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权政治学被誉为政治学在20世纪末最为独特和影响深远的发展。在众多的女权主义流派中,社会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激进女权主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汲取了营养。但这些研究就其核心来说,大多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人的方法来研究女性。"性别政治"概念的出现为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权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所谓性别政治,即性别集团之间的权力关系和结构。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权思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对男性支配和统治女性的揭示、对男性权力根源的追寻和对两性权力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由于传统父权文化的根深蒂固及经济体制转型期的社会背景,社会中仍存在大量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由此引发的性别歧视、性别矛盾悖逆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分析我国两性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实现性别平等,促进两性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追求男女平等应在承认男女两性差异的基础上赋予他们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提出了实现两性平等的三点建议:以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代替传统性别文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消除性别歧视的相关政策:女性应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赢得家庭和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性别”因为《易传》“天尊地卑”思维使生命力和创造力均被工具化,所以“性别异化”与“生命异化”同时产生了。但近代以降“女权主义”作为西方文化解决“性别异化”的理论的输入,由于受制于西方二元对立文化之局限,无法有效应对中国整体性文化中的性别和生命异化问题,学术界忽略了从中国远古生命神力崇拜与文学经典对性别异化的消解中获取经验。《易传》和《道德经》在庙堂和民间的“阳阴对等互动”之关系,或许可以产生“两性对等互动”的性别哲学,提供解决中国式性别异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性别研究中的缺陷论、支配论和差异论的两性对立本质主义观忽略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社会建构论则强调性别和性别关系在语言、社会实践和社会身份中的表现,认为性别和如阶层、种族等其他因素交集,是多层面的和变化的。在语言和性别研究中,社会建构论关注性别身份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语言建构,将语言、文本或各种形式的语言产出看作是性别建构的主要场所,并对“女性语言优势”观和黑人女性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基于性别差异,尤其是男女两性性别差异的两性性别心理及其形成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议题。以社会学为视角分析个体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主张个体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是社会性别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两大重要概念,探讨了个体性别心理形成与发展中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认为社会和个体合力建构了性别心理—行为机制,而这一机制又对个体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进行导向和规范。在这一机制中,社会影响力无疑是强大的,但个体的建构力也不可小觑。因此,即使是个体,在改善现有的性别文化,创建新的性别制度中,也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6.
道家、道教的性别观是一种强调两性和谐的性别观。在两性地位问题上,道家、道教认为男女同“道”,其社会地位应该是等同的。在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问题上,道家、道教强调“阴阳并重”,对男女两性的性别价值同时加以肯定。在两性关系问题上,道家、道教追求“阴阳和合”的境界,亦即男女两性和谐共生、构成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男女两性和谐.实现两性和谐,需要将社会性别主流化.目前一些法律规范中存在"性别盲点".社会性别是一种视角,通过立法中构建社会性别影响评价制度,对即将通过的法律进行性别影响评价,防止制定出具有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两性的法律,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公众社会性别意识,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与公正.  相似文献   

8.
在对媒体中报道两性高考状元的文本进行研究后,笔者发现,媒体在报道女性状元的时候存在着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媒体使用了带有性别偏见的词语进行报道,并淡化女性的学习能力,没有对女性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功进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又称"电影女权主义",它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融合了媒体、电影、文化、性别等其他不同领域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涉及领域错综复杂。至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论述态势,已经从抗议父权制度下两性不平等的政治运动,成为批判主流电影、女性电影甚至电影机制的主要文化思潮。李安作为横贯东西方文化,熟练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成熟导演,在银幕上塑造了各种鲜活、生动和颇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同时,李安电影中展示出的高度灵活,豁达的性别视角,也是非常值得关注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及其特点都是基于社会性别 ,从长远的斗争目标来看 ,女权主义要用“关怀”代替“平等”这个口号 ,并在此基础上 ,形成一种新的“女性写作”。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教育进入高校课堂的点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学是一门关注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学科,它的理论支点在于,女性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么生存?女性如何发展?广西大学首次开设社会性别教育特色课程——《女性学概论》,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将社会性别教育引进高校课堂,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提高女性素质,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实现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性别和谐经历了从“依赖的和谐”向“独立的和谐”的转化,并正向“自由的和谐”推进。以性别平等为首要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性别关系具有多重特点,其中两性差异的对立统一是和谐性别关系的发展轨迹,妇女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是和谐性别关系的衡量标准,妇女角色定位的性别文化是和谐性别关系的试金石,和谐性别关系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方联动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13.
立法作为世界各国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活动,在其过程中贯彻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实现“性别正义”和男女两性的平等意义重大。以我国的立法为视角,探讨社会性别意识在我国当前立法中的体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贯彻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完善我国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4.
女权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对性别的社会认识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构成的产物,因此基于生理基础之上的性别压迫和不平等就是没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可以改变和消除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开拓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视野,对于立法、社会政策的制订、执行及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平等、公平和正义。对此,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积极价值,反思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的一些缺失,应当从创制反歧视法、修订现行立法等方面对女性人权给予法律上的保障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在男女出现频次、两性人物形象、两性角色特质等方面存在着对女性忽视、刻板化、扭曲的印象,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取向依然失衡。在此基础上探讨性别取向失衡可能引发的问题,以期对教材的编写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影视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偏见”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议程设置”功能的实施与女性的边缘化、文化陈规的散布与女性主体价值的缺失、男权规范的强调与女性审美取向的偏差、男性气质的宣扬与女性生命感觉的弱化。“性别批评”是对两性和谐的影视文化氛围的建构,并非只主张单一性别的存在,而采取双性别的完整立场;不是要造就一个女权的文化,相反是期望实现两性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难以解释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 ,比如 :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同 (比如学历相同 )的劳动者 ,为什么男性的工薪收入一般高于女性 ?为什么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中男女两性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为什么在不断接近 ?究其原因 ,是因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对象”和“投资环境”的研究。性别人力资本理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 :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向男性倾斜 ,是因为在目前“人力环境”中男性比女性更有投资价值 ;男性工薪收入高于教育投资相同 (学历相同 )的女性是因为存在“性别租金” ;男女两性相对投资价值的变化是因为“人力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作为女性主义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重点强调两性在资源、责任及权力分配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平等,以及由此而来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其实质是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所导致的男女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状况与社会整体的男女平等意识、大学生对两性社会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对现实层面的就业、教育、维权以及恋爱婚姻家庭等实际问题的关注以及如何实现男女平等、实施性别平等教育等方面密切相关。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应加强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广泛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认同,营造良好的男女平等氛围;学校应向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大学生应通过掌握正确的性别知识,培养平等性别观念和行为,形成健康的性别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社会现象,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农村构建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十分必要。通过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研究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现状,并从生理、思想文化观念、教育机制、法律和媒体舆论等多角度分析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提出以下对策:国家应完善性别视角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在农村组织宣传活动,维护女性权益;企业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社会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宣传性别平等等正能量话题;村委会改变固有的传统思想,加强对女性的培训;学校改革教育体制,深化村民教育平等意识;家庭营造性别平等氛围,促进幸福生活;女性自身提高能力,独当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