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言文学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加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普及势在必行。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汉语言文学这一“利器”。本文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首先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随后总结了应用汉语言文学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下,一些网络语言开始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本文在阐述网络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具体分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为如何借助网络语言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发展进行策略分析,旨在能够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3.
专业建设必须要贴近时代发展需求,当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时候,就应该从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人才规格、类型等方面进行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最普通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在为国家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转型的深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同样面临诸多问题。为此,结合专业发展现状,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来发挥原来的教学优势,拓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有利于中华文化更好地发展,同时对汉语文学开展审美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汉语言文学需要深刻把握其本身的特征和时代留下的不同审美特征,以此用来更加深入地研究关于审美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汉语言文学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本文主要研讨了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特性和审美特征以及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并提出了开展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论证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尤其是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进一步分析优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为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若想傲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要有深远的文化。我国大力重视文化发展,同时,对语言文字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汉语言文学在这股知识巨浪下应运而生,展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现今,汉语言文学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具有极高人文气息的一个专业,它主要是对中国语言的词语用法进行研究,对古今诗歌、散文等众多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与讨论。语言的出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它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若想傲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要有深远的文化。我国大力重视文化发展,同时,对语言文字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汉语言文学在这股知识巨浪下应运而生,展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现今,汉语言文学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具有极高人文气息的一个专业,它主要是对中国语言的词语用法进行研究,对古今诗歌、散文等众多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与讨论。语言的出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它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便捷的同时也促进了许多新鲜事物的产生。例如,网络语言的出现,给人类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同时给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网络语言,使网络语言逐渐规范化,从而给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增添活力。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对网络语言该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就当前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而言,其应当以人文素质教学作为核心,对教学理念、方式等作出创新调整,进而实现当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本文通过分析汉语言文学在人文素质教学中的价值体现,进一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与人文素质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对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先对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素养教育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对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先对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素养教育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悠久的中华文化使得汉语言文学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杰出代表,它的存在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当前形势下,为了有效传播我国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积极改进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培模式,不断完善现代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本文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汉语言文学主要对古现代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学习,并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以此为后续文学写作提供参考。古现代文学作品中大多蕴含着传统中华文化,对后代写作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再别康桥》作为诗歌中的典型代表,具有较深的研读价值。对该篇诗歌进行学习理解,能够让后人更好地记住徐志摩这一诗人,并可以深入分析其语言特色。本文据此对《再别康桥》中存在的艺术特色及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后续文学写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是回族文学隐性层面的重要构成。以"水"为核心的文学表意实践,隐喻着以信仰的坚贞守卫纯洁无瑕的价值观的族群品质,由此衍生的是净心洁垢、两世并重的清真文化;"族在旅途"的精神求索是族群寻找"黄泥小屋"的精神之旅的文化隐喻;"苦"之味衍生的是基于族群命运而产生的精神震荡。因此,围绕"水""族在旅途""苦"等词语形成的回族文学隐喻系统凸显出鲜明的族群文化,构筑了回族文学的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严英秀 《中国藏学》2013,(1):179-183
在当代藏族文学领域,女性文学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30年发展中,几代藏族女作家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文学印迹,创造了兼容多种审美文化诉求的民族叙事和性别叙事相融一体的文学传统,建构了藏族女性文学话语自身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合族思想的勃兴与文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二者在急速变革的历史文化场域之中同频共振、互为依凭。以合族思想为镜,可照见文学中国家形象的隐喻及指归;从文学中的国家形象出发,则可透视合族思想的进阶之旅。双重镜像互见之下,合族思想的曲折演变与国家形象的多维建构,共同构成了颇具意味的复杂纠葛和历史面相,揭橥了清末民初文学中隐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提的 2 0世纪的壮族文学仅指壮族作家运用汉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从 2 0世纪初起 ,壮族作家就投身于中国社会大变革运动 ,拓宽了民族审美视野 ,广泛接触、研习、借鉴和吸收了先进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创作经验 ,用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使壮族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许瑞娟 《民族学刊》2015,6(5):64-70,115-117
性别研究是当代人类学最具开创性与争议性的领域之一。性别建构反映了不同文化体系对两性分工与社会地位的规范,由此衍生的性别隐喻则体现了不同文化实践与建构的差别。摩梭人对女性性别的多元建构为我们研究女性性别建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难得的个案。本文从空间分类、语言建构、亲属制度、宗教信仰、人观象征的多元视角与多重维度把女性性别建构放在整体文化脉络中了解与把握,将使女性性别建构拥有更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中的性别叙述在不同的时代和阶层中源远流长,它展现了作家对性别问题的思考。明代徐渭的《女状元辞凰得凤》是这一模式的初步定型,随后以陈端生为代表的清代弹词小说女作家进一步运用这一叙述模式来表达对父权压迫下女性觉醒的关注和思考。不论是在哪个时代,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性别意识的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跨学科的“性别”视角,通过对《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文本分析,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讨论《第四交响曲》中隐喻的“性别”问题,并完成对这部作品的重新解读。笔者将结合这部作品之内的乐谱文本与之外的社会文本来对这部作品的“性别问题”做进一步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柴科夫斯基这一人物做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