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作家东西、鬼子都比较关注弱势群体,他们笔下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无奈,并从苦难的人生当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从创作心态、主题内涵、哲学意义三个方面来比较东西与鬼子弱势群体题材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运用女性主义文论的观点,对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的两位典型的女性进行分析,反映了不同职业妇女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况,以及她们自我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周耒、梁志玲是两位广西崇左市当下青年作家。出生的草根性、生活的底层性,使得他们天然地“作为老百姓的创作”;共同的文化资源——古老的花山骆越文化与转型期南国边疆城市化时代发展境遇,使得两位作家的小说在彼此个性鲜明的基础之上又透露出了相似的“边地味”风格,充满“边关风情”“边疆人文”。两位“边地作家”的小说创作,其文学地理学意味浓厚,具备了深入探讨的文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4,(9):62-63
自古以来,神话就与民族精神的构建结下不解之缘。1600余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讴歌了神话人物精卫与刑天;1945年,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题,号召全党学习愚公精神,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今年5月,蒙古族作家席慕蓉以“有时我们要学会对地球退让”为由,建议将“愚公移山”的故事从语文课本中删除,使这则古老的神话再次成为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5.
四年一度的欧洲杯已过去一个多月,那万千群情激昂的球迷昼夜颠倒.神魂颠倒的日子终于渐趋宁静。而我这个“伪球迷”也在这场全世界的足球盛宴中逐渐发现了一批抓笔杆的“铁杆”球迷——作家。众所周知,作家是爬格子的动物.一般是好静不好动,但作家之中却不乏足球发烧友。他们与绿茵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关注足球,写球评.到场上踢球.甚至还组织足球队.与人们想象中的文弱书生相距甚远。品读这些“笔杆球迷”笔下的足球.令人别有一番感悟。  相似文献   

6.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由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它深刻地描述了塔拉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最后找回自我,走向成功的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曾提出“萨提亚冰山理论”,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原生家庭在塔拉身上留下的烙印,以及塔拉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挣扎的心理过程。本文将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对塔拉进行人物心理分析,从更深层次去探讨其性格的形成,进而揭示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藏族作家的长篇小说的创作与出版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考察十几部藏族作家的长篇小说,发现它们在人物语言、结构形态、描写对象三个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藏族作家的小说在这三个方面之所以特色鲜明,是与藏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京族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群体,我国的京族主要聚居在北部湾西南沿岸地区,世代以捕鱼为生。近现代以来,京族的语言使用经历了从母语“京族话”、粤语“白话”到普通话的拓展。伴随着语言使用习惯的改变,京族自我认同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从“落后的少数民族”成长为“有文化的中国人”。京族的语言使用及其自我认同的演进,既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体现了当地人在现代国家语境下重新建构自我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梁芳昌是一位工作在铁路系统的壮族作家,本文从主题、人物等方面分析其铁路题材小说的成就和不足,并由此探讨企业作家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10.
一、“角色”概述 “角色”一词原为戏剧用语,指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后被社会学、人类学及民间文艺学等广泛采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1895—1970)最先用角色来分析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他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一百个俄国童话进行了研究,归纳了童话叙述中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他把不变的因素称为“功能”(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认为“功能”与“母题”同义),即人物的行动;可变的因素称为“角色”,即人物。他认为童话的特征是“经常把同一的行动分配给各式各样的人物”,“功能的数目极小,而人物的数目极大”。他总结了俄国童话叙述的四条原理和三十一个功能,还标出了与三十一  相似文献   

11.
吴雪丽 《民族学刊》2011,2(4):68-73,95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中,少数民族的族群书写和身份认同曾经有效地参与了对文学史的建构,本文从民族书写对文学话语空间的拓展、少数民族作家的"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的悖论、作家自我身份认同与族群身份建构的困境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在这样的脉络上思考少数民族书写在"文化寻根"思潮中的独特价值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东北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了鄂温克民族近百年来的苦难历史和文化变迁,表达了作家对这个弱小民族的挚爱及对族群命运的强烈关注。本文从民族历史、民间立场、自然叙事等方面,论述了鄂温克民族为生存而抗争的自我坚守和族群隐痛,分析了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现象”“对象”“体验”三个层面探讨现象学对音乐哲学的启示。在现象层面,通过解析“现象学悬置”“现象学还原”等概念,指出现象学追求直面事物本质,强调从“经验的自我”到达“先验的自我”。在对象层面,分析音乐与语言关系,探讨音乐作品与演奏同一性问题,提出音乐是一种纯粹的意向性对象。在体验层面,阐述音乐成为审美对象需要经验者参与。现象学为审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当代音乐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初期,西南民族地区暂时保留了“土流并存”格局。同时以新政权建设为依托,中共从两方面培养了民族干部。一是分时期采取不同方式对土官进行政治安排,在初步稳定他们以后,启动对他们的教育改造。因此,土官成为改造式培养的民族干部;二是采取特殊措施,在西南塑造式培养了一个新型民族干部群体。最终,民族干部化的土官自我“背叛”了土司制度,发展壮大的新型民族干部替代了传统土官,土司制度得以根除。此举,既实现了民族干部的培养与土司制度根除的完美结合,又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5.
作家的思想决定作品的内容,冯梦龙在编纂“三言”时,是不可能排除其自我思想意识的,以往人们大都突出地肯定了他的编纂功劳,而对冯梦龙的思想、文学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则重视不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他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在他所编纂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本文就冯梦龙的“情教”观以及“情教”思想在“三言”中有关爱情题材的作品中的体现加以分析,以此来更全面的认识这位通俗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16.
《回族研究》2012,(4):90
《回族文学》是中国唯一以"回族"命名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双月刊。该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貌,文学性与文化性并重,并开辟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栏目。如推介优秀回族作家的"回族作家之窗",转载国内回族及有关作家和学者优秀作品的"佳作选萃",介绍知名回族人物的"回族人物",深入反映回族历史与文  相似文献   

17.
贵州女作家王华的中篇小说《傩赐》,直观地向世人展示了底层生活的痛苦和悲哀.作者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秋秋与蓝桐的塑造,审视着生活在半封闭山区里的人们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在秋秋和蓝桐的形象中融入了作家的切身体验和深切思考,并把人物的生存处境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在透视秋秋和蓝桐的爱情悲剧与乡村贫乏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更注重挖掘他们精神世界、表现他们的心理动向,体现出作者对底层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贵州女作家王华的中篇小说《傩赐》,直观地向世人展示了底层生活的痛苦和悲哀。作者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秋秋与蓝桐的塑造,审视着生活在半封闭山区里的人们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在秋秋和蓝桐的形象中融入了作家的切身体验和深切思考,并把人物的生存处境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在透视秋秋和蓝桐的爱情悲剧与乡村贫乏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更注重挖掘他们精神世界、表现他们的心理动向,体现出作者对底层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周真刚  柏友恒 《民族学刊》2022,13(3):12-19, 139
“三变”改革作为新时期农村变革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实践逻辑,其以“资源”为中心、以“资金”为纽带、以“农民”为核心的“三变”改革实践秩序,对中国农村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认知方式带来了深刻启示。本研究阐释了六盘水“三变”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秩序的互动意义,从农村的资本秩序审视现实社会发展秩序,从“三变”改革的实在逻辑探讨理论逻辑,从而厘清“三变”改革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互嵌意义场域。再者,围绕物质的意义空间与价值空间进行解读,基于物质存在与社会存在两者之间的惯性逻辑,以及社会主体的社会实践、物质追求、安全保障、交往交流需要等进行逻辑分析。最后,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秩序,着眼于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宗旨贯穿于社会实践全过程的思想。从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的角度思考社会具体实践的价值,实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等的科学的统一,从而为“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相耦合提供路径思考参照。  相似文献   

20.
文化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历史过程——论张承志的文化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扬 《回族研究》2002,(3):36-39
80年代以来,我们无法以确切的数据统计,到底有多少批评家和作家被淘汰“出局”。尽管他们还在不断地写作,在国内报刊杂志上不断地发表文章,但他们的文字恍若隔世的历史遗物,很难再唤起世人的激动和憧憬。同样是从80年代过来的作家,张承志却没有被历史的岁月所磨蚀,他在90年代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化批判倒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