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个世纪前,一位美国女大学生与一位中国留学生喜结良缘,并随夫君来到遭受战争重创的中国,面对战乱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她没产生回国念头。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她笑对饥饿和贫困,对黄土地一往情深。“文革”中,周恩来总理保护了她的家庭,保护了她,并亲自过问,使她加入中国国籍。几十年来,她为中国高等教育呕心沥血,为中美友好奔波。她亲自翻译的七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许。如今,她6个儿女有5人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她依然钟情着这片黄土地。她说:“中国有我的事业、我的家。”  相似文献   

2.
没有前呼后拥 ,没有夹道欢迎,7月29日 ,“扶贫司令”、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彭楚政回到了家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彭副司令员首先来到了自己的扶贫联系户、河西镇河南村苗族妇女张承凤家里。十多年来 ,为了这家“穷亲戚”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彭副司令员从教育他们转变观念,到帮助他们解决技术、资金问题,方方面面为其所想、为其倾力。如今 ,张承凤一家已过上了富裕生活。正在家里喂猪的张承凤的女儿彭育群 ,见到突然出现在门口的彭伯伯 ,惊喜得一时语塞 :“彭伯伯 ,您……您这么忙 ,怎么有时间来了!”“我有空 ,就回来…  相似文献   

3.
塔热·次仁玉珍,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西藏民俗》杂志主编、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正式代表,著有《藏北民间故事》一书。 老人们称她为格萨尔魔国女猛将“阿达鲁姆”,青年们称她为“双枪老太婆”;她叫她的敢死队员为“兄弟”,她的敢死队员叫她“哥们儿”。90年代初,她骑马挎枪,英姿飒爽,大智大勇地指挥了一支队伍勇闯无人区——  相似文献   

4.
玉仙的故事     
<正>今年的阳春3月,对于家住偏僻 苗寨——花垣县民乐镇谷哨村的15岁少女石玉仙来说,是个格外明媚的季节。一批又一批素不相识的城里人带着人间最珍贵的爱心、带着沉甸甸的关怀和祝福来到她的小山寨,来到她身边…… “妈妈,我才15岁。我不出嫁,我要读书……” 石玉仙原是贵州省松桃县芭茅镇人,8年前,父亲去世后留下了母亲和姐弟四人。母亲带着他们改嫁到花垣县民乐镇谷哨村现在的家。继父也  相似文献   

5.
(一) 年9月,蓝山县汇源小学四年级的瑶族女孩赵婉君就收到了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剐省长许云昭寄来的400元钱和1封信及与她的合影。 封信是许云喇的秘书赖馨正写来的。赖秘书在信中写道:你还记得照片中和你说话的伯伯吗?他就是湖南省人民政府许云昭副省长。今年三八节那天,许伯伯出席了由省妇联组织的湖南省“春蕾计划”新…轮救助活动“关爱失学女童”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6.
<正> 众所周知,我国壮族的族称五十年代时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定,使用“僮”字。“壮”字是后来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改用的。解放前,特别是封建王朝统治时代,官书只称为猹人,“猹”字是从犬旁,有歧视含义。由于壮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能见到的书面记述都是汉文的旧籍文献,目前能查到的,“僮人”这个  相似文献   

7.
逸名 《民族论坛》2006,(3):57-57
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她都会跟妈妈要点钱。要的名目不一,比如需要买新衣服,需要交房屋按揭,或者需要换个电话什么的,而自己的钱不够了……要的也不多,最多不会超过300块。大多是200块左右。每次也都是在单位当着同事的面给妈妈打电话,带着孩子的那种略略耍赖的口气。电话那端的妈妈,听得出来,也总是会责备她,这么大的人了,还养不了自己,还得靠吗养着,你呀……是每个母亲都会用的那种带着一点责怪更多却是宠爱的口吻。然后,妈妈隔天会把钱给她存在卡上,然后再打电话告诉她。她便喜滋滋地应着。有时候,也听她说,那件需要手洗的白衬衣,得下次带回…  相似文献   

8.
她穿戴着美丽的彝族服饰出现在舞台上。她的歌声征服了中国千百万观众和听众。人们认识了她——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青年歌唱家安东。她是彝家的后裔。然而,大小凉山的红壤,邛海的碧波和欢乐的“火把节”,对于她都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她生在成都,五六岁便随军旅中的父母来到贵州铜仁市。10岁起学习拉大提琴,13岁就到市京剧团当演奏员了。终于有一天,她认定自己是块唱歌的材料,于是便告别了心爱的大提琴,告别了贵州的山  相似文献   

9.
陈小明:一个苹果的故事生于香港、长于香港的陈小明女士1995年应聘作为香港乐施会昆明代表来到云南。在此期间,她跑遍了许多民族贫困地区,与云南省民委合作在民族贫困地区实施助贫帮困项目,投入无偿资金2千多万元人民币,项目涉及农业发展、教育、水利、输电、民房重建等。从香港乐施会离任后,她继续留在云南,不断汲纳香港资金为民族贫困地区服务,她自己也多次解囊资助贫困民族学生上学。她说,我到过云南许多贫困地区,我厂解他们的贫困,也知道他们的需要,就想尽力;;帮助他们,但我自己的力量很有限。在香港,有许多机构和市民…  相似文献   

10.
1968年8月我来内蒙古插队。从踏上草原的第一天起,困难就处处伴随着我。但在牧民乡亲的帮助下,我很快便适应了牧区生活,学会了放羊,骑马,习惯了睡蒙古包。“文革”中,林彪、四人帮在内蒙古制造了“新内人党”大冤案,把蒙古族干部和群众中的许多人都打成“新内人党”分子,实行惨无人道的迫害。我给周恩来伯伯写信汇报了这一冤案,使党中央了解了实情,制止了事态的发展。 1970年草原上征兵。参军是我从小就有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个痛失丈夫28年的湘籍女子,含辛茹苦地带着3个子女,仅靠着月薪65元的收入,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德顺乡黑洞村当民办教师21个春秋,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侗乡教育事业,被村民称为“石仙女”;学生们称她“石奶奶”,她留给了侗乡大地母亲般的深情。石磊,贵州省黎...  相似文献   

12.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贵州苗岭山区和龙江两岸,深深地为少数民族妇女那种蓬勃的生活朝气所感染,更为她们精心描绘的美丽的生活图景而惊叹。感奋之余,从中摄取了几个镜头。果园苗家女苗族姑娘陈忠秀,初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贵阳市花溪区青岩乡,面对未来的生活,她一度消沉苦闷,难道自己也注定要象其他姐妹们一样,只能在父母的羽翼下长大吗?十五岁的年纪,却考虑了更深的人生课题,她决心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她开始了栽培果树的学习和实践。最初,小陈试种柑桔,买来许多果树栽培方面的书籍,仔细阅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人请教。她还参加了省农业厅主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论坛》2012,(13):13
<正>她,自2006年9月担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石羔镇敬老院院长以来,把敬老院当成自己的家,把孤寡老人当作自己的爹娘,把无父无母的孤儿当作自己的儿女,六年如一日,为老人们梳头洗衣、端屎端尿、拉家常暖心房……她,就是群众推荐的身边优秀共产党员唐艳萍。庄严承诺请大家都放心被聘任为石羔镇敬老院院长时,唐艳萍35岁。一个年轻女同志去服侍孤寡老人,大家都不那么看好,但她郑重地  相似文献   

14.
李正来,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一中学唯一的汉族老师,以其26年的默默奉献,深深获得学生和家长们的爱戴。1990年,她光荣地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的称号。 1965年,呼兰师范学校毕业后,李老师来到哈市朝鲜族中心小学任汉语教师。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一进校门,她便为自己订下了学习朝鲜语的计划。利用空闲时间,以汉语拼音注音朝语,学唱朝鲜族民歌、民谣,反复练习发音,积极参加传统的民族活动。不久,她终于如愿以偿,能够自如地听说读写朝语、朝文了。 1973年,李正来调入朝鲜族一中,肩负起汉语组组长的重任。她努力钻研业务,大胆改革教学方案,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出了《汉语文识字教学八步  相似文献   

15.
对夏塔和夏塔古道的梦想和向往,源自10多年前张承志的一篇散文——《夏台之恋》。夏塔和夏台,说的同一个地方,译音不同而已。关于它的准确读法,至今没有一定之规。在哈萨克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语言里,发音皆有差异。夏塔,应该是当地大多数人的称呼。《夏台之恋》当然是美文,有种直抵人心的魅力。其实,张承志在文中并没有过多地描述夏塔的自然风光(他只是说“应该相信我,夏台一线的100百多公里天山北麓的蓝松白雪,确是这个地球上最美的地带”),而主要记录了对夏塔“混血”的人文景致的体察(他写道:“用流行语来说是团结,用更准确的语词来说是和平;用我喜爱的感受语言来说,那是一种深沉的安宁”)。比如父亲是蒙古族、母亲是俄罗斯族的小姑娘娜嘉,会蒙古话、俄罗斯话、哈萨克话、维吾尔话和汉话;比如嗜酒的蒙古族康拜因手;比如称他为“我的孩子”的柯尔克孜老妈妈;比如用名为《白泉》的一首歌震撼了作者的哈萨克牧人;比如耕作的维吾尔人;比如沉默的回族人;再比如兵团的汉族人……尽管没有走过夏塔古道,张承志还是以一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生的眼光对它的历史及其地位进行了回顾和阐述。最根本的界定,是这样说的:夏台其地,不仅当称南北新疆的交通咽喉,而且是中国与印欧之间、所谓丝绸之路的要冲。记者上网“百度”了一下,因读过《夏台之恋》而去新疆,去夏塔的各色人等不在少数。并且,网上还能读到有些游历过夏塔的人士撰写的游记,不乏高水准的作品。2005年初秋,记者自阿尔泰山驱车南下,经塔城、阿拉山口、博尔塔拉,沿赛里木湖边进入果子沟,到达伊犁河畔,又从伊宁到昭苏,再从昭苏县城来到夏塔。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周秉建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女孩子。她家附近没有幼儿园,她就留在家里和比她大一岁的小哥哥玩。作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的侄女,从懂事起她并不知道什么叫优越感。秉建在朴素寻常的生活环境中渐渐长大成人。  相似文献   

17.
1939年,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毛泽东充满激情地说: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同年7月,周恩来在庆祝延安女子大学成立大会上指出:向警予是我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英勇牺牲了,我们不要忘记她。  相似文献   

18.
《增广贤文》上有句话叫做“富在深山有远亲”。说的是昔时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全靠了孔方兄的弄。如今这句话不那么灵了。保靖县中心乡排堂村穷苦的梁吉成一家迎来了远道而来的长沙亲人。是希望工程“1+1”活动,使年仅15岁的梁吉成认识了在省城工作的邱伯伯。梁吉成从读初中二年一期起,直到他现在在州财校就读,全仗这位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邱伯伯的救助。三年来,邱伯伯一直关心他,痛爱他,竭尽全力帮助他,给他寄来了学杂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光现金就是2000多元。这位邱伯伯名叫邱放杰,今年48岁,操一口新化口音,现任湖…  相似文献   

19.
寒烟 《民族论坛》2006,(11):60-61
几年前,我生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房里有四张病床,我和一个小男孩占据了靠窗的那两张,另外两张床,有一张属于那个姑娘。"姑娘脸色苍白,很少说话,长时间地闭着眼睛——只是闭着眼睛,不可能是睡着。她身体越来越差,刚来的时候还能扶着墙壁走几步,后来只能躺在床上。"我只知道:那姑娘是外省人,父母离异了,她随母亲来到这个城市,想不到一场突然变故令母亲永远离开了她;她在这个城市里不再有一个亲人,也没有一个朋友;她正用母亲留下来的不多的积蓄,延续年轻却垂暮的生命。是的,她只是无奈地延续生命。一次,我去医护办公室,听到护士…  相似文献   

20.
民兵女将     
提起僮族妇女欧四姑,在广西柳江县,以至柳州專区,没有不堅起大拇指称贊的。她是一位共产党員。論职务,她是柳江六道公社龙山大队咸甫生产队長,兼民兵排長,又应該說是民兵排長兼生产队長。因为哪是本职,哪是兼职,很难分得清;工作吆,她都做了,都做得很出色。不过,是英雄总有他的特色的。欧四姑最受人贊頌的,是她認真貫徹了毛主席的偉大号召——“全民皆兵,劳武結合”,还有她的共产主义的風格。 1958年人民公社剛成立,号召組織民兵实行全民皆兵的时候,欧四姑就带了几十名妇女要求参加民兵,当时領导上动員她們先成立“生产突击队”,后来才編了民兵排,并任命她担任排長。欧四姑当民兵的願望虽然实現了,心里很高兴,但是一想到自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