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儿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事项,它引起的社会群体联动效应日益彰显,尤其在当下"非遗"保护的大旗下,花儿会的作用为社会广泛关注,但是,花儿会生态的急剧变化已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事实。本文以2012年6月青海大通举办的第三届老爷山花儿会为例,从政府作为、花儿生态的篡改、歌手和听众的关系、花儿群体的萎缩等方面,论述了"非遗"保护下花儿表演在当下的存活现状以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的学理主张作了简要介绍,对该理论的实践可能性和实践业绩与缺憾进行初步探讨,并结合河湟花儿的演唱方式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解读,认为在研究地方民俗文化时,表演理论应与其他理论方法相结合,同时兼顾其地域性、民族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国家级传承人王秀芳女士为新疆花儿保护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从传承人口述史料、相关官方报道、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从她的传承方式中窥视“新疆花儿”传承现状,剖析影响其传承行为的因素,反思其人其事对当下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发的启示、并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下书籍装帧设计和插画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二者的优秀结合的例子也数不胜数,在这以《紫禁城100》一书为例子,直观地对插画在装帧设计中的应用进行阐述。本文首先介绍了装帧艺术与插画艺术,其次在理论层面分析了插画在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最后举例说明技术型插画和艺术型插画在书中的应用一次来体现插画在书籍设计中的艺术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民间叙事诗属于口承语言民俗的范畴,它是以叙事和塑造人物为主的口头韵文样式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对生活的感受、理想和愿望为主要目的。在我国丰富的口承语言民俗宝库中,民间叙事诗如颗颗明珠,闪烁着该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表达着民众的呼声,传唱着民间的心声。  相似文献   

6.
昆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而“水磨腔”也随着昆曲的发展有着上百年的古老历史,它的起源、兴盛到衰败,直至今日,这些都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在此背景下,了解“水磨腔”的艺术特点,保护、继承、发展和弘扬“水磨腔”不仅要解决所面临的困境,还要将“水磨腔”艺术推入公众视野,让昆曲“水磨腔”走进学校与社会中,本文就此展开对于“水磨腔”的一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治 《中国民族博览》2023,(24):136-138
自20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中国伊始,我国音乐创作者一直将“民族化”作为创作中的关键要素。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民族化”的手段已由一开始的五声性旋律,民族器乐音色的使用不断扩大和深化。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流行歌曲的作曲者在创作时考虑使用或融入民族民间音乐、古典意蕴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作品良莠不齐的现象。随着民族化手段的日益多样,流行歌曲创作时民族性元素运用的“原创性”表达成为作品(歌曲)创作价值的重要标志。原创非简单化的新创作。民族化的原创性表达也不是简单意义上五声音阶、民族乐器音色、古诗词的运用等。原创性表达中创新是其核心概念,此外,应与时代相关联,其核心应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并体现当代气息。  相似文献   

8.
书是文明的使者,传播的载体,从文字的诞生开始书籍就承担着传播文化、观念、知识、信仰的功能。当今数字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对印刷出版行业的巨大变革,纸质书的兴衰历程也让人唏嘘不已。本文以《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为例,对课程进行重构并设定美育目标。以案例的形式就课程中“中国传统设计意识之象征之美”“中国传统设计浪漫之意象之美”“中国传统设计思维之大象之美”“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之传承之美”四方面内容,阐述中国传统设计美学意蕴,旨在探究美育与设计类课程结合的意义;结合“美学再创造”这一理念,将美学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文字、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与书籍发展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小说化成为民族志书写的一种可能,文学文本和民族志具有的相似性和共同性使小说民族志化也成为一种可能.本文将地方性小说<三水故事>放在文学人类学视野下,分析探讨文学文本.中不经意的民族志书写特点,进而寻找文学文本的写作和民族志书写的共同之处,讨论小说民族志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深港间跨界流动人口的出现以及数字的逐年递增,引人注目.笔者选择深圳市樟树布社区作为研究个案,通过考察其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从经济发展区位和宗族文化等方面研究世界体系理论是否适用于深港地区这一特殊的地域.笔者发现,尽管深港地区在宏现经济层面符合世界体系理论的中心和边缘的划分,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中央政策,加之这一地区根深蒂固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及强大的文化网络支持,使两地的跨界人口流动出现了逆世界体系理论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尹睿婷  李丹 《民族论坛》2015,(1):102-105
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综合载体,以空间为直接对象,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云南纳西族摩梭人井干式民居独特的建筑文化,蕴含着远古的居住文明,深刻而忠实地体现着特定时空范围内民族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本文从"活态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数字动画短片《水井上的栏木》创作实践为例,探讨当今数字时代背景下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更多教育者将教育落实由“教”与“学”转为“创作”,尤其是文学艺术类相关教育的“创作性”要求更高,例如舞蹈创作、音乐创作等。舞蹈创作,旨在通过创作者的主观审美意识对客观世界作出反映,表达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与领悟,既是创作者自身情感的寄托,也是创作者看待某一事物的真实态度。因此,舞蹈创作离不开“内容”“形式”“情感”,内容真实反映创作主题和情节等,形式真实反映创作内容的物质外化形态,情感则集中表达创作者的内在感受。而人们进行舞蹈欣赏时,首先最直观的舞蹈接触就是舞蹈形式,所以所有舞蹈作品都会通过准确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形式接触的方式满足观赏者的感官需求。故而,舞蹈形式是舞蹈创作的重要环节。本文就以舞蹈《可咸可甜》为例,深入解读该舞蹈的形式,简要体悟该舞蹈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并针对该舞蹈创作中的问题及诱因进行解读,提出现代舞蹈创作形式的优化路径,以期推进我国现代舞蹈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何欢欢 《西藏研究》2008,63(1):31-53
"皈敬偈"虽然只是<中论>的引子,却道出了<中论>最核心的思想--"八不"缘起.文章通过简单对比<青目释>和<无畏疏>中所依据的"皈敬偈"及其疏释,试图分析这两部注疏在内容(义理)、思维方式和论证手法上的异同,以弥补仅凭汉译文献理解<中论>所造成的局限,为更丰富地理解"八不"以及龙树(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米婧玮 《中国民族博览》2020,(1):172-173,221
在当今消费社会的背景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并大量地生产制造新产品,同时也促使了文创产品市场上出现同质化、短期化、批量化等现象且较为严重。本文旨在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入手,探讨其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转化思路和方法,并以台湾"掌生谷粒"为例,分析产品所构建的文化记忆对相关群体的情感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阶段,美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为学生长期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基于“文化润疆”的美育命题,探讨以《志合图》为例的国画美育路径和“沁润”实践模式。笔者从文化润疆研究背景与墙绘工程反馈评估两个方面循序展开,由宏观向微观论证在策勒县小学阶段实施国画美育“沁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经实践,《志合图》因其内涵的先进性、技法的专业性与育人的创新性,为策勒县第一小学构建了优质的国画美育素材与教育资源,推动其发展为“校园环境美、文化底蕴厚、民族情谊深”的地区示范一流学校。  相似文献   

16.
现代音乐的创作具有独特与个性的特征,在旋律、节奏等方面都追求较强的个人主义,这时,作曲家往往会倾向于寻求一种独特的织体.“单声复调”作为现代音乐中最新颖且典型的织体之一,常会给作曲家带来新奇的想法.不仅在国外,在中国,也有很多作曲家运用单声复调织体创作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及元素的现代音乐.文章通过对《天香引》中运用单声复...  相似文献   

17.
非遗纪录片以其独特丰富的视听语言优势在回溯与重构、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非遗文化作为纪录片中的符号为视角来观照,近年的非遗纪录片中的非遗符号形式可以分为肖似性符号、指示性符号、象征性符号三个维度。以讲述泉州的纪录片《重回刺桐城》和《福建非遗档案》为例,探寻其中泉州非遗文化作为符号在外延与内涵、情感与记忆之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西周时期至春秋中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史和汉语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诗经》满译本的研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汉文典籍及满文翻译的特点,同时对理解满汉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同美 《民族学刊》2013,4(2):41-46,109-110
在西藏本教文化的视野里,纳西东巴文化中的“尤玛神”,藏语称“威玛”,藏文转写为“wer—ma”,“威玛”在象雄语里被解释为保佑人类的非人(鬼神)之一种。随着纳西格子藏文碑的出土,“威玛神”在纳西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755年以前。通过纳西东巴文化中的尤玛神与西藏本教文化中的威玛神比较研究认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尤玛”与“威玛”是同一个神系在纳西东巴文化和西藏本教文化中的存在形式,同时可以发现这个神系比较庞杂,想找到完全相同完全相一致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尤玛与威玛”现象说明纳西东巴文化与西藏本教文化之间普遍存在进行互识互证互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赫哲族“伊玛堪”作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用它生动的语言和演唱形式征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赫哲人,成为赫哲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伊玛堪”包容了赫哲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所有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堪称赫哲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既是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的宝贵材料,又是该民族在记忆里牢固保留的尽可能多的思想文化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