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缪士毅 《老友》2012,(1):45-45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一日邀友人下棋。两人对弈几回之后.那友人指着墙上挂着的四扇画屏.吟出上联:“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杀落头刘海。”此时,解缙见机拍着桌上的象棋,续了下联:“车元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烟,闷死寨内将军。”可谓信手拈来,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2.
朱文杰 《老友》2011,(10):45-45
我国文学史上,有不少“一字诗”与“半字诗”,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日偶见江心一艘渔船,船上渔夫正在垂钓。乾隆触景生情,令身边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纪晓岚稍加思索就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相似文献   

3.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是乾隆年间的进士,他才华横溢,极善对句,往往信手拈来,出口成趣,天地万物、古今诗赋无不可入对者。关于纪晓岚对对联的故事民间流传颇广,比如乾隆说:两碟豆。晓岚答:一瓯油。乾隆改口说:我念的是“林中两蝶斗”,晓岚随即也改口道:我念的是“水上一鸥游”。诸如此类的对句为戏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4.
书斋石     
高洪波 《社区》2009,(29):6-6
曾请友人镌一章:避斋主人稻粱谋士。取的是龚自珍夫子名诗中的两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境界不太高,这是性情使然.其实还是因为骨子里的懒惰。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我无论在课前的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以至于课后的反思中,都遇到几个令人回味的问题。从“柴扉”可以看出被访者穷吗?在教学“小扣柴扉久不开”时,我为了让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此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此句中知道了什么?我本想让学生从此句中知道作者要进入友人的园子欣赏春色是不可能的,好为学生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打基础。不料,问题一提出,  相似文献   

6.
清乾隆年间,当朝一位老宰相过生日,举行寿宴。宰相府的大厅里挂满了宾客送来的寿幛,其中有一幅寿幛上『真老乌龟』四个横写的大字特别显目。看落款署名,这寿幛是素来善诙谐和爱捉弄人的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晓岚送的。宰相和众宾客一看,都大吃一惊,认为纪晓岚太不像话了,这不明摆着在辱骂老宰相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集巾体现。但是,现实巾,许多学生谈文色变:或眉头紧锁,搜索枯肠,半天不得一语,实可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或胡编乱套.千山一形.万水一色,缺乏鲜明个性:作文这种本可“自娱”又可“娱人”的精神实践活动.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成了学生痛苦的煎熬。  相似文献   

8.
小品茶回文     
不少老年人喜欢品茶,我亦然,而且对那些妙趣横生的“茶回文”也爱不释手,品味再三。回文也叫回环,其内容可以倒着或反复回旋地阅读。一是回文茶诗。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回文茶诗:“空花落尽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史话,龙团小碾斗晴窗。”反过来念,又是一首七绝:“窗晴斗碾小团龙,话史新瓯浅焙红。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洒尽落花空。”二是应景即兴作的茶回文。北京有位老先生到前门西大街的老舍茶馆品茶,触景生情,即兴吟“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的茶回文,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三是茶楼中的茶回文。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9.
郑元鹏 《社区》2012,(14):8-9
古代中外有很多关于通信的有意思的故事,小小的文字彰显出大大的智慧,在今天读来还是令人觉得妙不可言,对古人的才智由衷地敬仰。 以物报信救急情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四库全书》的编纂主持人纪晓岚以物报信的故事。纪晓岚的好友卢见曾被人告发大肆收受盐商贿赂,乾隆皇帝想派人去查抄他。纪晓岚知道此事后,就想去通知卢家,但他又不敢留下把柄。思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他拿出一个信封,在里面装了一把茶叶,又放进一小撮盐。里外一个字没写就封好,速速派人送去了。卢见曾看到这封信后,开始不解其意,后恍然大悟:这是隐喻朝廷要“查”(茶)我这个“盐”运使啊。于是,他马上转移了家产。次El,乾隆皇帝派人包围并搜查了卢见曾的家,  相似文献   

10.
1953年10月间,张大千先生在美国偕友人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风光,写七律《观尼亚加拉大瀑布》一首(见前书上册373页),其第三联为:"狂吟蜀客银河落,怒激鸱夷白马骄。"前一句,编者未注,明显是指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一句说了很多,但却与诗意毫不相涉。编者注释"鸱夷"为"皮制的口袋,亦用以盛酒。这里是用来比喻肚腹。  相似文献   

11.
白发     
冯骥才 《社区》2012,(14):59-59
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头发了?” 听罢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 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一下子回到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开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一根白发!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  相似文献   

12.
创意无止境     
在获得了“年度新人奖”之后,同事和友人都送上了数不清的祝贺,其中有一位同事的话让我记忆犹新.“得奖说明你才刚起步哩,前面还有很多挑战等着你呢。”这句看似简单的鞭策之句,却正中我心中所想。回顾这几年来的公关之路,每一次成长无不是在承载巨大压力下的飞跃。而我也从中悟出一点:公关是无止境的,其间的创意也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抱着“滴水入海”的心态,努力成为无止境的公关创意中耀眼的一朵浪花。  相似文献   

13.
谢伏 《老友》2012,(3):57-57
人们都知道纪晓岚是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大收藏家。纪公在做学问的闲暇,十分喜欢收藏。他一生嗜砚成癖,其书斋也有“九十九砚斋”之称,所以在流传至今的遗物中,大部分是砚石。在《阅微草堂砚谱》中可以看到他藏砚的拓片,除了乾隆帝御赐的一方之外,其余都是他自己多年收存或友人赠送的。  相似文献   

14.
“篇章”这一概念,在我国古代,人们常理解为文章,凡是独立成篇的文字,都称为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一般文章。《史记·儒林列传》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的说法,到了清代,阮元在《与友人论古文书》中说:“屈辞成篇,故曰文章。”现在,文学早已队广义的文章中分化出来,形成单独的门类。关于“篇章”,古人也有一些论述,《论衡·正说》说:“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将”.《文心雕龙·章句》也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古代的“字”也就是今天的词,它们的意思是说,写文章的时候,必须先有词,…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高潮。唐代诗人在继承前代诗歌遗产的基础上,对诗歌语言是十分讲究的。像杜甫是发下大誓愿“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除那个“推敲”的典故外,还苦吟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自咏自叹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另外还有皮日休“百炼为字,千炼成句”,以及李贺“沤心沥血”的故事等等等等。总之,唐代诗歌由于经历了历史上长期的诗化过程,再加上唐代诗人  相似文献   

16.
柳州方言的句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出发,讨论柳州方言的主要句法特点。分三个部分:一语序,二句式,三句类。第一部分介绍柳州方言的偏正结构、宾补结构以及双宾语结构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语序现象;第二部分分析柳州方言的“XX什么”句、“N1N2未V”句、“连”字句、比较句和“捱”字句;第三部分讨论柳州方言的祈使句和反复问句  相似文献   

17.
志明  咪拉 《北京纪事》2013,(6):26-28
“酝酿好了,菜就是一首诗”寒冬腊月,友人相约,神秘地说:“带你去一个特别的饭馆。”坐八通线到传媒大学附近一个小区里,门没锁,友人推门进去。厨房传来呲呲啦啦的炒菜声,一股饭菜的馨香飘荡在室内。锅灶前,一个瘦瘦的男子扎着围裙像模像样地翻动着锅铲。友人介绍,这就是饿发,“诗人”。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学会写出事件的波澜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有吃惊转为喝彩;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座的由喝彩转为愤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蟠桃献至亲。”大家无不拍手叫好。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吊足了众人的胃口,  相似文献   

19.
选自刘问《新序》的《叶公好龙》一则寓言,其中“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许多选本的注解说法不一,关键是“以”的解释。其一,认为“以”是介词,作“用”或“把”解。如干在春《文盲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三个排比句里的‘以’都译作‘把’,移到前边去。”这种解释,解释前两句,尚可通解;而解释后一句,说成“用房屋雕刻的花纹去描绘龙”,或“把那房屋雕刻的花纹模上龙的形象”,就无法通解了。其二,认为前两句的“以”作介词“用”,后一句的“以”作介词“在”解。如《中华…  相似文献   

20.
张雨 《老友》2011,(10)
我国文学史上,有不少一字诗与半字诗,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日偶见江心一艘渔船,船上渔夫正在垂钓。乾隆触景生情,令身边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纪晓岚稍加思索就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