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苗族民间故事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口头形式进行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民间故事不仅蕴含着苗族人民自古以来的审美理想,也是苗族人民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瑰宝.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苗族民间故事的地域性进行了研究与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我国陕北地区的特色民间舞蹈,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古朴的形态特征,并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北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产物。本文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陕北秧歌舞蹈形态、历史发展变迁的分析,阐述了生态环境对于陕北秧歌形态的影响,并总结了陕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以期为陕北秧歌的传承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如今,审丑之风盛行,丑态艺术成为人民大众的新晋宠儿.为何丑成为欣赏对象,以丑为美?何为美丑?民间舞蹈的丑态又从何而来?文章以东北秧歌为例,运用人类学、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深入分析东北地区的生态语境以及文化心理,站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情境之中,对东北秧歌进行层层解构,试以阐释东北秧歌民间舞蹈丑...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完满的人生命历程为婴幼、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等阶段。每一个民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过渡仪式,如出生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等。这些过渡仪式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生命历程,也是民族文化中最具体的外在形式,是民族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流域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在长期相互关联的生存状态下,该流域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合成为一个地域性特征格外鲜明的音乐文化圈层,在民族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题材、特征、运用等方面,表现出浓郁、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呈现出综合性诗意美学,反映着质朴的音乐审美理念与文化艺术价值。新时代的到来,促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过程逐渐迸发出新的生态性,伴随艺术场域的变化,少数民族音乐成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等多元素激烈碰撞的艺术载体。  相似文献   

6.
音乐人类学进行田野调查,可反映出音乐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变化。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既是资料的搜集,又是典型的特定范式进行的理论生成活动,不同的田野调查会因其所遵循范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田野调查是音乐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途径,也是音乐人类学理论架构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王娜 《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51-153
非遗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学术高地,肩负推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非遗临县伞头秧歌被引入高校专业舞蹈课堂,填补了高校舞蹈专业课堂缺少国家级非遗舞蹈伞头秧歌的空白,对其展开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就为其科学传承创建了挖掘、创新、传承不断档的阵地,进而生动打造山西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生...  相似文献   

8.
浙东运河是大运河流域中桥梁资源较为丰富的水域.本文以浙东运河水系的古桥梁群为例,运用聚落环境对桥梁设计进行地域性解构,通过水系关联、地貌气候、人文特征等一系列分析来解读浙东运河古桥梁的设计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全面考量浙东运河古桥设计的地区性特征,从而揭示其设计、选址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为浙东古桥梁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乡土聚落总是带给人们满目的清新,本文以通道侗族传统聚落为例,着眼于聚落中鼓楼空间场所的构成要素,解析侗族地区地域性公共场所的精神特征,藉此理念融合于现代场所设计中。  相似文献   

10.
李锦 《民族研究》2012,(2):55-61,109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揭示了硗碛山神的总体特征,总结了硗碛山神信仰的地域性特点,指出祭祀山神的仪式,即祭山会在当地社会结合中发挥着地域性纽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昌黎地秧歌因历史变革发展跌宕起伏,为促进昌黎地秧歌更好地创新发展,笔者通过查阅昌黎文化馆历史资料、访谈当地艺人、亲自参与创新实践等田野实践,对昌黎地秧歌的创新发展有了新的认识。通过田野调查领悟到昌黎地秧歌真正存在的社会价值意义。当今历史条件下国家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召,激发年轻人对优秀文化创新实践再研究的工作热情,为昌黎地秧歌与民间优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2.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一些地区至今仍然保存着先民的宗教仪式、仪轨,这种传承与沿袭下来的远古文化的"活化石"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等等.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年都乎村的"於菟"舞音乐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诠释原始祭祀乐舞中仪式音乐的本真和所蕴舍的文化内涵,以及阐释信仰、仪式、仪式音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获取一手资料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志架构的源泉。对于田野调查,笔者认为:它对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参与观察、主位解释法、文化相对主义论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4.
冯琳  袁同凯 《民族研究》2022,(3):81-94+141
基于凉山布拖彝族的田野调查,本文以女性的主位视角对多元医疗的女性实践进行了深入揭示:凉山彝族女性有着不同于男性的疾病认知与分类;在治病实践中,凉山彝族女性发展出了一套与主观疾病分类动态契合的“择病而治”的治病策略,并据此形成了以家为中心、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的治病逻辑;当地彝族女性的多元医疗实践,是一个囊括了不同疾病分类、多样医疗方式、灵活治病策略及多重治病诉求的整体关联过程。多元医疗的性别维度,为多元医疗后续研究提供了可供对话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处边远且民族众多,长期以来以传统农耕经济为主。少数民族村落在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又辅之以手工艺生产。改革开放后,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少数民族手工艺生产繁荣起来,对传统农耕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形成了以手工艺为主,结合农产品开发、旅游发展一体化的立体经济结构。这种变更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使手工艺得到了改进,但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我们应重视对少数民族村落手工艺的保护,使之可持续发展,长久的为村落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就作者多年参加田野调查的体会,联系中国语言的实际和语言研究的任务,谈谈田野调查中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全文分三部分:田野调查是获得语料的一个主要途径;田野调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田野调查是语言研究的永恒任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F寨过山瑶刀耕火种的混农林业的考察,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这种耕作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生态补救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过山瑶在人工营林中,针对不同的林地采取小面积分散地开垦,坚持最小改动的原则,采取浅坑堆土定植幼苗、林地间种经济植物和其他农作物、间伐代抚的操作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地表土壤的原有结构,实现生态补救,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维护相兼容的目的.这种生计方式包含了瑶族人民朴素的生态智慧,并非所谓的破坏生态环境,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有着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是现代人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通过对石河子市区基督教会的信仰和仪式的调研,发现当前兵团城市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已通过仪式得到显著强化。  相似文献   

19.
王琦 《民族论坛》2013,(6X):96-99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是现代人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通过对石河子市区基督教会的信仰和仪式的调研,发现当前兵团城市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已通过仪式得到显著强化。  相似文献   

20.
在对宁夏西海固农村回族社区宗教信仰现状进行深层次调查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伊斯兰教对当代西北农村回族社区成员濡化的现象.文章认为,西北地区农村回族社区伊斯兰教的发展和变化牵扯面宽,影响范围广,加之国内外穆斯林流动人口和宣教组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之加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