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采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在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石墨烯材料.采用XRD、电化学阻抗谱技术(EIS)、电化学充放电测试和红外分析等方法表征了石墨烯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石墨烯首次放电容量为866.4 mAh g-1,首次充电容量为305.2 mAh g-1,库仑效率为35.2%.  相似文献   

2.
以纳米硅(Si)、天然石墨(NG)和蔗糖为前驱体通过球磨和裂解制备了具有壳核结构的碳硅复合材料(Si/NG/DC).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形貌结构.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明,Si/NG/DC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它的最高可逆容量达730 mA·h·g-1,在测试的45个循环中,从第二个循环开始,容量没有出现明显衰退.交流阻抗(EIS)测试表明,Si/NG/DC导电性的提高和电极结构在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是其电化学性能改善的因为.  相似文献   

3.
以线性羧酸酯EA、EP和EB分别替代工业用1.0 mol/L LiPF6 EC/EMC/DMC(1:1:1,质量比)电解液中的DMC,配制了1.0 mol/L LiPF6 EC/EMC/EA (1:1:2,质量比)、1.0 mol/L LiPF6 EC/EMC/EP (1:1:2,质量比)和1.0 mol/L LiPF6 EC/EMC/EB (1:1:2,质量比)3种包含线性羧酸酯的电解液,采用18650全电池研究线性羧酸酯作为电解液溶剂组元对锰酸锂?石墨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种包含线性羧酸酯的电解液,电池在?20°C、5C倍率下放电容量保持率均大于93%,而采用工业用电解液时,电池无法在?20°C、5C倍率下放电。电化学阻抗谱分析表明,在低温下电池放电容量和放电能量衰减的主要原因是电荷转移阻抗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3种含线性羧酸酯的电解液中,使用1.0 mol/L LiPF6 EC/EMC/EA (1:1:2,质量比)电解液的电池因具有最低的电荷转移阻抗,表现出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在?40°C下放电容量保持率大于90%,在?60°C下放电容量保持率大于44.41%。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特性,发展十分迅速。锂离子电池的优异性能与电池的材料选择,材料的制备工艺等密切相关。正极材料LiMn2O4是近几年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但其在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是制约锂离子电池商品化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不同正极材料的结构、电化学性能、研究现状,侧重于阐述控制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可逆嵌锂容量和稳定性的嵌锂电极材料的结构性质。  相似文献   

5.
6.
以Li NO3、Ni(CH3COO)2·6H2O、Co(NO32·6H2O、Mn(CH3COO)2·4H2O为原料,通过低温燃烧法在空气中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 Ni<sup>1/3Co<sup>1/3Mn<sup>1/3O2。运用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测试现代分析技术对材料煅烧过程的物相结构与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考察柠檬酸与金属离子的比例对Li Ni<sup>1/3Co<sup>1/3Mn<sup>1/3O2煅烧过程和物相结构的影响,同时探究不同煅烧温度对其物相结构和电化学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与金属离子比例为1:3,煅烧温度为900℃制备的Li Ni1/3Co1/3Mn1/3O2材料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和较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充放电过程中,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3.67 m Ah/g(0.2 C放电,1 C=160 m Ah/g),在0.5 C/0.5 C经过3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0.60%。在2 C大电流放电之后的比容量为101.45 m Ah/g,2 C/0.2 C的容量保持率为66.02%,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7.
用高温熔融法制各了掺Er3+的(85-x)TeO2-(10+x)Li2O-4.5TiO2-0.5Er2O3(x=0,5,10,15)玻璃样品,测试和分析了玻璃的热稳定性、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根据McCumber理论,计算了受激发射截面.结果表明:Li2O的引入,显著的提高了受激发射截面,而较宽的荧光半高宽基本不变.当Li2O的含量为25mol%时,带宽特性FWHM与σpeake的乘积具有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以拟薄水铝石为原料,HNO3为胶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稳定的γ-AlOOH溶胶,分别添加La、Y、Nd、Pr、Ce等稀土氧化物,对蜂窝陶瓷载体进行表面涂层,再以CuO-CeO2为活性组分制得催化剂.利用色谱流动反应法、H2-TPR以及XRD对其性能及结构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添加La2O3、Y2O3、Ce2O3的催化剂比不添加任何稀土氧化物的催化剂的活性好,且添加Y2O3后催化剂的选择性在175℃时仍能达到90%.  相似文献   

9.
采用传统的熔融淬冷法制备MgO-Al2O3-SiO2玻璃,研究了CaO取代MgO对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氧化钙代替氧化镁后,会出现混合碱土效应,玻璃网络中的桥氧含量达到最大值,提高了玻璃网络结构的稳定性。随着CaO的取代,密度、介电常数线性增大,弹性模量线性减小。但热稳定性和热膨胀系数均表现出混合碱土效应。热稳定性参数S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热膨胀系数则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化。当CaO含量为5%时,玻璃表现出最好的综合性能,其热稳定参数S、热膨胀系数、弹性模量、介电常数分别为37.6 K、3.44×10-6/K、94 GPa、5.6。研究结果对5G时代印刷电路板用玻璃纤维的性能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开发高效催化剂是提高原油催化酯化脱酸效率的关键。将 K2 CO3 /Al2O3 固体碱催化剂用于原油的酯化脱酸,用 XRD、N2 吸附–脱附、Hammett 指示剂–苯甲酸滴定法表征催化剂性质,研究活性组分含量及酯化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质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K2 CO3 负载量为 25% 时,活性组分呈多层分散,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显著下降。催化剂的总碱量(H–>9.3)和弱碱量(9.3相似文献   

11.
浅析C3植物和C4植物对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条件下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条件下,C3植物与C4植物会在光合速率和光呼吸,有机碳分配和根际碳流,气孔运动及工关作用,氮素利用率,。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五方面所做出的反应,并对未来有关该方面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我国1985~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碳排放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DI对我国碳排放的规模效应、规制效应均为正向影响,技术效应表现为负向影响,结构效应不明显,总效应为正。据此,建议政府加强环境规制,有选择地吸收外资,争取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寻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引进外资之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深层油气田压裂施工的实际情况,考虑CO2泡沫压裂液变物性的影响,建立了新的拟三维模型和热力学模型,计算了陕西长庆上古油田某油井的现场压裂施工工况,计算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压裂液在裂缝中的延伸与温度特性的变化,对相关油井的压裂工艺实施、参数选择及效果评估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赝势平面波法(源自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Ru2Si3在不同外压(-20GPa、0GPa、20Gpa)作用下的吸收谱、光电导谱、反射谱及能量损失函数,对Ru2si3在外压作用下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由负压变化至正压,Ru2Si3对光的吸收性能增强,反射特性减弱。这一特性将有利于Ru2Si3材料在光电子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郑408 块为典型的强水敏稠油油藏,由于储层能量不足和水敏性强,采用天然能量开发、注防膨水开发和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CO2 在郑408 原油中的溶解作用,认识了CO2 吞吐回采阶段渗流特征,基于数值模拟方法优化得到了郑408 块CO2 吞吐开发方案。研究表明,CO2 溶于稠油后,可使稠油的体积大幅度膨胀,原油黏度将大大降低;CO2 吞吐回采阶段,由于稠油黏度较高,CO2 在原油中析出后以小气泡形式分散在原油中,形成“泡沫油”渗流状态,“泡沫油”可以提高稠油的流动能力,增加原油的弹性能量,降低地层压力下降速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郑408 块CO2 吞吐周期注入量优化值为100 t,注气速度优化值为50 t/d。  相似文献   

16.
利用自制的简易气体发生器和洗气装置对二氧化碳分子量测定微型实验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测定结果不仅达到无机化学实验对测定精度的要求。而且更便于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7.
通过溶剂超临界CO2雾化萃取法制得了乙基纤维素微粒.研究了溶液喷口流速、溶液浓度、温度、压力对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工艺参数,可在较大范围内调控微粒大小,所得微粒平均粒径为0.64~10.83μm.随着温度和溶液浓度的增加,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增加;随着压力和溶液喷口流速的增加,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减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深部煤层CO2地质处置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矛盾论观点全面阐述中国深部煤层CO2地质处置的发展历程,以真理的实践标准和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观点分析深部煤层CO2地质处置在中国的应用前景。深部煤层CO2地质处置源于油气资源开发实践,并在煤层气开发和科学研究的持续实践中得到逐步完善,其选择应用,必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在我国碳减排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掺Er3的(85-x)TeO2-(10+x)Li2O-4.5TiO2-0.5Er2O3(x=0,5,10,15)玻璃样品,测试和分析了玻璃的热稳定性、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根据McCumber理论,计算了受激发射截面.结果表明:LizO的引入,显著的提高了受激发射截面,而较宽的荧光半高宽基本不变.当Li2O的含量为25m0l%时,带宽特性FWHM与σepeak的乘积具有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