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近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一浪高过一浪,对中西文化差异则各抒己见,莫宗一是,本文拟就分析中西哲学里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来探讨二种文化差异的实质性所在,提出自然观差异的根源与文化背景、科技发展与思维有关。 相似文献
3.
张敏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一、日本人与汉字古代的日本是个只有语言没胡文字的国家。大约在四世纪初,汉字经由朝鲜传到日本。日本人接触汉文汉字后即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除积极学习掌握汉文外,还试图用汉字表记日语。汉字本来是表记中国汉语的文字。它是以甲古文为原形,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演化而成的表意文字。汉语的语序、语法、发音都与日语完全不同。用表记汉语的文字来表记日语,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了。但是,古代的日本人并没有因此而却步。为了能够顺利阅读汉文,使用汉字,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缩小汉字与日语之间的差距。在阅读汉文方面发明了 相似文献
4.
马慧婕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2)
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仅与该国的地理条件、国民的口味习惯有关,同时也反映了该国的文化特征和国民性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一个国家的料理特点能看出其国民性格。大和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性格的民族,本文以日本料理的特征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是日本人的性格和心理,从中了解日本人的自然观,审美意识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5.
纪玉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11-212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语言的精华,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意鲜明的特点,所以可以说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社会心态、国民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对一些谚语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探究日本人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6.
1995年1月发生在日本大阪、神户一带的"阪神大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受灾损失最惨重的一次.除了7级大地震本身的超强破坏性以外,日本政府在这次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严重失误则是造成震灾恶性后果的人为原因.日本政府在阪神大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危机管理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等充分说明科学的危机防范意识、权变的危机管理机制、通常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协调的危机管理体制是创新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7.
刘齐文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86-88
在日本人的语言交际中,委婉语无处不在。就日语委婉表达方式分析日语委婉语的特征, 日本委婉语所蕴含的日本人的交际心理,加深对日本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于桂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6-111
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折射,是一个民族心理世界的展现。作家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的心理与心灵是一个民族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在日本文学史上,作家自杀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有关,更与他们的作家职业、细腻敏感的性格有关。日本作家的自杀行为,反映了他们以死逃避现实、获得解脱和新生的期待,更与日本民族对死亡的理解、对自杀宽容乃至向往的态度有关。它是日本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的产物,更是日本人生死观念的一种反映,体现了日本民族对自我、人生、社会、宗教信仰等问题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张敏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一、日语敬语的特点所谓的敬语,简而言之,就是对谈话的对方或谈话中涉及的人或事表示尊敬的语言。敬语现象在一般语言中都有。例如,汉语中的“贵姓”、“您”等,都属于敬语现象。但是,像日语敬语那样细腻严格、大量使用的现象则在其它语言中并不多见。语言是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0.
陈云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3):98-99
在日本语言中男性多用断定、命令等表现形式,多采用主张或说服、劝导等语气。而女性在会话中体现出善良、贤惠、温和的性格,反映出男性和女性在日本社会及家庭当中的地位差别。 相似文献
11.
王海燕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4):191-200
日本的神话传说是在与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中产生的,是探究古代文化种种原象的重要端绪。《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所记载的神话传说包含了古代日本人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其中,创世神话、须佐之男命神话、苇原中国平定神话、夜刀神神话和治水神话等神话传说,一方面表达了古代日本人对自然灾害的敬畏,认为自然灾害是神的行为丨另一方面,亦传递出古代日本人直面自然灾害时积极应对的意识。同时,在日本神话传说中,不只是强调自然灾害对农耕社会的破坏与冲击,而且还言及人类开发自然的行为与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关联,显示出古代日本人对人与自然相互制约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日美两国危机管理比较研究──阪神大地震与洛杉矶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峰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本文通过阪神大地震与洛杉矶大地震,透视日美两国的危机管理水平,就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一、政府的危机管理效率比较;二、信息传递速度比较;三、救灾能力比较;四、防灾观念比较;五、危机管理体制的比较。冷战结束后,国家的安全保障体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军事方面,对于灾害的防止和对策,同样是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对本民族语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在日语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4.
从2003年的SARS非典到08年年初的雪灾再到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应急管理的不断升级,尤其是在这次举全国之力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中国应急管理的愈发成熟。笔者以为,目前中国应急管理现状正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赵志立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
汶川大地震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灾难性危机事件,也是对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以及对中国新闻传媒的危机传播能力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应当说在危机的爆发期内,中国政府和媒体都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满意的答卷,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方面的巨大进步,受到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目前,已进入危机的恢复期,认真评价和总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的经验教训是危机管理的题中之义,对于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我国新闻传媒危机传播的水平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猛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1):23-26
孟兰盆节是日本继新年以后的第二大传统节日。飞鸟时代传入日本后,主要内容从施僧演变为祭祖,最终确立了祖先信仰的主导地位。该信仰是中日传统文化交流的产物,基本内容可分为迎接祖先、祭祀祖先、欢送祖先三个方面。一千多年来,孟兰盆节的祭祖思想深深扎根于日本人心中,是孟兰盆节在日本传承的根本原因。基于此,考察日本孟兰盆节的祖先信仰可以深入了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探索中日交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日本有一个叫佃光雄的商人.曾把一种叫“抱娃”的玩具拿到百货公司去推销.可惜这种玩具无人问津。佃光雄注意到百货公司里有一种身穿游泳衣的女模特模型.有一双雪白的手臂。他想:假若把这种黑色的“抱娃’放在女模特模型雪白的手腕上。便会黑白分呀.格外醒目。他请了几位白皮肤的女青年.身着夏装.手中各拿一个“抱娃”.在东京繁华热闹的街道上“招摇过市”。这样一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过往行人.连新闻记者也纷纷前来采访。第二天.报纸上竞相刊登出照片和报道.东京因此掀起了一股“抱娃”热。 相似文献
18.
从日本谚语看日本酒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磊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3-86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日本酒文化源远流长,日本人不仅制造了口感细腻纯正的清酒,还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内涵丰富的酒谚俗语。这些酒谚,一部分出自中国的古代典籍,明显带有中国文化思想的痕迹。其中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型的酒文化精神对日本的酒德、酒礼等影响深远。同时,日本民族独特的酒文化特征也在谚语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比较而言,日本和中国酒文化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