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芭蕾舞者     
一个从小练习芭蕾舞的女孩决定考取正规院校进行训练,并将跳舞发展为职业。但她很想搞清楚自己是否有这个天分。于是,当一个芭蕾舞团来到女孩所居住的城市时,她跑去求见该团团长。女孩说:“我想成为最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这个天分。”“你跳一段舞给我看看。”团长说。5分钟后,团长打断了  相似文献   

2.
作家的创作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物质)条件下进行的,但作家所处的经济状况对其创作产生何种影响,什么样的经济条件才有利于作家创作力的保持和提高,过去一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我国古代有“诗穷而后工”的说法。后来不少人依据这种说法,认为搞文学创作的作家,要想取得成就,特别是高度成就,就应当保持经济上的贫穷。因为只有贫穷才能使从事创作的人成为大诗人、大剧作家、出色的小说家。似乎贫穷是成为大作家的必备条件。其实,这是对“诗穷而后工”原意的曲解。“诗穷而后工”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原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一个从小练习芭蕾舞的女孩决定考取正规院校进行训练,并将跳舞作为终生职业。但她很想搞清楚自己是否有这个天分。于是,当一个芭蕾舞团来到女孩居住的城市时,她跑去求见该团团长。女孩说:“我想成为最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但我不知道自已是否有这个天分。”  相似文献   

4.
刘慧芹 《社区》2011,(27):27-27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年届七旬的我,居然会成为一名“专栏作家”!当然,这得感谢我的小孙女苗苗,是她把我“捧”进“作家圈”的。  相似文献   

5.
茅盾——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早已驰名中外,但是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想就茅盾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一些粗疏的探讨。我想这对于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成就,了解我国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情况,都是有所裨益的。一首先,茅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是决非偶然的。这可以说是由于他那坚实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全面的报告文学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茅盾的文艺思想,一开始就建筑在雄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积极提倡新文学。在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里就提出了“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文学主张。这“人生”不是一家一户的人生,而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不是“特殊阶级”的人生,而是“平民”的人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生。进而他又指出“文学是时代反映”,“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他要求文学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  相似文献   

6.
今天就出发     
《北方人》2006,(3)
安东尼·吉娜是目前纽约百老汇中最年轻、最富盛名的演员之一,她曾在美国著名的脱口秀节目《快乐说》中讲述了她的成功之路。几年前,吉娜是大学里艺术团的歌剧演员。那时她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璀璨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百老汇成为一位优秀的主角。第二天,吉娜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尖锐地问了一句:“你旅欧完后去百老汇跟毕业后就去有什么差别?”吉娜仔细一想:“是呀,赴欧旅游并不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06,(11)
“作家究竟能否通过大学培养?”这一争论早在复旦大学提出明年创办文学写作硕士点之初就已此起彼伏。然而复旦作家班尚未招生,上海作协与上海社科院却已先行一步——宣布开始首届作家研究生班报名工作,十多名青年作家将有望成为国内首批“硕士作家”。  相似文献   

8.
1991年第2季度,苏联将召开全苏作家代表大会。这一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影响将不限于文艺界。“左派”和“右派”作家在苏联作家协会内,“左派”与“右派”之间的对峙,看来方兴未艾。激烈的言词往往变成  相似文献   

9.
作家创作思维的“骏马”,并非总是在坦荡如砥的平川上奔驰,它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障碍。当作家的思维遇到一定的困阻时,心向、意志、毅力固然重要,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功能之一——转换机制,也将恰当地发生作用。聪明的作家决不做那种撞不倒南墙不回头的傻事,他必要时会将思维的“马头”掉转,或者改换“坐骑”,向另一条蹊径重新扬鞭策进。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要善于打破心理定势。心理定势可分为“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知觉定势是人的感性认识阶段的一种心理定势。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等人编著的《心理学纲要》一书,曾对知觉定势作了许多具体的分析,认为知觉定势产生的根源“来自两个方面:早先的经验和象需要、情  相似文献   

10.
文学形象作为一种重要审美对象,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人们当然可以指出它与现实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不能说明作家为什么在万千的可能中单单造出“这一个”形象来。形象创造的独特性使得人们不能不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它的创造主。明显的经验似乎不难发观,我国古人很早就揭示出这种创造活动在创作主体内部最初的动源和根据——情感。如果说“诗言志”的古老命题还没有确指情感决定形象创造的意思,那么,刘勰的“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一语,则明白地表达了这个思想;而朱光潜先生从西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中,何以某意象独被选择?”“使它具必然性的原因不是理智而是情感”。 可是,作家依“情”想“象”,究竟有一些什么样的途径和规则呢?这是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所有人眼里,先天性脑瘫的她是根草,可奶奶却坚信她是块宝. 她在奶奶的背上长大,只有小学文化的奶奶,为了她开设了一个人的“移动课堂”,给她当老师.中学时,奶奶给她当同学,陪她读完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她的异想天开,被奶奶当成“金点子”,并用最后的力气助推她的生命开花:凭借一部又一部小说,她先后加入了成都市作家协会和四川省作家协会,曾被评为“中国骄子”和“天府榜样”,并受邀到成都各大高校演讲.  相似文献   

12.
论皖籍台湾女作家苏雪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五四”以来,现代作家的阵容是颇为壮观的,尤其是一批脱颖而出的女作家表现得极为出色,二十年代初以女才子之名步入文坛的苏雪林就是其中很受人注目的佼佼者。阿英认为“她的作品和冰心并论,她是另具一番画意与诗情。”“她的作风,原则的说是‘细腻、温柔、幽丽、秀韵’”(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苏绿漪小品序》,光明书局1935年版)。而今,这位八十七岁高龄的女作家现在何方?她个人经历了怎样坎坷的道路?她早期的创作有什么特色及影响?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简略的论述。一苏雪林,安徽太平县岭下村(今属黄山市永丰乡)人,一八九八年生于没落的封建  相似文献   

13.
高晶  赵锐 《金陵瞭望》2010,(26):87-88
近年来.南京女作家雪静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不久前.省“五个一工程奖”颁奖.她的官场小说《夫人们》再获殊荣.她成为连续两届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南京作家。  相似文献   

14.
“驻校作家制度”在当下大学教育中成为文学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性制度,形成了巨大的“磁石效应”,既是对“作家驻校”传统的传承,打造了大学的文化名片,规避了文学教育的痼疾,还使作家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童年经验作为作家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是包罗万象的,而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童真感受是其中的主要成份。它们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作家的审美心理建构;成为作家审美心理建构的最初动因。文学创作则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或变形,童年经验在创作中的重塑和变形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童过经验溶入日后的人生经验并以“直接的形式”进入创作,成为一种叙事策略,另一种则是化作一种精神、一种情感或情绪以隐约可见的方式进入创作。  相似文献   

16.
关于精神产品的创造主体作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文学研究领域长期被人疏忽的一块处女地,甚至不少写一辈子作品的人都未能了解作家作为群体的自身和作为个体的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展开作家素质的研究,对于推动文学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应该从作为“作家”的人和作为“人”的作家这两方面去深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住文学创作群体作家的共性化素质特点。  相似文献   

17.
1984年,在一个枫叶染红的绚烂日子里,一个清纯可爱的小女孩呱呱坠地。当别的一岁小孩还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嬉戏的时候,她已是一位闻名所在居民小区的小画手;当别的三岁小孩只会说简单的句子的时候,她已经会吟诗作文了。这位诗画神童就是如今的花季作家、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文科试验班学生金今。  相似文献   

18.
作家的人生经验可以分为亲历性的日常生活经验、获得性的间性经验、想象性的虚构经验几个领域。新媒体技术的图-文-声融合、媒介信息的迅即多维度辐射、写作方式的开放动态等特征改组和分化了作家原有的经验模式——新媒体成为了作家日常经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微缩了作家的间性经验,作家从经验的“把关人”变成了“共享者”;具象了作家的虚构经验,从而钝化了作家的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吕彬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别无二致:厚框眼镜、运动服、牛仔裤。面目清秀、气质温和,看起来一点也不叛逆。新近出版小说集《零度叙述》后,王吕彬一跃成为南京“80后”作家中的佼佼者,本刊日此邀请王吕彬走进尝客斤共谈“80后文学现象”,当聊到郭敬明时,王吕彬不禁笑道——  相似文献   

20.
记者与作家之间似乎只有“一墙之隔”,不过,虽然同是写文章,两者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同时,两者也可以互相塑造:许多热爱文学的人投身媒体,而许多记者见识过社会百态后成为了一流的作家. 冯内古特:挖掘“人类愚蠢行为”的老报人 冯内古特的早期作品集《众生安眠》,有一篇名为“众生安眠”的同名主打小说.初露峥嵘的黑色幽默大师,在这一短小精悍的故事里,披露了西方新闻业运作机制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