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文 《江汉论坛》2002,2(5):37-40
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有着完善的体系与博大精深的内涵。它经历过数千年岁月与一代又一代王朝的洗礼,始终有效地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有力统治。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对中国长期统一、强盛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对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唐代是中国封建盛世,典章制度完备定型。唐代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高度发达和完善的重要标志,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唐代官员选任制度中所强调的公平竞争、分科取士、择优录用、选贤任官、依法课吏的原则,为古代官吏机制注入了全新的血液。从现代人事管理角度进行评析,可以从中得出启示,找出其对当代可以吸取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废于清朝末年 ,经历了养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四个阶段。古代选士制度对中国教育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政府雇员制倒逼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雇员制”是政府以市场化运作方式雇用急需人员服务于公共事务的人事管理制度。作为地方政府改革的制度创新,政府雇员制在突破公务员的永业制、改变人事管理体制、实现技术精英管理等方面给公务员制度带来极大冲击。在中国实行政府雇员制,是政府改革的需要,也是满足政府职能动态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其具体实施需要制度的科学定位与法规政策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齐秀生 《东岳论丛》2005,26(1):136-14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产生较早,漫长的先秦时期是各种制度包括选官制度孕育、发展的时代。先秦选官制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史前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先秦时期至少有六种选官制度:选举制、学仕制、军功制、客卿制、考核制、世官制。先秦多渠道选官制度成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渊源,对秦王朝以至后世官制产生深远影响,其中选举、荐举等选官方式直接发展为察举以至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官僚制腐败产生的制度原因分析姬金铎中国古代官僚制中腐败的产生与我国古代官僚制的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古代官僚制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曾经建立有一整套的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当时看来还是比较完备的。但是如果从现代的官僚制和...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社会是否真正起到了协调与制衡权力的作用?监察体系中言谏制和御史制截然相背的运行轨迹根源何在?封建监察制对我国现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有何借鉴意义?本文拟就沿循言谏制的演变过程剖析封建监察制度,希望对社会主义监察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有所裨益。 一、中国古代言谏制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论人事原则     
人事制度问题是当前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人事制度,首要的是确立科学的人事原则。本文拟从人事管理体制、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十五条主要的原则,以期引起讨论。 一、关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原则 1、宏观统一管理原则。集中管理全国的人事是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例外。人事体制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根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按官僚制运作的西方各国政府掀起了行政改革运动,公务员制度改革是其中重点之一.主要改革措施包括:调整结构,压缩层级,精简公务员;改革人事管理方式,增强制度的灵活性;重塑组织文化.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中国吸收了几乎所有官僚制的理念和方法,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起公务员制度.但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中国公务员制度发育不良,呈现出"官僚化不足".改革势所必然.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只能是建构理性官僚制,与此同时吸收一些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来克服官僚制的内在弊端,以增强官僚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追诉时效制度是指犯罪发生后,经过法定期限不提起公诉,求刑权即归于消灭的制度。在中国,这一制度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舶来品"。然而,古代世界各国均普遍存在追诉时效制度。所以要解密"为什么在古代中国没有出现"。虽然古代中国没有明确的追诉时效制度,但已显示出相似的思想。对古代中国没有出现追诉时效制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现行中国的追诉时效制度实际继承了古代中国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是民本思想。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出现。从《周礼》、《管子》等古籍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的理念及制度雏形。与此同时 ,贤明的国君与诸侯都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瞿林东 《中州学刊》2007,4(1):196-203
中国古代史学家的思想空间非常宏阔,这不仅见于纪、传,也见于表、志;不仅见于纪传体史书,也见于编年体、典制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不仅见于官史,也见于私史、野史、笔记。因此,中国古代史学家同中国思想史的关系至为密切。总结中国古代史学家的思想特点,从古代史学家所描绘的历史画卷的背后,不难发现古代史学家思想发展之波澜的事实,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家的丰富思想。  相似文献   

12.
高萍 《东南学术》2011,(6):219-226
"丧服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礼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与客观存在,不仅真实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与法制特征,而且,其本身也成了直接的体现者。本文从我国古代丧服制度及其所蕴含的礼学思想、法制思想以及古代丧服制度改革对礼法思想挑战的反思几个方面来谈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以战国中叶的商鞅变法、魏晋时期的占田荫客制和中唐两税法为标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夏、商、西周是土地私有制的萌芽时期,战国秦汉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期,魏晋至隋唐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时期,中唐至明清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定型和成熟时期。关于土地制度的演进阶段和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我们另有专文论述。本文着重动态考察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特点,及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等级社会寻找其合法性理论依据的过程.儒学最初是智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秩序的理论设计,其在两汉时期的意识形态化经历了礼仪先制、理论改造、权力强化和制度支持的过程.儒学意识形态化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立法思想、社会调整规范的选择和司法制度产生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曾经长期实行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为代表的乡村治理制度.乡村治理制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变迁阶段,即乡官制时期、转折时期和职役制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封建专制的强化.传统的乡村治理受到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自治色彩逐步减弱,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被清末地方自治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盛行于唐代,历两宋、明、清,前后持续实行了1300多年。实行公开的竞争考试,择优录取,这是中国古代官吏任用制度的一大进步,对选拔官吏、加强封建国家职能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至明清时期日趋僵化。一、科举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科学制度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隋朝以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军功爵制、两汉的察举征辟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这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以宗法血缘关…  相似文献   

17.
李双壁先生的新作(人仕之途──中西选官制度比较研究)(该书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11月出版)向我们揭示了如下事实: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世官制、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五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尤以科举制最具制度理性。换言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个不断趋于成熟,不断自我完善的历史过程;其基本趋向是由私而公,由人而制度,由非制度而制度化、程序化;而牵引这一过程和趋向的内在动因则是实践理性基础上的历史智慧。从人类文明不断演化、各种不同文明相互…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中,探寻中国对外开放和全球治理的历史脉络和学理基础。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主要围绕“四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古代关于生产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禀赋论、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济以及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第二个维度是古代关于交换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展开;第三个维度是古代关于运输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陆路运输和海运通道;第四个维度是古代关于治理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围绕义利观和天下观展开。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基本涵盖了西方国际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并基于中国历史现实,从政府作用和价值观维度赋予了国际经济理论更多意涵。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为中国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平均赋役"的文化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振宏 《学术界》2005,(2):57-67
平均赋役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和赋役政策的指导思想,以往研究古代赋役、赋税制度或思想的大量论著,对这一指导思想都缺乏研究,有所忽略,更没有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一制度、政策和思想的基本特征.从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角度,考察"平均赋役"的文化内涵,不论对于认识古代赋役制度、赋役政策和赋役思想的基本特点,还是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均平文化,都是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老子思想的历史根基 1、西方古希腊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很为彻底地清除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制度,观念、风习。而在中国古代,原始氏族社会的制度、观念、风习却大量地保存了下来。这是了解东西方思想文化差异产生的一大关键。 2、中国古代的原始氏族社会大约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获得了高度的发展。中国古代思想的产生同原始氏族社会的观念有着最为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深受原始氏族社会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首先是源出于原始氏族社会。研究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的状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有着极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