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将张飞置于现代消费社会之中,从符号消费的视角考察张飞这一历史名人如何被建构成一个消费符号,"张飞"这个符号又是如何进入到消费系统之中和如何被消费的,以及在符号建构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通过对张飞符号建构和消费的分析,进一步讨论张飞作为符号在消费过程中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小时代》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在收获高关注度和高票房的同时,也因其内容肤浅、物质崇拜以及可能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使之上升为一个文化事件。在消费主义的大背景下,文章从传媒文化角度出发,分析《小时代》作为文化产品被投入电影市场时,通过建构认同、贩卖符号意义、制造视觉奇观,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易恒 《现代交际》2011,(7):83-84
本文以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关于自我关怀的理论为参照,集中分析了毛姆长篇小说《刀锋》中主人公拉里的自我建构,力图从一个更新、更广的角度来分析毛姆的作品。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拉里的自我建构是拉里自我意识觉醒后的主动行为,其自我建构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体现了一种福柯式的生存美学,即自身获得一种改造、修正,达到某种完整、幸福和永恒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在建国六十周年这样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年份,活跃在荧屏上的无疑是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从《走西口》、《我的团长我的团》到《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不一而足。2009年6月,《人间正道是沧桑》(下文简称《人间》)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后,顺利夺得该频道上半年电视剧收视第一。在众多同类题材的影视剧中,《人间》一剧之所以广受欢迎,好评如潮,值得探析之处不少。在我看来,该剧的叙事艺术无疑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不仅如此,它也将建国以来的红色叙事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人间》整合了建国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模式,将史诗性叙事、传奇性叙事和成长性叙事融为一炉,开创了红色叙事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弟兄们》作为王安忆文学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过渡至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代表作,讲述了三个互称"兄弟"的女性自我解放的故事。作家借这部作品构建了一个女性精神同盟,以探讨女性之间的纯粹精神能否在社会坚守的问题。通过梳理小说中的女性精神同盟从建构到崩溃的过程,可以加深对作品深意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探析女性精神同盟能否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女性自我解放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伤逝》、《边城》和《围城》分别是现代文学中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的代表作品,这三部作品分别诠释了不同时代作家的爱情观。虽然这三部作品中具体的爱情描写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仔细分析却可以发现三部不同的作品存在着明显的相似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企图建立理想的爱情,但最终都以爱情悲剧告终。不仅如此,造成其爱情悲剧的根源也是相同的,即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胡露娜 《公关世界》2023,(7):98-100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群体之一。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1500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其铭记先辈英烈的奋斗史,领悟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振奋精神、增强使命感等积极作用。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有较强认同感,普遍乐于了解红色文化,并受到了红色文化的激励。深度探析当前高校教授红色文化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单一、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计呆板和社会实践缺乏等问题,提出高校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引进大量优秀青年教师、利用以移动互联为基础的新型信息平台及探索多元课程形式有助于提高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朱昱 《现代妇女》2014,(10):292-293
20世纪90年代,“红色经典”这一概念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而由央视播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剧将视线引向俄苏“红色经典”。在此背景中,抛弃对俄苏“红色经典”作品的偏见,将其放在俄罗斯文化的大背景中,探讨俄苏红色经典的生成背景成为一个诱人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不但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更需要有明确的承载形态、有效的作用领域和表现形式.人民军队是红色文化形成、发展与传播的亲历者,在新时代更发挥了有效引领国家认同和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在推进海南省"双自贸"建设的背景下,以传承红色军旅文化、提升大学生对军队的认知与热情为进路,以不断提升毕业生参军的数量和质量为目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征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成因,通过构建"军、地、校"三方配合的联动机制,建构深入推进海南高校毕业生参军工作的有效范式.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先进革命文化。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对于加强先进性建设,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奋斗伟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聚焦于红安县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经济、教育、文化三方面阐述红安红色文化的功能价值,分析其创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从文化品牌、开发模式、资源整合和传播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促进红安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利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红色音乐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音乐文化交融、蝶变的产物,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蕴,是新时代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基于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情况的研究发现,高校对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利用不足、高校中红色音乐文化平台建设不足、高校在红色音乐文化方面的教育不足等,是影响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在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利用的重要因素.从红色音乐文化资源云平台建设、教育教学渗透、校园环境渗透三个方面探索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在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湘潭市为例,研究地方红色文化如何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使得两者实现正向促进和发展.通过构建"三挖掘三提炼五融合双发展"的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党史学习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从红色文化人物资源、有形红色文化资源、无形红色文化资源三个方面挖掘红色文化内核;把握住时间逻辑、事件逻辑、人物逻辑对红色文化加以提炼;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平台构建、因地制宜、特色亮点等五个方面加以融合,探索出了一条高校结合地方红色文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涛 《公关世界》2022,(18):17-18
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在时代发展中具有思想、意识引领作用。红色文化与教育的融合衍生为红色文化教育,其彰显的社会价值及教育价值,成为中国每一名公民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如何运用红色文化教育促进人们全面性发展,成为社会发展及教育领域较为关注的话题。对此,从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性、思想性、革命性、民族性等维度,分别分析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及教育价值,提出红色文化教育在社会及教育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具有深远意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产生重要的育人价值。但是,在如何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融入方式单一、课程设置及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高校需要开辟红色文化教育新形式,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增设红色文化课程、制定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专栏、编写红色教材等路径增进红色文化同思政教育的融合度。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民族同胞在艰苦战争年代以及构建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传承下来的革命精神及崇高意识,是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之一,而河南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散发着强烈的红色文化内涵和教育属性。因此,将河南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想教育中,不但能够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还能进一步健全学生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强化高校思想教育的成效性。鉴于此,本文以河南红色文化作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河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价值及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文化融入途径,以期可切实利用好河南红色文化这块优质的思想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意象作为记录特定民族文化的符号,广泛存在于民族文化典籍中,这给典籍外译工作者带来不少挑战。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出发,以土家族典籍《梯玛歌》英汉对照本中部分巫术、饮食、禁忌、崇拜文化等具有土家族独特文化意象的俗语为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文化内涵及英译策略,增强大众对湘西土家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文化外宣。  相似文献   

17.
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是部杰出的作品.本文将从女性觉醒角度分析这个故事中的女性外部觉醒和内部觉醒.  相似文献   

18.
语用文体学特指用语用学理论分析文学文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长足发展。本文采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探讨凯特·肖邦代表作《觉醒》中人物的交际意图、人物关系和性格特征。以期展现该理论在解读文学作品时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9.
<正>歌剧《沂蒙山》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的故事进行编排的一部红色歌剧,整部歌剧作品描述了当年抗日战争的悲惨故事,以歌剧的形式重现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宣传红色精神、弘扬革命文化、讲述历史故事。《无情风雨》是主人公海棠的重要唱段,这一唱段作为海棠核心唱段之一,唱段出现在第三场的情节中,鬼子为了抓捕八路军,在山洞前以放火为要挟,逼迫乡亲们供出八路军的下落,九龙叔等人替八路军赴死后,鬼子仍然放火烧山,在危急时刻,天降大雨拯救了百姓们的生命,《无情的风雨》就在这时被演唱出来。  相似文献   

20.
苏童的中篇小说《三盏灯》1995发表于《收获》第5期,和苏童的其他小说相比,《三盏灯》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还较少。本文试图从人性的探索和意象的建构两个方面分析苏童《三盏灯》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