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九五四年出土的应历九年(公元959年)《驸马卫国王墓志》的铭文中,“民”字缺末笔,在最近出土的保宁二年(公元970年)《刘承嗣墓志》和太平九年(公元1029年)《萧仅墓志》中,也见到同样的情况。金毓黻先生在《辽国驸马赠卫国王墓志考证》一文中曾说:“铭文中‘民’字  相似文献   

2.
传世文献记载薛国贵族在夏商时期担任主管车马的官职,薛仲赤簠铭文可证薛国贵族在周代世袭担任"走马"一职。金文"走马"是"师"的属官,主管马政,无战事时训练作战马匹,战时出征,是西周时期由贵族担任的重要武官,并非《周礼》中低级官吏之趣马,但与《诗经》《尚书》之"趣马"相合。  相似文献   

3.
刘迪 《中州学刊》2023,(4):158-163
《张海书法艺术馆馆藏石刻选》收录北朝墓志17品,多为新出土的墓志,时间跨度长达48年,是创新研究北朝中晚期历史文化与“魏碑体”书法的重要活体文献。所收元氏墓志2品最为珍贵:《元嶷墓志》字数长达1389字,是《魏书》《北史》记载的近14倍,可极大丰富、提升对元嶷及其相关时代、人物、事件与相互关系的全面性认识;《元世■墓志》所记远较《魏书》《北史》为详,体现了北朝后期墓志溢美过实特征。其他如《于彧墓志》《穆良墓志》《尉僧仁墓志》《和伏生墓志》等北朝胡姓墓志,对研究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历史,《张斌墓志》《王茂墓志》《尧奋墓志》等对研究北朝世族史实与文化等,均有重要的活体文献研究价值。《尧奋墓志》和《独孤华墓志》为北朝鸳鸯墓志,也有着特殊的珍稀收藏、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永嘉之乱南迁浪潮中,太原王氏家族王柔、王泽两大宗支族人大部分迁往建邺。王柔宗支中的王沉后裔王浚却留在了北方,据《华芳墓志》与《王温墓志》记载,王浚有庶子五人,嫡子二人,庶女二人,嫡女三人。其居地,王浚在其父死后与王泽宗支别居,后因王浚封地与任官于幽州,在北方战乱不已的情况下,永康年间举家迁徙于幽州;永兴元年(304),王浚母姑儿孙具聚集于幽州;至建兴二年(314),王浚被石勒所杀,其庶子之子王准率族人迁往乐浪;至北魏时期,在统治者"辟召贤良方略"政策的感召下,王氏后裔又在王评的率领下于北魏兴安二年(453)迁往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后随北魏迁都,徙居洛阳。  相似文献   

5.
墓志和墓碑文都是有关死者的文体,负载着标识墓主的作用,二者在置放的地点、材质、形制、演变轨迹等方面又有明显区别。墓志主要记载墓主生平梗概,文末缀以齐言赞颂之辞,用语简约,以四言为主,追求言约义丰,多用典故。《文选》“墓志”类仅收任《刘先生夫人墓志》一篇,从妇德、门第、哀悼三个角度着墨。墓志所言与实际情况有契合处,其虽更多的是粉饰,但用心深微,技巧高超。  相似文献   

6.
曾涧 《西域研究》2023,(2):93-100
唐龙朔二年(662)尚书省左、右司郎中改名史有“承务”“丞务”和“成务”三种不同记载。因行用时间仅有八年,传世文献可资辨别者甚少,加之目前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将原本“成务”校改为“丞务”,更使“丞务”一说几成定论。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唐乾封二年(667)郭■丑勋告》是龙朔二年百官更名之后的唐代官方公文书,原样保存的当时中央三省相关部门的职官称谓和吏员,可与文献记载一一印证。而敦煌写本乾封二年《氾文开告身》及近年出土乾封三年《苑大智告身》等“王言之制”,新出薛元超、崔安敬墓志等石刻材料也俱提供了更名期间行用新名的实例,且以抄本和石刻形态确证了相关字形。因此可以断定,此次左、右司郎中改名应为左、右“成务”。  相似文献   

7.
王真保墓志,1972年3月出土于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墓志拓片及墓葬情况,见《文物》1975年第6期秦明智、任步云《甘肃张家川发现大赵神平二年墓>)一文。王真保墓志的末尾署“大赵神平二年”的国号和年号,不见于文献记载;经秦、任二同志考证,认为属于北魏末年在秦、陇地区起义称帝的少数民族万俟丑奴。“神平二年”时当北魏考庄帝永安二年(529年)。我们以为这一推断是正确的。本文拟在秦、任二同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墓志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有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考求。纰谬处,望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清代“蒙古衙门”设置时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对蒙古地区的统治,理藩院起了重要作用。众听周知,理藩院是由“蒙古衙门”更名来的,这在清代史籍中有明确记载。《清太宗实录》写道:崇德三年六月庚申日(公元1638年8月8日),“更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清朝通典》中也记载:“崇德三年六月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此外,《清史稿》一书记载:崇德三年蒙古衙门“更名理藩院”。那么,蒙古衙门设置于何时呢?关于这个问题,长时间来,在许多蒙古史研究者中一直众说纷纭。简言之,有如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9.
(一)从翟让大业六年(610)聚义,瓦岗军在翟让统率下抗御“围剿”,势力逐步扩大,到大业十三年二月李密称魏公、建立洛口政权,约历六年,瓦岗军发展成为黄河中下游一支颇有影响的农民革命武装。根据《隋书》、两《唐书》、《通鉴》卷183和《李(?)墓志》、《吴广墓碑》、《牛秀墓碑》的记载,瓦岗本部除总头领翟让外,还有大头领徐世(?)、单雄信,军师贾雄,书记邴元真,知名小头领王儒信、吴黑闼、牛进达、翟弘(《隋书》、两《唐书·李密传》作“翟宽”,《河洛记》作“翟洪”)、翟摩侯。其中,贾雄、王儒信籍贯不明,翟  相似文献   

10.
李骞是北朝赵郡李氏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李骞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其生平以及赵郡李氏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史料。结合墓志和相关史料可知,李骞原名希义,字景让,后改名骞,再改字希义;李骞家族原来聚居平棘,后来迁居柏仁;李骞庶长兄长钧未被记入《李骞墓志》,李骞长女宝信当为高延宗妃;李骞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卒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曾在北魏和东魏担任多种官职;《李骞墓志》出土于河北省赞皇县。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地区文管所于1984年12月,在哈拉和卓古墓区发掘了一座唐墓,出石质墓志一合。据墓志,墓主人为生前曾任北庭副都护、卒任伊西庭支度营田副使的高耀。此墓基本情况已见该所《唐北庭副都护高耀墓发掘简报》(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四期。以下省称《简报》)。墓志拓本照片,已制为图版随《简报》刊布,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新疆历史文物陈列》中公开展出。笔者每读《高耀墓志》(以下简称《耀志》)录文,颇疑其释文有误。读之愈细,疑之愈深。近因工作关系,亟需借助《耀志》,乃反复审读展出之拓本照片,终于发现录文中某些明显的失误。例如:9行中“解褐”之“解”,误释作“辭”;11行末之“以□”实为一“简”  相似文献   

12.
捡挍与检校     
在两《唐书》及《全唐文》等文献中常见唐代散职“检校”官名,所有唐史论著对此未执异议。然笔者在此录唐代墓志拓片文字的过程中,发现所谓“检校”之名,除一二方面外,绝大多数的书写字形,都作“捡校”。这个情况虽然可以唐人手书不重偏旁,常常“木”、“扌”,“艹”、“竹”等形近不分而解释,但一些墓志中,“捡校”字外又另有“木”字旁的字,说明书者还是注意到了“木”旁与“扌”旁的区别。如大和六年的杭季稜墓志(载《千唐志斋藏志》1050页)即有这种情况。如果从笔法上说,楷书字中的“木”旁与“扌”旁多少形相近的话,那么隶书中的两偏旁就形相远了。隶书字的“木”旁作“木”,而“扌”旁则作“扌”,二者极易分辨。这从北图馆藏历代拓片“汇编”所收的隶书《李德裕妻徐盼墓志》中可以看出。该志在署李德裕官职中有“捡校户部尚书”称,其“捡校”二字的隶书字偏旁均作“扌”,而同志中的“树”、“ ”等字,则均作“木”旁。可见似不能以“木”、“扌”旁经常混用而忽视“捡校”与“检校”的区别。 当然,今所见的两《唐书》及《全唐文》、《全唐诗》等古籍,经历代传刻其中不乏后人的整理。但唐代墓志拓片中所见的字,都是当时人士的手笔,并无后人  相似文献   

13.
黄沙狱是晋武帝时设置的监狱 ,何时初置 ,对此有两种记载。一种说法是晋武帝太康五年 (2 84年 ) ,根据是《晋书》卷三《武帝纪》(太康五年 ) :“六月 ,初置黄沙狱。”《太平御览》卷六四三《刑法部》注引王隐《晋书》曰 :“太康五年夏六月 ,初置黄沙狱。”另一说法是泰始四年 (2 6 8年 ) ,根据是《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祥刑典》卷一二九《牢狱部汇考》记载 :武帝泰始四年初置黄沙狱。太康五年初置黄沙狱书上有两处明显记载 ,而认为泰始四年初置的只是依据《古今图书集成》的记载 ,这个问题本无争议 ,但问题就在黄沙狱治书侍御史官员设置上…  相似文献   

14.
洛阳出土晚唐刘干墓志记载了志主的家世生平、科第宦历及其著述等情况。刘干曾于大中年间修订《切韵》12卷及《通纂》、《通例》共10卷,可为研究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演变、补两唐书《经籍》、《艺文》二志之阙提供原始文献线索。其妻太原王氏墓志为当世仅见刘干之著述。  相似文献   

15.
马振颖  黄瑞娜 《西域研究》2023,(4):80-86+168
敦煌新出土的隋大业八年(612)《鄯善郡司马张毅墓志》,是敦煌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隋代墓志之一。该墓志为考古发掘出土,墓志内容涉及北朝至隋时期敦煌张氏家族、西域历史、府兵制等诸多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志主有可能为隋大业五年平吐谷浑后所置鄯善郡的第一任司马,志文记载可补史籍之阙。  相似文献   

16.
杨富学 《西域研究》2012,(1):69-76,143,144
新近在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北土拉河东岸出土的汉文《仆固氏墓志铭》,保存完好,内容重要,有助于厘清史书记载十分模糊的回鹘"外九部"之一仆固部的世系问题。关于该部世系,两《唐书》仅列出三世,即歌滥拔延→乙李啜拔→仆固怀恩,而且张冠李戴,混乱不清。根据墓志,结合史书的相关记载进行排比,可知应历九世,即歌滥拔延→思匐→乙突→佚名→设支→曳勒歌→勺磨→乙李啜拔→仆固怀恩。仆固怀恩生年,史书虽未载,但依据新出墓志及有关史料,可推定在716~718年之间。  相似文献   

17.
罗金斯基教授是波兰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1983年,以七十岁的高龄应邀重访中国(六十年代,他曾先后担任过波兰驻英大使和驻华大使),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术研究机关,与我国史学界人士进行过广泛的接触和座谈。他用英文写的《中国历史》一书(上下两卷,由英国珀加蒙出版社于1979年和1983年先后出版,其中近代部分的篇幅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被评为“西方近年出版的最值得重视的中国近代通史著作之一”(余绳武:《评罗津斯基著〈中国历史〉》,见《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3期)。现将《中国历史》一书的第四十一章《五四运动——中国的新生之路》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鄯善国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西汉时期为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所统属,是丝绸之路西域南道重要的门户之一。东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鄯善等国基本沿袭了西汉以来为内地王朝所统属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洎至公元5~6世纪,在《魏书》《北史》等史书中也有关于北魏鄯善国的相关记载。本文主要以洛阳出土的《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为主,进一步探讨了北魏时期鄯善及车师前部等国的历史,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辽史》是在辽王朝灭亡二百多年之后撰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散失,撰写时缺乏认真核对,因而成书后讹误甚多。明显者如国号更改失载,年号误记等等,比比皆是。本文试图根据近年出土的考古材料,对《辽史》中关于辽太祖尊号谥号的记载,进行一点订正。据《辽史》记载,太祖生前群臣所上尊号有二:一为公元九○七年的“天皇帝”,二为公元九一六年(神册元年)的“大圣大明天皇帝”。其死后谥号有三:一为公元九二六年(天显元年)所上的“升天皇帝”,二为公元一○○八年(统和二十六年)进谥的“大圣大明天皇帝”,三为公元一○五五年(重熙二十一年)九月加谥的“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太祖生前于公元九一六年群臣所上  相似文献   

20.
被历代儒学家誉为我国“群经之首”的《周易》,是在什么地方产生和形成的呢?历来说法不一。本文试从岐山出上金文、骨文所记载八卦数字符号,以及《周易》卦爻辞记载的人物和事件等方面加以分析论述。一、岐山出土的金文和卜辞中有许多八卦数字符号数字八卦符号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过去,人们对这些“奇字”不认识,有的学者称它为“族徽”,有的称它为“被遗忘的文字”。1980年张政烺先生第一次揭开了它的秘密①,认为这些奇字就是原始八卦数字符号。这类符号中的奇数代表阳爻,用一长横表示(—),偶数代表阴爻,用两短横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