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民族音乐绚丽多彩并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音乐文化必然使中国音乐成为文化学习的目标,中国音乐文化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钢琴来源于西洋,但在我国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钢琴因其音色独特,旋律优美,课堂伴奏丰富等特点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广泛欢迎。钢琴音乐在中国有着二百余年的历史,是富有特色的音乐之一,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性。优秀的钢琴作品不仅是作曲家情感表达的载体,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并加以合理运用。因此,如何将民族风格融进当代钢琴作品创作中,成了当前钢琴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在风格、旋律、曲式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民族间音乐的独特性。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推广我国的民族音乐元素,增添钢琴音乐作品的音乐特色。一、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钢琴是一种西方乐器,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流行的乐器之一。  相似文献   

3.
叶胜 《职业时空》2008,4(4):96-96
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幼师音乐教材中民歌和具有民族风格的曲目占了相当的比例,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民歌距离学生的生活日渐远去,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瑰丽多姿,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在与世界各民族音乐相互交流中,越来越显示出民族元素的独特韵味。本文就如何欣赏我国民族音乐发表粗浅看法,旨在增强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品味,增添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情感,进一步激发国人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促进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更加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西部的大开发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西部的大开发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土文化传承以及快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也会促进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同时,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会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尤其是音乐文化建设方面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和维护以及发展自身特色,并对外来文化先进的内容有选择性地吸收,才能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跻身在世界的前列。本文主要探讨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首先分析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然后提出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民间歌曲在音乐历史发展的浩瀚无垠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彰显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而“中国民族声乐”这一理论的提出则是要在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声乐和音乐体制,并紧跟时代步伐,体现当代精神。面对当今学术界层出不穷的学术热点,对与“中国民族声乐”学术建设的热情却一直有增无减。当作者读到中国音乐学院青年女高音博士黄茜所著的《采音观乐:寻找圆融、自在、灵动、美妙的音乐人生》一书时,让我看到了“中国民族声乐”学习的正确路径。该书是黄茜在中国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创作的,是在其博士学习生涯中以及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亲身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茶艳娟 《职业》2012,(32):149-150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 “韩流”开始影响中国大陆地区,在电视、电影、音乐、娱乐等方面冲击着中国大陆的文化市场.韩剧是“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尤其是青年学生,成了韩剧的忠实受众.本文就“韩剧”的影响对100名中职学生进行了调查,继而对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张怡 《职业》2010,(20)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是世界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的发展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更是如此。通过学习具有深刻内涵的民族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操,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已成为大势所趋,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一方面是多元音乐文化理念的渗透,重在思想观念上;另一方面是具体内容的实施,重在方式方法上.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合理运用,将我国民族音乐、地区乡土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三者结合起来,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能够在多元音乐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发现自我、验证自我,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1.
<正>民族音乐学在我国算是一门起步较晚的音乐理论学科,它的前身是“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大约萌芽于18世纪中叶,简单来看就是一种以音乐本体为对象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理论学科。1950年荷兰音乐学家吉卜·孔斯特在他的著作《民族音乐学》首次使用了“民族音乐学”这一称谓,并极力主张用“民族音乐学”这个称谓来替代“比较音乐学”。自此以后,  相似文献   

12.
要想上好民族音乐赏析课程,既要加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引导,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并且重视音乐教学中地方特色的学习与构建。本文主要就对如何教会学生成功体验出民族音乐传达出的民族情感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华民族音乐中,少数民族属于最核心的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文化底蕴、风格迥异的音乐,也属于彰显民族文化的艺术臻品。另外,处于原生态的发展背景下,不容易受到外部音乐的熏染,可以保证音乐的本性。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音乐文化也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持音乐本真的色彩,则是当下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首先对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当代发展价值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当代发展问题,提出了几个方面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当代发展建议,旨在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根据人数比例界定,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族音乐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风韵并不断增光添彩,对我们一代代后人来说,要传承和发展这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在任重道远的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增强自信、保持特色、学人所长、润己之身,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上不断增强影响力,用我们的民族音乐滋养世世代代国人的情怀,丰富世世代代国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5.
董灵 《职业时空》2008,4(9):127-127
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时代,在民族音乐的民族化与普及化的困境之前,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如何有效培养少年儿童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需要长期关注和努力的课题。在德奥文化统治几百年之后出现的匈牙利柯达伊民族音乐教育的理念、措施和教学法对于我国当前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荐书录     
《中外书摘》2009,(12):51-51
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 吴斌 伟大的音乐&#183;国韵华章丛书 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人民音乐出版社,视传承音乐文化为己任。在音乐界同仁的帮扶下,风雨兼程。恰逢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契机,人民音乐出版社将精心策划的中国民族音乐系列《伟大的音乐&#183;国韵华章》作为献礼  相似文献   

17.
诸鑫鑫 《职业》2017,(9):125-126
当今世界,多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与方向,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既要保持自己独特的魅力,同时还要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使其在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发展.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的发展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各个民族应该正确认识目前文化的发展形势,寻找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民族的即世界的,所以我们不能放弃本民族的民族音乐,而是要将本民族音乐的特色发扬光大,让它被世界所接受,同时影响世界的音乐发展.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我们始终要秉承传承和发扬的两条路径,既保留传统又促进其发展,使其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如今,音乐作为文化符号,成为区分代际的文化标签。如果说,摇滚乐属于反战一代,饶舌乐属于X一代,那么当今的音乐则越来越属于“体感一代”。在这个强调“体感”的时代,是用身体而不是耳朵来享受音乐,就像那些乐迷所希望的、如花儿乐队中所唱的那样——“让身体在节奏中快乐地飘荡”。  相似文献   

19.
何冠宇 《公关世界》2022,(20):138-139
本文通过对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课程思政对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剖析,提出了几点系统构建策略。如提高音乐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结合教学内容切入思政意识、构建系统的教学策略等,希望能够为“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升学生的道德涵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介绍了民族性、民族音乐、世界性、世界音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民族音乐落后于欧洲音乐的原因及发展民族音乐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