业援藏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助力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精准脱贫攻坚。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是湖北省对口支援地区。当前,山南市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意见》的出台对于助力山南市脱贫攻坚将会起到哪些作用?湖北省援藏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0.
四月时节,巴渝大地山花绽放,满目葱盈,生机勃发。4月20日至27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长江师范学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在重庆涪陵举办,来自全国20余所院校的40多位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参会。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张谋在开班式上表示,当前正值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的国家战略正式开局,正是谋划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地区,需要学术界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