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会或多或少、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同外来文化之间总会发生碰撞、争讦乃至相互吸收、直至融合。历史上当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 ,遭受到本土文化强有力的压制、排斥进而销声匿迹 ,或者外来文化借助强力冲击传统文化并进而消灭传统文化 ,这两种极端的例子也并非绝无仅有 ,但更多的情形则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乃至相互吸收对方营养、改变自身内容、走向相互融合的道路 ,从而将外来文化改造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甚至取代传统文化的地位 ,成为新的历…  相似文献   

2.
纵观元代文化,最具特色之处有三:其一,多元宗教文化交相辉映;其二,佛教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文化在官方倍受推崇;其三,华夏传统宗教文化继续演进。各种宗教文化在元代大一统下各显其能,其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教义、宗教仪轨、宗教组织、宗教制度充分展现,共同铸造了元代宗教文化的繁荣局面。应该说,元代在哲学思想的建树上确实显得不够深邃,尤其在理学的研究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及宋明。但在共时结构上,元代的中外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之盛是“前无古朝”的。  相似文献   

3.
陈小芒 《江淮论坛》2004,(5):131-134
佛寺道观几乎占尽了江西的名山秀水,这为江西旅游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舞台。江西的佛寺道观所表现出来的山水文化和宗教色彩,是吸引文人学子留连忘返的两个重要因素。江西旅游文学的创作深受佛道思想的濡染,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平淡简放和闲适空灵的内倾色彩。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悠久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是通过具体的人而得以创造、传承和延续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离不开具体的儒佛道三教思想家实际的理论贡献和思想创造活动,儒佛道思想家的思想又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三家的思想,从而表现整个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5.
宗教冲突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国际关系中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信仰多元化的时代,宗教和解和对话已经成为关系到国际关系、世界和平、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问题.宗教和民族冲突的解决需要新思路,包括民族和宗教宽容,国家对宗教信仰采取中立立场,尊重民族自决,避免以武力来解决民族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而对话的基础不是具体的信仰本身,而是信仰之上的普世伦理和重叠共识.  相似文献   

6.
16世纪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和虔诚的天主教徒托马斯·摩尔在他的不朽之作《鸟托邦》中提出了宗教宽容的思想。宗教宽容思想的提出是人文主义者摩尔探索宗教真理的结果,反映了摩尔希望在天主教内部进行改革的愿望,是摩尔天主教信仰和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16世纪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和虔诚的天主教徒托马斯·摩尔在他的不朽之作<鸟托邦>中提出了宗教宽容的思想.宗教宽容思想的提出是人文主义者摩尔探索宗教真理的结果.反映了摩尔希望在天主教内部进行改革的愿望,是摩尔天主教信仰和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作为泉州府一代乡贤之首的欧阳詹,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他的儒生身份、儒学修养和对闽越儒学的促进和贡献,笔者认为欧阳詹的身上,儒释道三者是纠结在一起的,有儒外释内的倾向,从而构建了欧阳詹相对复杂又与时代思潮相吻合的思想情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道、佛角度窥探李煜的文学思想,是以往研究所未见的。本文认为,李煜文学思想有很浓的道、佛成分。但它们不是自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李煜的生命旅程中有一个培植、萌发过程,而且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李煜一生划分为三个时期,并结合其作品,采用细读法和心理动力学方法,具体分析了这个过程和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0.
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壮族的花婆信仰也表现出文化叠合的特质.文章运用文化叠合理论,对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现象进行描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11.
在儒、释、道三家彼此渗透、重新整合的晚唐时代,一种长于抒情、偏于写意、善于表现、贵于朦胧的新的审美理想--优美在此时形成。这一新的审美理想在诗歌创作中通过“不光是泳史的怀古诗”、“不仅是言志的无题诗”和“不限于男女的爱情诗”等大量的作品得以具体展现。正是从晚唐开始,诗歌艺术由壮美、崇高的外在开拓,重新回到了优美、和谐的内心志趣,并开始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审美之旅。  相似文献   

12.
刘林魁 《学术探索》2007,(5):97-101
梁武帝舍道事佛的时间,佛教典籍中有四种记载。虽然这些文献记载多有矛盾之处,但武帝舍道事佛之疏、敕文不为伪作。据法琳《辩正论》辑录相关文献中数人身份的考察,武帝舍道事佛当在大同后期(539~545),与自己欲出任白衣僧正有关。舍道事佛对道教的影响非常有限。在唐初佛道论争日渐激烈的情形下,僧人依托此事攻击道教、弘扬佛法。  相似文献   

13.
三教关系折射出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许多重大关联。《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一书抓住儒佛道三教的"人学"核心,从三教的人学教化理论、三教关系的人学融合理论、三教的完人理想、三教人学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对三教关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人学"纲领统一下三教关系史上许多疑难问题得到了恰当、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佛本斗争的内在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西藏的具体年代及其与本教斗争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佛教在 西藏的传播是历史的选择,佛本斗争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陈炎  李红春 《齐鲁学刊》2001,3(6):17-23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发展,并逐渐形成鼎足之势的初唐时代,道家的自然旨趣通过王绩而实现着“从脂粉绮罗走向荆钗布裙”的努力,佛教的民间传播通过王梵志等人实现着“从帝王将相走向凡夫俗子”的发展,儒家的社会理想通过“四杰”和陈子昂等人实现着“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开拓。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初唐诗歌渐渐摆脱了六朝宫体的遗风余绪,而开启了万象更新的唐诗气象。  相似文献   

16.
刘永海 《晋阳学刊》2007,(4):99-104
元代道教史籍非常丰富,可分为仙传、谱录、山志、碑铭集、游记、目录等体裁;仙传又可细分为专传、类传、总传、像传等小类。  相似文献   

17.
宋前儒佛道三教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传入中国,就在与儒、道不断的冲突、论争与交流中发生并实现着三教的融会。佛教初传时期的经籍翻译中就融会、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和宗教观念,特别是其中的儒化、道化倾向非常明显。两晋时期的玄佛合流,实际上已初具三教融会的意义。南北朝时期,三教融会的趋势又有所发展。当时的很多名士、佛徒和道士,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三教一致、三教融合的观点。但该时期三教之间特别是佛、道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日趋激烈。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钳制与制衡,一方面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以佛、道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推行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形成了三教鼎立的局面。三教真正的融会、合一是在宋元明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北魏儒释道三教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建国160年,占整个北朝时间的一半以上,研究其三教思想关系,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思想界的变化与发展。北魏王朝从不自觉到自觉,最后变成汉文化的推崇者,其整个过程证明了文化低的民族必然要被文化高的民族所同化的这一历史规律。儒家文化始终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起到了治国、经世致用学说的特点。道佛两家是宗教,它们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不能直接成为治国的学说,只能依附于儒学,而不能和儒学抗争。研究三教关系,必须把社会政治作为首要的研究问题,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确定三教之间谁是主流,谁是支流。  相似文献   

19.
杨淑琴 《北方论丛》2004,(2):99-101
以儒释道精神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而儒教、道教、佛教作为宗教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体现为对其天命观、鬼神崇拜意识等宗教心理的塑造.在儒释道教化大背景下阐释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李庆霞 《阴山学刊》2011,(5):59-62,81
妻妾关系是中国婚姻史上的重要问题,元明两代的戏曲作品对此都有所反映,呈现出来的风貌却不相同。元杂剧主要表现妻妾之间的相互对立,作家对"一夫多妻"制的婚姻持质疑态度;明传奇主要表现妻妾之间的和谐融洽,作家倾向于美化"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元明戏曲中婚姻观念的差异,根源于元明两代戏曲作家社会地位和创作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