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的主要代表,它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英美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其分析语言特征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以便对其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英美文学具有明显的语言特征,并对诸如独白之类的语言表现形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时,有效进行了对经典的引用和继承,并通过语言来展示自己的文化意识。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文学欣赏水平。所以对目前英美文学的鉴赏,必须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语言特征的探讨,可以体会到它所蕴含的语言魅力,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学。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经济全球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在英美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正是基于此,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英美文学作品提升其跨文化意识,为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职业道路的拓展夯实根基。  相似文献   

3.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加强,现代文化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还要了解外国文化,这样才能全面发展。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人文思想渗透方法,使英美文学教学更有内涵,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各国之间的来往和交流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我国提出了学生要学好英语、校园要加强英语教学水平的建设等校园英语课堂发展的意见。基于此,校园提出跨文化意识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的提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主要就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此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的出现为英美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以大数据这个时代背景作为关照,拟从大数据对英美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大数据背景下英美文学研究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为英美文学研究创造新价值,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的出现为英美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以大数据这个时代背景作为关照,拟从大数据对英美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大数据背景下英美文学研究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为英美文学研究创造新价值,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不但集中了人类的智慧,也是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英国和美国作为当前世界上的重要发达国家,其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从两国当前的文学评价来看,两者的文学评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英美文学评价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英国和美国两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本文针对英美文学的特点和英美文化中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对英美文学评价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英美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经典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阅读和研究,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境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此外,英美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促进了文学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这一影响还带来了很多衍生现象,例如改编成电影、舞台剧等艺术形式,以及衍生出的各种文学研究和评论。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英美文学介绍,增进对英美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9.
文化本身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不同的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发展历程的国家,其文化本身就有一定的差异性,也就造成了世界上的文化种类相对较多。相对于文学的评价也就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的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主要围绕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作用展开分析。首先分析英美文学的发展以及英美文学的评价,然后分析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下,东西文学作品的交流与日俱增,英美文学作品和我国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已经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内容。文章从影响西方文学作品的诸多因素着手,对当下英美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进行简要分析,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方向。在诸多影响英美文学作品发展的因素中,以地理环境因素、风俗习惯因素以及思想观念因素为主,借助剖析英文文学作品的差异性,简要论述跨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相关策略,主要侧重点在于提升相关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性要求方面,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经验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通过跨文化适应力调查问卷对青海藏族青年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情感、跨文化态度、跨文化能力四个维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藏族青年跨文化适应中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态度影响力最大并且在年龄、性别、生源、专业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青海藏族青年在早期难以获得系统的本民族文化,在青海的高校环境中,他们缺乏文化适应的主动性,需加强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作用,以有效地改善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是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工具,一个国家的民族思想意识与价值观都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传达。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最广泛的国际性语言,在我国的语言类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只是单纯地掌握一项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习的英语知识为我所用。但是目前在中国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的现象,又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该种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不足导致的。针对目前我国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失语症"问题,本文提出了"内容依托式"的跨文化中国文化用英语教学模式。本文将主要围绕什么是跨文化视角下的"内容依托式"中国文化英语教学进行探讨分析,并对该种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教学意见,以期不断促进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知识以及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英美概况>是高等教育中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多元、立体的语言学习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各种原因,<英美概况>课程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限制,尤其在独立学院中<英美概况>课程更是遭遇到了瓶颈问题.本文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独立学院<英美概况>课程的现状和问题,并尝试在此基础上谋求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中,性别隐喻始终存在,是主流意识对身份认同和想象的主要体现,除了在东西方比较语境中能够找寻,性别隐喻还充斥在文学发展中,但却是片面的且具有限制性的。纵观汉语言文学发展,要真正探究性别隐喻问题,则要直接追溯到后殖民主义理论。其中除了具有基本的中西关系,也有东方对文学性别的认知与界定。对此,从后殖民主义的性别隐喻着手,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中中西关系的性别隐喻,并以此提出了两项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阅读是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渠道。英语阅读中的语篇理解之间的关系及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信息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英蒙思维方式之差异,使蒙语授课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应对之策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把教学同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时能够有意识地对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和说的能力培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英文电影辅助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理论基础、现实需求、策略研究和重要意义来体现恰当地运用英文电影开展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举而多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变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本文从教授儿童喜闻乐见的英语歌曲歌谣入手,通过比较与分析,发现了能够很好地融入本土文化的相关歌曲歌谣,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和说的能力培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英文电影辅助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理论基础、现实需求、策略研究和重要意义来体现恰当地运用英文电影开展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举而多得。  相似文献   

20.
武显云 《民族学刊》2021,12(7):85-93, 111
跨文化传播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因传播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而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民族认同、文化认可等方面带来冲击和迷惑。民族高校要重视这些跨文化信息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潜在威胁和跨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在外语课堂加强对跨文化信息的解读和鉴别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团结历史和新中国各行各业建设成就的学习宣讲,以此不断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他们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