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需要对乡村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明确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而寻求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着力点,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从城乡融合发展和优化乡村三生空间两个方面,对广袤乡村的发展给予新路径、提出新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相似文献   

3.
孙媛 《城市》2019,(4):75-79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其提出了包括生态宜居在内的新要求,使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意蕴。天津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紧紧抓牢生态美好的底色,坚持乡村产业的绿色发展、环境的绿色宜居以及生态功能的拓展;并克服农村污染时有发生、环境建设软硬件条件不甚完善等问题;努力在城乡融合、突出差异、产业绿色振兴以及共建共享中探索以生态环境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张静  任凤琴 《现代交际》2022,(9):89-96+123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既是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其中,乡风文明建设在优化乡村环境、实现精神富有、提供物质保障等方面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金钥匙”。在实践中,乡风文明建设需重视认知层面、设施层面及文化层面的问题,在树典型、强队伍、促传承等方面合力构建齐抓共管的文明乡风大格局,让有温度、有情感的乡风实践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文明底蕴。  相似文献   

5.
善治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和升级的关键。只有善治,才能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善治的主体的基础是农民,核心是基层党组织,重点是乡贤,补充是社会组织。注意的问题:预防乡村精英谋私利;治理的公开和透明。善治需要多种手段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跨国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是振兴乡村的特殊力量。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与跨国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互动关系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跨国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中所存在的特殊问题,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相关地区今后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镇公共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通过对乡镇公共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现阶段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以乡镇公共服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三个方面来讨论以公共服务促乡村振兴。这对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各个分目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治理上提出要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需要基层依据自身的历史文化、治理传统、现实情况等进行创新探索。山东德州陵城区在德治方面进行了创新,设立了"文明新风公益基金",在营造文明风尚,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方面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前提.从十八大以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十八大明确的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十九大更是将乡村振兴列入了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就是软实力,振兴战略的"灵魂".为此相关部门要做好乡村文化建设,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内很多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并取得很大的成效。本文从报告中梳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谈谈对其中三个方面的认识,整体把握其丰富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驻村帮扶工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帮助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最终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四川省剑阁县双旗村在广元市自然资源局的对口帮扶下,立足丰富的林地资源、深厚的乡村文脉、秀美的自然风光,正逐步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致富路,同时也荣获了“中国最美乡村”、全国第六批“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第三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诸多荣誉。  相似文献   

12.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重要推力,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力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突破口。开放大学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大学,因办学系统的广布性、支持服务的数字化,在以教育扶智赋能乡村基层人才方面具有独到特色和先天优势。江苏开放大学以聚拢资源服务乡村实用需要、项目试水打造人才振兴标杆、区域联盟拓宽教育赋能半径、人才振兴联动共同富裕作为有效策略,在提升乡村人力资本、加快城乡发展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足以体现出新时代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存在的重大问题,精确把握新时代"三农"发展轨道,是新时代的伟大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采取措施加快补齐农民短板,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即将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和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打下基础,推进中国最终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其中在2018年2月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了要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中体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其中民间文学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鲁迅先生对民间文学有颇高的评价,“乡民的本领并不亚于大文豪”,因为无数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都是乡民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资源,是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走近湖北省武汉市的梁子湖畔,邻水听风、触目皆绿。蓝天白云下,灰瓦白墙清新别致;田园山林间,鸡鸭白鹭怡然自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和美乡村正在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承载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沈艳兵 《城市》2018,(5):64-68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土地、 资金和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发展普惠金融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从天津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通过提高普惠金融水平来实现天津的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强调必须把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保证"幼有所育"和"产教结合"。这些信息给新时期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动力和机遇,意味着农村学前教育迎来了蓬勃的春天。  相似文献   

18.
为响应十九大号召,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均衡城乡教育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支教活动的必要性,得出支教活动能平衡城乡教育资源,满足农村学生的迫切需求,能激起农村新活力及支教人员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任重而道远,教育资源及人才下放是重要保障,支教活动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乡村振兴"她力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不久前,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两次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之中,可见它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过,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基于城市、农村发展水平和自身条件的不同,使得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的难点和重点,也关系到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局。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使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