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传佛教觉囊派现今流传于四川省壤塘县一带藏区,以他空见闻名。何谓他空见?刘立千先生所著《印藏佛教史》引用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宗教教派镜史》说,觉囊派所谓“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即胜义谛,常住不变”;《宗教词典》说,觉囊派认为“事物本真是‘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性空义只能是‘他空’,不能是‘自空’”,《藏汉大辞典》说,无分别智“不染其他  相似文献   

2.
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包括科学史、认识史,哲学史,应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是存在的。本文就我国少数民族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作一些初步探讨。 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首先对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有较深的认识。土家族谚语说:“天地相和万物生”。这里所说的“相和”可以理解为一种联系,这里所说的“天”是指地球以外的宇宙世界,“地”指地球。意思是说,地球和地球以外宇宙世界的联系,才构成地球上万物生长的条件。这种关于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彝族《查姆》一书中说:“万物在动中生,万物在动中演变。不动嘛不生,不生嘛不长,这就是天地的起始。”这里把万物的起源、生长和进化均归结为运动,把运动看成是万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辩证的发展观最好的说明。回族《清真指南》一书中说:天地“不籍天  相似文献   

3.
谷卿 《中国民族》2024,(1):93-98
<正>行书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种书体,可以说是被大众“日用而不知”。概括而言,行书有四大特性,一是概念具有模糊性,二是识读的简易性,三是应用上的日常性,四是传播层面的有效性。行书之名最早见于《晋书·卫恒传》,其中提及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钟、胡二家”就是钟繇和胡昭。唐代张怀瓘在《书断》里指出,行书是“正书之小讹”,意为变化了的楷书。它的特点是“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即为了更好、更便捷地书写、传播,行书就此出现。  相似文献   

4.
尤人是瑶族的主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写过专著和论文。归纳各家观点,大概有这样几种:一是以《山海经·大荒东径》一书中说“帝舜生戏,戏生摇”,“帝俊妻娥皇,生三身之国,姚姓。”和《越绝书》中说“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等,得出“瑶”亦“摇”、“姚”;一是从《粤述》中说:“南方有焦侥人,长三尺,短之极,从人尧声。”得出“瑶”亦“焦侥”;一是以《隋书·地理志》中说:“长沙郡又杂夷蜒,名曰  相似文献   

5.
关于撒拉族的历史,在这里没有必要进一步地去考证,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以非凡的智慧,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精神财富。撒拉族的“宴席曲”,内容很丰富,它既唱又舞,既可论古又可道今,既可叙事又可抒情。叙事的如《曼索尔》、《尹家儿》、《小弟弟》等,抒情的有《伊秀尔玛秀尔》、《阿丽玛》等,深为人们喜爱。青海省代表团创作并演出的宴席舞《阿丽玛》的“阿丽玛”,原来是一种深红色、甜酸味的水果名称,撒拉人惯以“阿丽玛”  相似文献   

6.
“岛夷卉服”和古代海南黎族的纺织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记载:“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但“岛夷”在何处,“卉服”为何物,盖因其文辞简约,语焉不详,后代学者的注解又不一致,故众说不一。综观历代的注解,大抵有五说:(一)、日本说。清胡渭《禹贡锥指》四海图注:“倭与东鳀即扬州所云岛夷卉服也,”东鳀“后汉谓大倭王国,即今日本。”(二)、浙江舟山(定海)说。《定海厅志》引元《吴莱甫甬东山水古迹记》记载:“昌国即《禹贡》岛夷”,元代昌国州即今定海;(三)、琉球、菲律宾群岛说。扬守敬《历代地理沿革图》说:岛夷“当以琉球、吕宋诸国当之。”(四)、台湾说。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一记载:“台湾,《禹贡》扬州之域。”(五)、海南岛说。宋苏过在《斜川集》中说:“苏子居岛夷……其民卉服鼻饮,语言不通,”宋哲宗时,苏过乃是随父苏轼谪居于海南的。  相似文献   

7.
张星烺先生《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说:“史记大宛传载张骞自西域回,已明印度与中国,在西南方久有交通”。是印度通西蜀的道路,较之河西走廊通道,反在其前。可是当时王朝,要正式开发这一路线时,“又皆闭昆明莫能通”。而典籍内,却又经常提到天竺与西蜀的直接往来。如: 一、《法苑珠林》卷二十二说:“(西洱河)其地西北去巂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二千余里,问去天竺非远,往往有至彼者”。二、《高僧传》卷七说:“释慧睿,冀州人。少出家,持节精峻,常游方而学经,行蜀之西界,为人所抄掠,常使牧羊,有商客敬信者,见而异之,疑是沙门,请问经义,无不综达,商人遂以金赎之。即还袭染衣,笃学弥至,游历诸国,乃至南天竺界”。  相似文献   

8.
民族学作为独立学科是19世纪后半期才正式形成的。20世纪初,西方民族学各流派结合社会学学说陆续传入我国。初期主要是介绍各流派的著作和观点。三十年代以后,我国民族学者开始结合西方民族学理论着重研究我国的少数民族。西方民族学通过翻译,早在1903年就传入我国。但当时是以“民种学”、“人种学”、“人类学”之名出现的。直到1926年,蔡元培发表了《说民族学》一文,才第一次使用“民族学”一词。以后蔡氏又写了《社会学与民族学之关系》、《民族学上之进化观》,逐渐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重视。《说民族学》一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民族学的字源,  相似文献   

9.
岁末驱傩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当“傩”与“(?)”通假时,“傩”的含义也就变为驱逐疫鬼之意了,《玉篇》:“(?),惊驱疫疠之鬼也”。《论语·乡人傩》集解:“傩,驱逐疫鬼也”。 驱傩的缘起 驱傩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驱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其起因有如下诸说: 一种是《汉旧仪》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虎;一居若水,  相似文献   

10.
骆和黎族,不少学者根据《史记》和《汉书》认为二者有族源关系,说黎族祖源于骆。本文持不同看法,认为《史记》所指的“骆”并不包括海南岛;《汉书·贾捐之传》以“骆越”称海南岛的珠崖之民是误称。骆越是泛称,不是一个族名,骆非黎族先民。兹略陈管见就教于专家。一、骆非珠崖之民骆,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史记·南越尉佗传》。该书有“(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太史公曰:‘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此清楚地表明闽越、西瓯、骆,是各在不同地域,各自有王,各自为国三个,是和南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一、从“天神”信仰观看道德追求蒙古民族自古从事游牧生活,人们的生活来源受自然力支配很大,为了克服风暴严寒,雷雨电闪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开始探究自然界的星换斗移,月盈月亏,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与畜牧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并由此产生了天上有诸多神灵存在的认识,并认为在诸神之上有一位最高的神灵在支配着宇宙世界的万物。据《蒙古神话》①一书记载:人类是九十九重天神共同创造。因天神是主载宇宙世界一切事物的万能,人们从敬畏,崇拜天体发展成向天神祈祷的信仰习俗。史载:“元兴朔澳代有拜天之礼”②,“其俗最敬天地,与天合名…  相似文献   

12.
关于盘古、槃(以下写盘)瓠与盘王之关系,古今学者看法不一,就此谈点个人浅见,以供商讨。 古今学者的分岐意见 一、盘古非盘瓠说 唐·樊绰《蛮书》述: “又黔泾巴夏四邑苗众,祖乃盘瓠之后,其蛮贼杨羌等云绽(定)盘古之后。” 清·屈大钓《广东新语》述: “诸瑶率盘姓,以盘古为始祖,以盘瓠为大宗。”刘锡蕃《岭表纪蛮》述:  相似文献   

13.
人论“浑天”最常被引用来形容中国人的天论的,是一首北朝蒙古族民歌。这首民歌里说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八个字,基本上符合中国人的天地观的意境。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在这首影响深远的民歌被传诵之前,中国人的天地观中,既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意境,又充满着一种不同于这种外在天地观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人类中心主义”长期贯穿于中国的历史之中,对我们的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有深刻影响。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中国文字里的“天”字,是在“人”这个字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在古文中,“天”一直是指“至高无上”,如《说文·一…  相似文献   

14.
后汉王逸《楚词章句》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沅陵处于楚国之南,位于沅湘之间,其之俗所好“祀”就是流传数千年、至今仍然兴盛的巫傩祭祀。“傩”(nuo),在汉字中又写作“难”:它是“苦难”、“灾难”的“难”(nan),又是“难产”、“难事”的“难”(nan)。傩是中国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祈求平安、丰产而“发明”的一种巫术祭祀仪式。傩戏就产生在这种巫术仪式之中。祭祀土地神的傩戏,几乎各地都有,有的地方叫《搬土地》,有的地方叫《出土地》,而沅陵叫《三妈土地》。“三妈土地”…  相似文献   

15.
<正> 《民族论坛》1990年第4期刊登的《侗族族源续考》(以下简称《续考》)说:“在今侗族居住的湘、黔、桂毗邻地区,秦时出现过‘呕’、‘区’(即瓯人)的活动。东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乌浒’或‘僚浒’。宋时又被称为‘佶伶’或‘仡伶’明代始有‘洞人’之称。其历史渊源关系,笔者在《侗族族源初探》一文,曾作过粗浅论述”。上述论断实是1982年《初探》一文的补充和发展。现将文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质疑问难以资深入探讨。一、“区阳”的“区”是否就是“区人”《初探》说:“战国末期,今湖南西部的瓯越则被称为‘区’。《逸周书·王会解》卷七就记载了‘区阳以鳖’的活动”。“商秦时期,就常称瓯越的支系为欧、瓯、沤、或区”。  相似文献   

16.
“巴”义新解——兼释“板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学术界对“巴”之涵义存有诸多歧解和误解,为了正本清源,本文不揣浅陋,对巴义诸说进行辨伪,并对与巴有密切关联的“板楯”进行考释,以求教于学者大家。 一、辨“诸说” 学术界对“巴”之本义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有: 阆、白二水说。此说认为“巴”为阆、白二水曲折之状,巴居二水,故以之为族称。最初源出三国谯周《三巴记》:“(巴),《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18.
《大公报》是一份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报纸,迄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曾被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称为“中国新闻界的老寿星”。目前香港版的《大公报》仍在出版,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提起《大公报》,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张季鸾、王芸生、范长江、彭子冈等人的名字,而作为《大公报》的开山鼻祖,英敛之这个名字已鲜为人知。英敛之其人:“逼”出来的文武全才青少年时代的英敛之可称得上是“文武全才”,不过这个“才”是被“逼”出来的。英敛之,姓英名华,字敛之,又号安蹇,满洲正红旗人,1866年生于北京(一说为1867年)。幼年家贫、出身寒微的英敛…  相似文献   

19.
<正> 成礼兮会鼓, 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古。《九歌·礼魂》《九歌》中的这段歌词,每一句话都通俗易懂,但是,把词意连贯起来读,却总有一些茫然。历代诸家的解释,互不一致,又都含糊其词,不知所云。封建时代的学者,惯用儒家思想去解释屈原的著作,不仅牵强附会,而且酸气冲鼻。如《山带阁注楚辞》云:“礼魂,盖有礼法之士,如先贤之类。故备礼乐歌舞以享之,而又期之千秋万祀而祧也。”这种解释,今日的读者一看便可知其荒谬。旧说又有解释《礼魂》为“谓以礼善终者”更是胡猜,王夫之先生的《楚辞通释》已辨其非。现代学者如郭沫若、闻一多等名家,摆脱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桎梏,用新观点来解释《九歌》,较前有了重大进展,但是,  相似文献   

2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汉服失落的美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轻箬 《民族论坛》2005,(11):38-40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美人,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人相媲美了。这件衣裳便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汉服。《左传》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其实不仅仅是屈原,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晦,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