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刑事侦查工作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犯罪现场与物证,犯罪行为因不能作为证据而不被重视,没有把它作为有重要价值的并进行研究和利用的侦查材料。事实上,不管犯罪人如何狡猾地不留任何犯罪物证,只要他到过现场。他都会留下犯罪人的行为方式及行为痕迹,都会展现某种行为事实。犯罪心理决定犯罪行为,犯罪心理是犯罪人的内心世界,它包括犯罪人的动机需求、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人格特点、行为习惯等方面。犯罪心理影响、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当我们全面了解了某个犯罪人犯罪行为及其过程,那就意味着我们掌握了这个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信息的基础材料,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准确地分析刻画该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2.
温建辉 《兰州学刊》2014,(9):98-105
非理性犯罪是在感情冲动或者情感冷漠的情况下危害行为才得到实施的犯罪.非理性犯罪的本质可以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认识.从犯罪学的角度认识非理性犯罪,它的本质是引起非理性犯罪的情感背景,即引起非理性犯罪发生的情感动机或情感背景.根据引起非理性犯罪的情感原因的性质,非理性犯罪可以划分为积极的非理性犯罪和消极的非理性犯罪.从刑法学的角度认识非理性犯罪,它的本质是情感罪过,即非理性犯罪过程中肯定危害结果发生的情感态度.依据行为人情感罪过的强烈程度,非理性犯罪可划分为痴狂型犯罪、痛快型犯罪、冷漠型犯罪和漠不关心型犯罪.  相似文献   

3.
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辅顺 《兰州学刊》2004,5(2):148-150
法定犯罪目的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明文规定的犯罪目的。对于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的认识 ,中外刑法学者看法不一 ,主要有特定犯罪目的说、犯罪动机说和追求超故意的结果说。本文在评析特定犯罪目的说与犯罪动机说二者缺陷的基础上 ,基本肯定追求超故意的结果说 ;并认为在目的犯中 ,犯罪目的具有二层结构 ,法定犯罪目的属于其中的第二层次犯罪目的 ,其实质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超出直接故意意志内容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4.
纵容类犯罪是一类典型的不作为犯罪,然而传统罪过理论对该类犯罪无以认定.纵容类犯罪在认识内容、意志倾向等方面与刑法规定的故意犯罪的认识内容、意志倾向等方面不同,因此,严格来讲,纵容类犯罪不能是直接故意犯罪,也不能是间接故意犯罪.以罪过情感理论进行分析,纵容类犯罪的主观要件是一种特殊的直接故意类型,即监督故意.纵容类犯罪的...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都是某个犯罪个体犯罪经验、犯罪知识、犯罪技能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对犯罪行为不同侧面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获得有关犯罪人个人方面的大量资料。据此,本文提出了犯罪行为经验性、智能性、变态性特征,试图使侦查人员通过对犯罪行为三个方面特征的归类分析,勾画出犯罪个体的心理特征,为认定犯罪嫌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是指外观上与犯罪行为十分相似,符合犯罪构成的个别要件,但因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所以虽然刑法未作出排除其犯罪性的特别规定,但也应排除其犯罪性的行为.立法者认知能力的有限、社会生活的多变、法律自身的特点等导致了法律漏洞的不可避免.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是在法律规定之外,堵塞刑事法上的免除行为可罚性漏洞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环境犯罪行为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新型的犯罪行为,其与传统犯罪行为无论是在认识论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有着诸多的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环境犯罪的刑事处罚亦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犯罪的刑事处罚,以适应惩治环境犯罪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现代刑罚理论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未遂犯的从重处罚、法人犯罪处罚的多样化,及特殊主体处罚的加重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犯罪专业化是指犯罪人在多次犯罪中倾向于犯下同类型犯罪的现象,以先前犯罪经历预测当前犯罪类型的方法来探究犯罪专业化问题比较符合中国社会的特点。以260名有先前犯罪经历的在押犯人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证实了犯罪专业化的存在:即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诈骗和毒品犯罪6种(类)罪行中,每一种(类)先前犯罪行为都与同类型的当前犯罪行为显著相关,即以往某种类型的犯罪经历将大幅增加后续同类型犯罪的可能性。犯罪专业化揭示了犯罪原因和犯罪理论的多元性,对不同罪犯采取针对性矫正措施的必要性,以及关注犯罪生涯的重要性。前罪后罪之间的关系为累犯和再犯的精准化量刑提供了相对明确的参考,应从重处罚前后罪一致的累犯,不同再犯情形也应差异化对待。  相似文献   

9.
犯罪的成立应具备三个要件,即根据其职务要求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作为义务,而现实中并未履行,其行为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这种不作为犯罪行为具有间接性和隐形性、犯罪动机类型多样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为此,应采取道德控制、司法控制、社会控制等对策,避免警察职务不作为犯罪。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的演变与环境刑法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与道德具有内在价值的一致性,法律应当适应道德观念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人类的生态伦理经历了由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演变,故环境刑法也应当根据生态伦理的演变趋势进行方向性选择,其中包括强化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倾向于对行为犯罪名的认定、侧重于对自然犯罪名的认定等.  相似文献   

11.
无限欲望与有限满足--关于犯罪原因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欲望是犯罪原因的逻辑起点 ,从欲望到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的形成 ,再到犯罪行为的实施 ,有一个逻辑发展过程。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满足欲望的条件是有限的。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欲望的条件的有限性存在着永恒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基于此 ,笔者提倡以欲望为视角的刑事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12.
论犯罪结果的构成要件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在"自然意义"和"价值意义"上使用犯罪结果概念.但在犯罪构成语境下,犯罪结果只能是犯罪行为作用于体现刑法保护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刑法禁止改变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变化现象,是自然意义上的犯罪结果,是一种逻辑结果.犯罪构成中需要这种逻辑结果确定犯罪行为的性质,需要它和犯罪对象一起来说明犯罪行为对刑法保护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的改变,从而揭示出行为的社会属性.犯罪结果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素.  相似文献   

13.
喻义东 《兰州学刊》2007,(11):116-119
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内涵就是恐怖主义犯罪本质属性的总和.根据上述对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语意分析,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从恐怖主义犯罪的客观效果上把握其犯罪性;从恐怖主义犯罪主观目的上把握其反国家的性质;从恐怖主义犯罪行为特点上把握其恐怖工具性.三个要素构成了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对象的研究没有进一步深入,主要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将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区分开来.对此,可引入行为对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明确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合,但其性质、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程度、存在范围均不相同.由此,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作用的,能够表明犯罪客体的存在形式而为构成犯罪所必备的客观存在,其外延包括人、物、行为规范及信息.  相似文献   

15.
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是诱发腐败犯罪发生的外因,而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将腐败行为真正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内因.文章试图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腐败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认为个体对权力、期望角色、个人需要和腐败行为的认知偏差是导致腐败发生的内在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腐败应以教育为手段,纠正个体的社会认知偏差,在源头上遏制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理性”的犯罪人犯罪时总是要考虑实施犯罪行为所要付出和可能要付出的成本,犯罪人的成本心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并在犯靠过程中体现出来。可以通过采取一定措施来影响犯罪人的成本心理,使其强烈地意识到犯罪要付出沉重的“惩罚性”的成本,进而增大其心理阻力,阻断其犯罪动机形成的内部动因,达到遏制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新《公司法》的一人公司制度与单位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公司法》创设了一人公司法律制度,引起一人公司犯罪是单位犯罪还是自然人犯罪的争议.笔者认为,由于一人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与其单一股东的人格存在本质区别,拥有独立的行为意志,具备独立的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应当可以成为刑法上的单位主体.而如果一人公司的成立完全以从事犯罪行为为目的,或者成立一人公司后主要从事犯罪行为,公司的单位犯罪主体资格被否定,应按自然人犯罪处理.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犯罪的刑事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计算机犯罪的侦查计算机犯罪与传统犯罪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差异,就侦查来说,首先,犯罪行为不产生物理的或有形的现场,因而,即使发生犯罪,也不易暴露、不易察觉;其次,犯罪的空间大,往往是犯罪行为与犯罪后果相分离,在甲地实施犯罪行为,在乙地发生危害后果;第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单位犯罪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单位犯罪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界定问题。单位犯罪的主体,无论是不是法人,都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组织。第二,单位犯罪的主客观特征。主观上有故意和过失两种。客观上是行为人以单位的名义实施了由单位集体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的危害社会的并由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第三,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应严格执行双罚制,对罚金刑标准应遵守刑法分则的规定,不能采取以罚代刑的办法。第四,对单位犯罪的处罚采取两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犯罪结果指实际发生的损害结果 ,不存在可能发生的结果形式 ;界定犯罪结果必须联系而不能脱离犯罪客体 ;反映犯罪社会危害性的质与量的一切事实现象并非都是犯罪结果 ,犯罪结果只能是其中主要由犯罪行为引起的、反映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性的特定事实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