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更重要的第二个飞跃,是如何实现的呢? 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更重要的第二个飞跃,必须经过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这两个中间环节。实践方案的制定以实践目的为主要根据;而实践目的的制定,又有着双重的依赖性:一是依赖于主体自身的需求;二是依赖于主体现有的理性认识。本文试就实现第二个飞跃的两个中间环节及实践目的的制定的双重依赖性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统计数学、模糊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和随机过程被日益深刻地揭示出来。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创立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则进一步揭示出系统之间转化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现代科学的这些最新成果不仅为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材料和依据,而且其本身也直接涉及到认识领域。总的说来,认识过程是受必然性规律所支配的。这种必然性规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回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然而“被判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因此,认识的必然过程必定渗透着偶然和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列宁曾经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领域里,人们常用“人还在,心不死”这句话来说明剥削阶级分子的本性不改和阶级斗争的长期性。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的不断实践和认识:我们越来越感到“人还在,心不死”这个提法不科学,有必要进行一下探讨。 首先,“人还在,心不死”这个提法不符合我国改造剥削阶级分子的基本事实。叶剑英同志在国庆三十周年大会上,对我国目前的阶级状况  相似文献   

5.
效率和公平问题,中外经济学界存在多种不同的意见。我国经济学界的有关讨论和争论,往往是与党中央作为指导性意见的提法相交织。理解党中央关于效率与公平提法的改变,认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新思路,用科学的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的思路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硬道理”是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的精辟论述,他确立了“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始终应有的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原则的飞跃和升华。然而,“硬道理”的提出是相对于保守派的“稳定”,甚至“回到计划经济”时期的主张所存在的厚重的东方“静”哲学的肆虐和几近绞杀的产物。本文拟透过“硬道理”的锋芒,从思维方式的深层层面上剖析东西文化存在的差异,以期培植支撑“硬道理”的思维方式,从而使“硬道理”成为原动力推动社会革命性变革成为现实。反思两次现代人类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8.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9.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0.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1.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2.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指出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对人类认识发展过程总规律、总公式的科学概括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 ,在每一具体的认识过程中 ,实践与认识之间又存在着非常丰富而又具体的规律与特征 ,其表现为 :一、在一个具体的认识的辩证过程中存在着实践的四个阶段和认识的三个阶段 ;二、在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中 ,理性认识的获得不但以实践为基础 ,而且也始终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三、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 ,认识发展过程同实践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和互动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实践固有目的性而不同时具有无目的性,更有甚者把“目的是实践的起始点(出发点)”命题,当作马克思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误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论与反映论相统一的思想,应予讨论和纠正。 实践始于无具体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把实践论称为能动反映论。《实践论》把人的“肉体感官”对客体的反映,不仅视为特定认识的起始点,而且视为特定实践的起始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进一步指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就是“物质——意识——物质”的过程,这是对反映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后来,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所谓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这里实践始于“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的意思是明确的。正如《实践论》所说,感性认识只是“感觉和即象的阶段”,它还形不成实践主体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实践主体在这个阶段上也形不成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具体目的(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15.
时效制度是民事法律规范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我国现行民事时效制度存在着立法缺陷。本 文以完善我国现行时效制度为宗旨,建议以“消灭时效”概念取代“诉讼时效”这一不科学的提法,反对 法院对诉讼时效制度采取主动适用的做法,并认为应适当延长普通诉讼时效期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真理,又是研究和解决现实实践问题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要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是真正地“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是怎样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什么样的思维逻辑途径、方式实现飞跃的呢?一般认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本思维逻辑途径是“四个环节十六个字”,毛泽东同志所揭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四个环节”的认识过程,客观、如实地反映了人们把感性材料加工为理性认识的这样一种思维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18.
<正> 段国炼同志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应该屏弃’吗?”一文中,对拙作“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应该屏弃”提出了商榷,使我受到不少启发。这里就段文中提出的问题再谈一些浅见,以期促进对由实践到认识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相互关系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创造认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大体等义的创新和创造存在于人的行为和观念两大领域。创新实践和创造认识都是创造认识论所要研究的。本文对于创造认识论的阐述大体上是遵循着“主体和客体”、“实践和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畴和基本原理进行的 ,包括研究人的创造性认识的一般过程、具体环节和一般规律等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期引起深入的讨论。一在“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个表述中,“客观的”指的是什么?“主观的”指的又是什么?一些论著和教科书认为:“说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思就是指它作为一种认识、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真理之所以是真理,不在于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