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一幕特殊的场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是在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白石岩村。村里的那所小学,四个年级合用着两间教室,唯一的一位老师承担着所有的教学工作,语文、数学、德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阳光从屋顶上漏...  相似文献   

2.
更正说明     
因本刊编校失误,造成刊登于《回族研究》2019年第4期(总第116期)的马麒、韩富祥《甘肃夏河回藏经济交往与民族和谐共生研究》一文中的一级标题序号有误。现将一级标题序号四、五更正为三、四,特此更正。并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3.
《画外有清音——中国画里的音乐史》是一部融图像与音乐为一体的著作,该书作者运用音乐图像学、文献与文物互证的研究视角,以图像史料为主轴,串联起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呈现出多元文化交流互动与融通的生动历程。这为中国音乐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思路与经验,也让读者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本文从该书的多重研究视角、文化多元化呈现、章节标题的严谨设置以及主旨内涵凝练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和评述。  相似文献   

4.
华夏 《中国民族博览》2023,(19):113-115
相较之其他音乐体系和音乐类型而言,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歌曲内涵、音乐文化、演唱技艺、音乐特色、编曲方式具有多样化、娱乐化、现代化特征,且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和塑造力极强。尤其是随着现代音乐文化体系的发展,中国现代流行音乐更趋于多元化发展,自带的音乐张力、艺术张力、歌曲情感不断扩充,让音乐表现力度提升,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也在不断呈现。当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路走来,承载了大量的精神内涵、民族文化、民俗民风,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娓娓道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文化也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展中也面临了一定的挑战。基于此,借助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元素就成为关键。本文概述了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基本内涵及其中蕴含的传统音乐元素,探索了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呈现的价值,分析了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印度出版的藏文《知识》月刊,1986年四、五期连载了夏格巴先生的一篇文章。该文是针对我那篇《评夏格巴<西藏政治史>中所谓“供施关系”的政治涵义》而写的。他的标题是:剔出曲解脓包之椎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项阳先生所提出的礼乐制度的四阶段论纲为依据,进一步探究其自西周时期以来礼乐制度发展情况,分析探究其礼乐制度自秦汉以后的演化期、隋唐时的确立期以及宋至清近千年以来礼乐制度持续发展直至封建社会解体的消亡期或称民间礼俗变化接衍时期,各时期礼乐制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帮助笔者从宏观把握"礼乐制度的四阶段论纲",辩析其礼乐观念的变化,看清礼乐丰富性的内涵,认知其音乐制度对音乐传承的关系,更好地把握礼乐制度随五礼理念之演化、规范下三千年来所展现的丰富性的整体脉络的把控。  相似文献   

7.
《布格缪勒钢琴进阶练习25首OP100》受到钢琴学习入门学生们的青睐,每一首作品都有标题,并且形象生动,描绘了不同情绪的音乐特征,是值得入门学生提升音乐性、技巧性的小作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项阳先生所提出的礼乐制度的四阶段论纲为依据,进一步探究其自西周时期以来礼乐制度发展情况,分析探究其礼乐制度自秦汉以后的演化期、隋唐时的确立期以及宋至清近千年以来礼乐制度持续发展直至封建社会解体的消亡期或称民间礼俗变化接衍时期,各时期礼乐制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帮助笔者从宏观把握"礼乐制度的四阶段论纲",辩析其礼乐观念的变化,看清礼乐丰富性的内涵,认知其音乐制度对音乐传承的关系,更好地把握礼乐制度随五礼理念之演化、规范下三千年来所展现的丰富性的整体脉络的把控。  相似文献   

9.
中国钢琴作品是作曲家们探索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融入中国民族民间元素而创作的钢琴作品,钢琴音乐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特征。本文以钢琴作品的教学与演奏为出发点,阐述了钢琴作品创作的发展历程及演奏的五个特点,即民族化的音乐结构、民族乐器的展现、装饰音的虚实奏法、彰显民族音乐与文化内涵、水墨画般的音乐意境等,旨在为钢琴教学与演奏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如果从中国出现最早的乐器算起,中国音乐经过了近万年历史发展进程。在“自创”和“吸纳”的过程中,中国音乐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既拥有乐器、乐曲、演奏形式等音乐实践层面的丰富性,也创造了乐调理论、审美内涵、人文特性等音乐理论层面的独特性。这并非中国人的自夸,是世界上有关多元音乐认知的共识。然而,近一百年的中国音乐也曾在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流碰撞中徘徊。因此,音乐领域中的“文化自信”依然需要进一步坚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左传》入手,重点论述了其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对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地位作了简要概括,强调中国古代礼乐一体、礼乐并重的特点,并由此进一步说明了中国音乐与诗歌、舞蹈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音乐的论述进行分析,将其音乐思想的核心总结为"仁""和""善",这些思想又在《左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认为,《左传》音乐思想的主要特点体现为教化作用、等级观念、中和思想三个方面。从教化作用来讲,音乐在人的德行、礼仪、仁爱的建构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的教化作用在于稳固德行、安抚邦国;《左传》中音乐思想还表现为严格的等级观念,绝不允许僭越,有强烈的宗法色彩等特点。中和思想的深刻内涵就在于世事应和音乐一样有所节制,而中和之美是音乐弥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六月-船歌>的曲式结构是复三部曲式.通过对音乐作品结构、和声现象分析与探索,达到让演奏者深层次的理解音乐内涵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培养演奏者对立体音乐的思维意识和音乐语气的内在联系,达到对柴科夫斯基<四季>音乐的深刻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佛教音乐,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聚焦了众多音乐学者对之的关注与研究。本文以学术史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佛教音乐"研究中的四本学术专著,并归总它自产生、发展至当下的研究概况,试图阐释四者之间的差异,并且思考差异的缘由,以及这种将宗教音乐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音乐文本分析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在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课堂中,音乐教师的关注重点大多放在技术性的听觉训练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学习和理解,因为音乐教学的最本质目的是教会学生听懂音乐,而不是单纯地听见音乐。所以在视唱练耳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节奏型、音高、旋律等音乐元素进行仔细听辨,利用听觉分析来强化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基于此,本文将对视唱练耳课堂中听觉分析训练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听觉分析训练路径,希望可以不断提高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后续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历史进程可分为进行民主革命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两个阶段,其中包括"四个时期"、"九个阶段".文章从七个方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内涵;概括了西藏政策的四个特点;总结了西藏工作的十八条基本经验;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决策模式的四个要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左传》入手,重点论述了其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对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地位作了简要概括,强调中国古代礼乐一体、礼乐并重的特点,并由此进一步说明了中国音乐与诗歌、舞蹈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音乐的论述进行分析,将其音乐思想的核心总结为"仁""和""善",这些思想又在《左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认为,《左传》音乐思想的主要特点体现为教化作用、等级观念、中和思想三个方面。从教化作用来讲,音乐在人的德行、礼仪、仁爱的建构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的教化作用在于稳固德行、安抚邦国;《左传》中音乐思想还表现为严格的等级观念,绝不允许僭越,有强烈的宗法色彩等特点。中和思想的深刻内涵就在于世事应和音乐一样有所节制,而中和之美是音乐弥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在全世界,奥尔夫音乐教育都是备受推崇和赞誉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一,在教育理念上,奥尔夫音乐强调注重艺术的原本性特征,注重将感性渗透于音乐教学中;在教育内容上,奥尔夫音乐强调注重教学的全面性,注重将音乐、舞蹈、歌和诗等内容糅杂在一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奥尔夫音乐传入我国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更是引起轩然大波,对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本文探究了奥尔夫音乐在高职学前专业舞蹈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模型再搭建对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演进阶段、内涵演进和演进结果进行了讨论。认为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演进具有5个关键期且在路径依赖中存在风险;内涵从相对单一向多维、"心"形态和多层级的新高度递进;演进的结果整体上是强化/增益的。未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演进仍有被偶然性冲击的风险,但通过增强制度建设提升"四个自信",有利于强化路径依赖对抗不确定性,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斯大林给民族共同体规定了四条,认为这是民族共同体必须具备的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就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反映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讲的这四条,是很  相似文献   

20.
1988年11月,《列宁格勒大学》周报编辑部邀请四位知名学者就当前苏联尖锐的民族关系问题进行了座谈。座谈记录在该报1988年第33、34、36期连续刊载,引起了知识界的兴趣。这里摘要译载如下,供国内关心苏联民族问题现状的同志参考。标题为译者所加。在座谈会上发言的四位学者是:列宁格勒大学地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员Л·H·古米廖夫、苏联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所长 P·Ф·伊茨、列宁格勒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室主任 A·M·潘钦科、列宁格勒大学语文系教研室主任 A·C·格尔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