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2 毫秒
1.
法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和维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古至今,法对正义的追求是一直沿袭的.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正义,法的价值还要表现为实质正义.实质正义是一种追求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福祉、体现社会主义本性的正义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张扬实质性正义的法来契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进程中,一方面需要民商法等体现形式正义的法来促进社会正义,另一方面也需要经济法等体现实质正义的法来促进实质性正义.法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是通过一系列追求正义的制度规范来实现的,需要不断的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2.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三种程序正义观念,即"完善的程序正义"、"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和"纯粹的程序正义",他一再重申,他的正义原则的确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事实上,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是一种程序正义,但不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而是一种"不完善的程序正义".这种论证基于两个理由:第一,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包含了一种先在的承诺,即对自由和平等的承诺;第二,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带有实质性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相对于现实社会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3.
令状与陪审:程序正义在中世纪英国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理论界》2005,(8):75-76
实体正义是法治的理想目标,程序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因此程序正义是每一个法治国家的追求。实体与程序之间的理想模式由于时间、空间、文化等“变数”因素而呈现出不同。〔1〕英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地域和传统使得这种理想模式是重程序而次实体。程序正义要求任何人均不得担任自己的诉讼案件的法官,法官在制作裁判时应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这两项要求在英国司法制度中得到了牢固的确立,被用来作为法官解决纠纷时所要遵循的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标准。根据上述第一项要求,法官在审判中不得存有任何偏私;根据第二项要求,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必须…  相似文献   

4.
在正义观视域中解析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西部地区发展的现状是: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成果享有不平衡;政治文明进步明显,但某些关系尚需调整;正义观深入人心,但有些认识需要引导;民生建设效果显著,但公平正义原则需要强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实现生态正义任重道远;程序正义得到重视,但应该警惕两种倾向.通过正义分析得到的启发是:坚持正义观是衡量社会发展健康程度的一个标尺;发展生产为实现和改进社会正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为社会正义增添了活力;以科学的正义观引导社会成员;统筹兼顾正义在多种维度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程序正义的社会基础是市民社会,公正的程序具有角色分工、对立面、无知之幕、直观公正、形式理性等特点和机制,它能够有效地制约权力的运行.程序正义在现实中国的困境表现为:历史上司法模式的惯性影响、程序正义实现的社会基础尚未具备、程序工具主义的思想浓重、程序立法不足与司法的非程序化.我们要从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在立法、执法、司法中将程序正义作为其基本理念,并在司法改革中嵌入程序正义的基因,实现法治国家的社会设计.  相似文献   

6.
论程序正义     
乔中国 《晋阳学刊》2005,(5):117-120
确定程序正义的最低标准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实现程序正义的主体构造,这方面的标准有法官中立原则和当事人平等原则;二是实现程序正义的动态过程,这方面的标准主要有程序参与原则、程序公开原则及时终结原则;三是实现程序正义的逻辑要求,这方面的标准主要有裁判附理由原则和形式正义原则。程序正义有助于法庭做出公正的判决,可以使参与到诉讼中来的主体的权益不因司法程序的发动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害,有助于当事人从心理上真诚接受和承认法院所作裁判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有助于社会公众对司法机构和司法程序乃至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产生普遍的信服和尊重,有助于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执政制度伦理的实质就是通过揭示执政制度的伦理属性和功能,对执政制度进行伦理分析.这种伦理分析必定关涉制度安排中的正义问题,因此,制度正义问题也就成为其研究的主旨.公平正义和权利正义代表着当代在社会正义问题上的两种不同观点,其分歧的背后隐含着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冲突,而和谐正义的提出有助于缓和、化解二者的矛盾,体现了制度正义在当下的走向.和谐正义不仅影响社会正义的诸形式,而且还统摄着执政制度伦理的基本论题.  相似文献   

8.
在轰动一时的许志欣案件中,裁判过程无视土地承包人的人力、财力付出及其利益,生搬硬套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成了关键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在民事裁判过程,机械适用法律将导致丧失公平、正义的裁判结果,而利益平衡不仅有利于法官进行裁判,弥补法律存在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实现诉讼效率和裁判公正,还有利于提高法官的办案水平,有效实现裁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法官应遵守法律原则、位阶原则与比例原则以及过程展现原则,灵活运用利益平衡,以使当事人利益平衡获得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论分配正义与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配正义是社会政治哲学的重要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系列正义原则以指导人们在各种不同的决定利益分配的社会和经济安排之间进行选择, 达成有关分配份额的公平契约。作者认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果的社会正义原则就是效率与公平内在结合的差别原则。分配正义要求有利阶层和不利阶层间在收入和财富分配上的差别应具有双向增递式关系; 而分配结果的正义性首先必须是一种程序正义的结果, 分配的程序正义原则就是要求平等地分配各种机会, 排除自然的和社会的偶然因素对人的影响;分配正义的权利问题主要地可以归结为对资质才能的权利问题, 个人和社会对个体的资质才能双重拥有权利是分配正义的权利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对正义的思考并非只是停留在哲学层面上的纯粹思辨,他更多地把作为伦理范畴的正义思想与国家的治理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国家善治思想。国家善治就是国家要在治理中实现正义价值,这就必须从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入手,设计一套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制度,以保障所治理的社会是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为了在全球范围实现正义,还应有一个万民法来调节这个世界;同时善治传统要在代际间实现传承就应该以公共文化形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文明转型与社会转型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社会转型”是近年来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两个术语,但是,这两个术语往往存在着混用的情况。混用的背景就在于社会自身的变化,“转型”成为一个包括历史学在内的跨学科术语。其实,文明在不同语境、不同层次有不同含义,两者含义需要依据语境、讨论的层次加以看待。在学术界的讨论,两者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需要注意两者的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在单一句子层面上史学与文学指实与纪虚之别不足以抹煞二者在文本层面上叙述的同构性,因此,文史关系并不像通常所以为的那么直截、简单.不过,史学文本中文学性叙事方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史学认知合理性的颠覆,关键是对于虚构我们应当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作为非实践指向的学科,真实性本身对于史学来说亦未必具有像在自然科学中那样的意义,在此,理解的创造性与深刻性也许是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稳定的宪法与妥协的宪法--以美国宪法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宪法的长期稳定与内嵌其中的妥协精神和制度分不开。美国宪法是谈判与妥协的产物。这种妥协是以利益对抗为存在前提,以尊重规则为生成条件的。妥协内涵着自我反省意识和协商对话精神,因此在某种视角下妥协是一种美德。宪政中的妥协精神和妥协机制是现代社会协调各方面利益、解决各种政治矛盾和冲突,实现人权保障目的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制度的伦理化和伦理的制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需要制度的伦理关怀 ,制度安排如何 ,从根本上决定着道德建设的成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一方面以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为价值支柱 ,另一方面 ,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法制保障和体制保证 ,同时 ,通过对伦理制度作出具体的安排 ,又为解决伦理的制度性缺位和虚设问题开辟了道路。因而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的统一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将有助于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成文法与判例法:双重调整机制中的民法典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典是建构和生成的统一,它需要大量的单行法、习惯法和判例的支撑。司法不仅是民法法典化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民法法典能够维持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手段。中国民法的法典化是必须的,但同时也是有限度的。当下的中国应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判例制度,运用成文法和判例法的双重调整机制,发挥司法造法的作用,继续完善民事单行法律,在成文法和判例法的互动、协调的过程中不断地确认和发展民事权利,及时回应民事关系调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一直是18世纪初谜一样的人物。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最为有争议的人物。一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一是因为他颇有争议的诗作。两者都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和文学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曾有过“情诗”的解读,但人们却不能忘记和抛弃他活佛的身份。本文试图从佛学层面对其诗作进行宗教道歌的粗浅考辨。  相似文献   

17.
张景云 《北方论丛》2005,(6):123-125
儒家与墨家有相近的学术渊源,却导致不同的学术方向.墨家对儒家曾提出四点批评,学术界一般将此作为儒墨分野的主要依据.笔者从儒墨两家对"仁"的理解、对"礼"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剖析其异同之处.认为,在对"仁"的理解上,儒墨两家从基本理念和表现形式、根源及其实现方式、宗旨及其实现途径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取向;儒墨两家对祭祀的态度和对"鬼神"的看法体现了他们在"礼"的问题上的主要分歧;从国家的起源和政治制度的运作的剖析中,可以窥见两家政治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哲学史编纂和研究的重心究竟在其哲学特性还是历史特性,是哲学界深为关注、也争议颇多的重要问题。罗蒂对理性重构和历史重构的区分凸显了对待哲学的历史的两种态度和编纂哲学史的两种范式,其背后则是理解哲学的两种原则:理性主义原则和历史主义原则。在方法论意义上,将罗蒂提出的理性重构和历史重构二分法转换为分析史观和语境史观两种理想形态,二者均面临如何澄清自身的思想语境和哲学观的问题,而这种反思会成为二者对话与沟通的契机。应保持分析史观和语境史观必要的平衡,既充分肯定哲学的历史性,又不能将哲学史编纂仅限于钩沉文本,阐明事实,推究因果,还要分析概念,重构论证,彰显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货币供给冲击、产出与物价--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采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短期内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冲击是造成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长期中 ,由于受货币流通速度、经济货币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显著但并非同比例改变价格水平。为了避免经济短期波动和稳定物价 ,应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20.
企业管理学的范式确立与范式竞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19世纪末“泰勒主义”的出现算起 ,现代企业管理学 (以下简称管理学 )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里 ,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社会学科 ,从科学管理的确立到“管理理论的丛林” ,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范式确立与稳定到范式竞争这样一个动态过程 ,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发展逻辑。本文着眼于范式的层面对管理思想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以探讨管理学科发展与变迁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