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子》的卮言与先秦祝酒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庄子》一书有两篇论文提到卮言,分别是《寓言》和《天下》.该书作者把卮言概括为《庄子》这部著作语言表述的基本特点之一,和重言、寓言相提并论.卮言是《庄子》书中首先出现的重要术语,在后代经常被袭用,成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词,如:《艺苑卮言》、《诸子卮言》、《经学卮言》等.对于重言、寓言,《庄子》一书及古今学者都有比较明确的解释,看法趋于一致.至于卮言究竟指的是什么,学术界至今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没有达成共识,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
《庄子》“卮言”考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家珍 《文史哲》2002,(3):94-97
《庄子》中的“卮言”,是合乎“环中”、“道枢”之言,即合道之言。所谓“寓言”、“重言”,均可统领于“卮言”;“寓言”、“重言”是为“卮言”服务的。“卮言”在语言形态上可以分为悟道之言、体道之言和“言无言”三个层面,成为庄子及其学派的基本言说方式。“卮言”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它包含着对言、意、道关系的认识,又与庄子的体道方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庄子》哲学的诗性光辉,突出体现在《庄子》“寓言”、“重言”、“卮言”的诗化表达方式上,“三言”当是走进《庄子》思想世界的钥匙.“三言”的诗化表达使得《庄子》深不可测的哲学意蕴得到了象征的显现,特别是“卮言”应当是庄子有别于先秦诸子的极为独特的语言密码,从中我们也能够透视出庄子独有的以“天地精神”审视一切的情怀.“寓言”和“重言”大都是带有一定主观意识的言论.“卮言”则是天地之言,无任何主观意识的语言,犹如代天地立言,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和成见.  相似文献   

4.
庄子“卮言”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寓言篇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一般注家都认为它旨在说明庄子一书的文体。其中寓言解释为“寄托寓言的言论”,重言指“借重先哲时贤的言论”。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但是注到了卮言,就出了些麻烦。凡关于卮言  相似文献   

5.
刘生良 《中州学刊》2012,(1):157-160
《庄子》自谓其行文体例是由"寓言"、"重言"、"卮言"组成的"三言"体。所谓"寓言"泛指"藉外论之"的寄寓之言,"重言"特指假托"耆艾"的借重之言,"卮言"专指作者因事推衍的议论之言,它们各有其具体功用和使用缘由。细考"三言"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因为天下沉迷混浊。在此环境中,既不能用庄重、实在的言词来谈论,又不能不自然而然地稍加推衍、点拨、引导、阐发。因此,《庄子》用"寓言"来广泛地暗示事理,开阔思路,扩大影响("以寓言为广"),用"重言"来使人信以为真,乐于接受("以重言为真"),用"卮言"来推衍、点化、引申、发挥("以卮言为曼衍");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庄子》独特的文体。《庄子》的"三言",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所包容和交叉的关系。就意旨而言似应以"卮言"为主,就文体而言则当以"寓言"为主,并可以"寓言"代表"三言",简称《庄子》为"寓言体"。  相似文献   

6.
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祖师,自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以来,即为众所公认。其后虽有方回《瀛奎律髓》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祖,而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历代言江西诗派者,仍祖黄氏。因为以杜甫为主,不过是探源之论,于时太远。且如黄庭坚,虽以学杜相号召,也不是左规右矩,亦步亦趋,而是要从继承中  相似文献   

7.
纪念黄庭坚诞辰950周年学术座谈会综述叶青为纪念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江西修水人黄庭坚诞辰950周年、逝世890周年,9月12日,江西省赣文化研究会,省历史名人研究会,省社科院科研处,《江西日报》读书版,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赣文化研究所,省历代名...  相似文献   

8.
对"卮"的歧解与对"卮言"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千多年以来,对<庄子>"卮言"的解释有三个系统,对"卮言"的不同解释来源于对"卮"的不同认识.其实,<庄子>之"卮"即漆酒卮,"卮言"即"中虚之言",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得道之言.  相似文献   

9.
江合友 《船山学刊》2003,(4):121-125
“卮言”即“悖论之言”,它描述了“道”与“言”之间的悖论性关系,“悖论之言”本真、变化、无限避免了“独断论”抽象、静止、有限的谬误,因此“卮言”给予读者理解的开放性,在悖论的张力结构中蕴含着无限生成的可能性。三言之间没有宗本与非宗本的关系,卮言、重言和寓言之间互相交融,共同为着体道的目的而言说,共同构成《庄子》语言的本真、变化、无限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说:《庄子》一书“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确,在当时,雄居百家之首;而对后世,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写作手法上,更具独特的创造性。对此,我们应该作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1《庄子》写作手法,在其《杂篇·寓言》中,也作有这样几点简单说明:即“寓言十九,藉外论之。”“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这就是说,“寓言”十分之九,是假托;“重言”即庄语,才直接论述其观点;“卮言”即零星之言,就任其自然贯穿全书。这  相似文献   

11.
试论庄子对先秦立言观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言是先秦时期“三不朽”之一。基于对道的体认,庄子对先秦立言观进行了批判,反对以言立道。为突破“道不可言”的困局,庄子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寓言是借他人、他物所说的话,重言是使人信服的庄重之言、耆艾之言,卮言是如酒一般让人品味又使人神往的载道之言。三言是《庄子》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构成其艺术特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方回论诗宗尚“江西”,在《瀛奎律髓》中对黄庭坚诗歌进行了集中评说,主要表现在:对黄庭坚诗作思想内涵的抉发,对黄庭坚诗歌艺术技巧的揭示,对黄庭坚学杜经验的总结和对黄庭坚诗格的标举等方面,既承传了宋人的接受观念,又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深入探讨了黄庭坚诗歌的美学内涵、特征及其含蕴的法度、规律,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上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13.
叶舒宪继《诗经的文化阐释》、《老子的文化解读》之后又推出了一部《庄子的文化解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以下简称《解析》)。该书从文化人类学的立场探讨《庄子》及道家思想的文化渊源,着重解析了卮言、天钧、环中、鲲鹏、浑沌、壹其性、机发于踵、返胎复...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书法的创新精神文师华在中国书法史上,黄庭坚堪称独树一帜的第一流书家;在江西文化史上,黄庭坚是独占鳌头的书法大师,他的书法成就远远高于钟绍京、解缙、朱耷、李瑞清等古代江西籍书家。探讨黄氏的书法理论及书法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对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书...  相似文献   

15.
论陈与义诗     
元代文学家方回在评选唐宋诗时,标榜江西诗派,并创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是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在此以前,吕居仁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尊黄庭坚,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以为源流皆出庭坚。二十五人中没有陈与义。方回认为,与义诗以陈师道为师。师道诗以庭坚为师,而庭坚诗最尊杜甫,以为诗家之极则,心慕手追,遂传杜甫之学。因此,方有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题落星寺岚漪轩》诗云:“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绝妙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此为山谷名作,选家所必录。潘伯鹰《黄庭坚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采录此诗,末二句注云:“各处房屋好象蜂巢,各开了窗子。而到处都用一枝枯藤烧火煮茶。”拙著《黄庭坚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0年版)、《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江西派诗选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均采录此诗,注解亦沿用潘说,谓末句意为“到处都用一根枯藤烧火煮茶”。其他宋诗选本,如钱仲联  相似文献   

17.
旷娟 《文史哲》2006,(1):70-72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词的“题记”,完整保存于现存的南宋有关文献当中。这一新发现的完整“题记”,不但恢复了“题记”的原貌,可补黄庭坚词集诸本之阙,更能证明《容斋随笔》中所记黄庭坚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修改并非孤证,而且此修改本只是黄庭坚个人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发表十五年后的一个私人修改稿。  相似文献   

18.
王世贞与王士祯文翰明代的王世贞与清代的王士祯,往往被人混为一谈。明代王世贞字元美,嘉靖进士,“后七子”首领之一,著有《艺苑卮言》等。清代的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戊戌(1658)进士。他主盟诗坛,倡导神韵,名噪一时。著有...  相似文献   

19.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胜炙人口的《敕勒歌》,以浓郁的感情,朴质的语言,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画卷,迎歌了苍茫壮丽的塞外草原风光。气象浑朴而苍莽,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苑圃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好评。来人王灼称赞此歌“发挥自然之妙”(《碧鸡漫志》),明人王世贞将其誉为“乐府之冠”(《艺苑卮言》卷3),金人元好问也曾赋诗赞美:“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  相似文献   

20.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