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一次看《骆驼祥子》,觉得祥子这个人物形象描画得不够“丰满”。于是我给老舍先生写了一封信,谈了我的意见,询问一个问题。谁也没有料到,信发出后不久就接到了老舍先生的回信。 看了老舍先生的亲笔回信后,我欣喜异常。信是竖行红格,天头上印着红字:“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  相似文献   

2.
修辞,可分为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大类。前者是指一系列修辞格的运用;它有常形,有定体,易为人们所觉察。后者是指通过选词、炼句等手段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它无常形,无定体,易为人所忽略。其实,“积极”与“消极”之分,只是一种相对的、习惯的说法而已。消极修辞如果用之得当,其修辞效果有时甚至比积极修辞还要“积极”些。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先生,是十分重视消极修辞的。他曾经说过:“从读文艺名著,我明白了一些运用语言的原则。头一个是:凡是有名的小说或剧本,其中的语言都是源源本本的,象清鲜的流水似的,一句连着一句,一节跟着一节,没有随便乱扯的地方。从阅读文艺名著,也教我明白了:世界上最好的著作差不多也就是文字清浅简炼的著作。”“真正美丽的人是  相似文献   

3.
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分析祥子与虎妞、小福子、夏太太3个女性人物的情感纠葛以及祥子面临她们时截然不同的心理结构,并透析祥子心域中力比多投射、反向表现、阿尼玛原型及其集体无意识、认同与对象丧失性认同等心理运动、演变的过程和发展态势,是解读祥子人格异化、呈现人类心理发展某种趋势与规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副文本理论为文本内外研究架起了一座衔接的桥梁,从多角度、全方位发掘文本的内涵与外延,为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老舍《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两个视角,探究跨越半个世纪之久的各个英译本所呈现的历时与共时面貌变化:1945年,伊万·金将其改写成一部实现美国梦的浪漫主义小说;1979年,詹姆斯打造成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2010年,葛浩文构建了一部世界经典文学.《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不仅更好地诠释译文,探究译本的接受和传播问题,更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正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5.
老舍《骆驼祥子》的研究历来以祥子为核心,对在祥子人生奋斗历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如虎妞、小福子也有一些精辟的评论,但是对二强子这个人物却很少论及。其实二强子这一人物形象,在文本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叙事功能,他不仅是生活在都市社会底层的平民代表,更是祥子个人主义奋斗的人生历程的一个镜像。通过对二强子及其家庭悲剧的解读,可以看出二强子这一人物在祥子形象的塑形、性格变异与堕落历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乡愁既有虚构的乡下想象,也有老舍寓居青岛时对故乡北平的现实经验,即一种双重乡愁。祥子乡愁对象的城乡杂糅性不仅质疑了作品的城乡叙事框架,而且流露出老舍超越城乡叙事,意在思辨个人主义的深层意旨。反观同期老舍创作的《文博士》与《骆驼祥子》在创作时间、内容上相似相关的文学史实,则进一步彰显出老舍基于个人主义反思基础之上的跨文化焦虑感。  相似文献   

7.
《骆驼祥子》是老舍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语言平实朴素、活泼自然。句式的选用尤其有特色:形式灵活多样,结构独特多变,修辞效果明显。本文具体分析小说中外位语、插入语、独词句、变式句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作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之所以赢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赞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要的位置,与它的语言成就是分不开的。一《骆驼祥子》语言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通俗,明白、新鲜、活泼、口语化。群众语言是艺术语言的丰富宝藏,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都注意学习和吸取群众的语言。老舍是纯熟运用北京口语创作的杰出代表。他从容地调动口语,进行加工提炼,“给平易的文学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  相似文献   

9.
伊万·金的《骆驼祥子》英译本Rickshaw Boy使老舍的作品真正走向世界,但该译本因对原作进行了大量改写而颇受争议。译者伊万·金具有多重文化身份,在其译本中既保留了较多的源语文化异质,亦有译者本土文化的移植,体现了文化的杂合性。翻译中的文化互渗、文本形象的构建等受制于权力的影响,但是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也承担着自己的职责。译者对源语文化心理的正确感知是跨文化交流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老舍是一个严格遵守现实主义的大家,他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尤为如此。现实主义注重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强调对典型环境的挑选和创造,在《骆驼祥子》中,就是对刘、杨、曹、夏这四家的择取与表现。这四家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构成祥子活动的特有背景。祥子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展露出悲剧的必然性。 祥子是一个刚失去田地的破产乡下农民,是普通小农经济的代表,正如普通农民一样,他有一种对土地的依恋,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进了城以后,他最大的心愿,仍是小农经济下农民思想的延续,即拥有自己的车,那样,闭着眼,就有饭吃。所以在城里的祥子,唯一的追求就是攒钱买车。从精神上看,祥子又有以乡村文化道德为代表的农民的优点:勤劳、节俭、体面、要强,不沾染恶习。作家把这样纯洁的祥子,放入以四家为代表的复杂社会关系中,让他在打击中,挣扎着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骆驼祥子》在结构上有其独特的魁力。小说以主人公祥子的命运为主线,在单纯、明晰的情节中,再现了广阔复杂的人生世界,揭示出祥子性格发展的必然。小说通过结构上的前后对比与照应,使祥子的形象在人物和事件有机地多条伏线的巧妙安排中,迸发出强烈的悲剧效应。小说还在生动细腻的心理刻划中,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扩大了主人公性格的丰富内蕴。《骆驼祥子》在结构上呈现出单一中寓复杂,平淡中有波澜,严谨中有疏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骆驼祥子》对祥子的遭遇以及其所遭受的精神危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祥子的命运所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农村小人物的变迁,更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千万农民所面临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祥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正是民间视角下小人物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骆驼祥子》:承认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说,《骆驼祥子》可以被称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但是从人物自身内在的精神—心理结构而言,《骆驼祥子》更应该被认为是"承认的悲剧"。文章通过对小说两个主人公祥子、虎妞悲剧成因的具体分析,阐明了这一结论。它有助于我们转换视野,从一个更隐秘而内在的角度重新认识《骆驼祥子》。  相似文献   

14.
一老舍曾经说:“关于洋车夫的生活,我很熟悉,因为我小时候很穷,接触过不少车夫,知道不少车夫的故事,但那时我并没有写《骆驼祥子》的意图。”是什么引起他创作《骆驼祥子》的欲望呢? 一九二八年,我国文艺战线上曾经发生过一次较大的论争,即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及他们同鲁迅、茅盾之间的论争。在论争中,大家初步阐明了文学的阶级性、作家的世界观、革命文学的对象和形式等问题,并强调了要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和斗争,进一步明确了革命文学的实质和任务。一九三○年三月,党领导下的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告左翼作家要“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  相似文献   

15.
王云缦同志认为,电影《骆驼祥子》中“虎妞的鲜明动人”和“祥子的单调贫乏”的原因,在于改编中的某些过失(《电影〈骆驼祥子〉改编得失谈》),这不无道理。但却不够全面。既然是改编,就有一个原作的问题。尽管改编者可以“多角度”、“多变化”地表现人物,但人物性格的刻划不能不受原作某些艺术表达的制约。小说中的虎妞由于从小生活在刘四那样一个“土混混”家庭,养成她那虎和泼的性格,这是一个言语粗俗、惯于撒野、为  相似文献   

16.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样子》(下称《祥子》)于一九三六年九月到一九三七年十月在《宇宙风》上连载二十四期后,一九三九年三月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了单行本,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重印,一九五○年五月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了已删削五千多字的“校正本”。以上两种版本因印数不多,距今时间很长,故影响不广。一九五五年一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删改本后来曾重印多次,三十四年来,在广大读者中的影响要比前两种版本大得多。但是,数十年来,无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其它评论文章,却很少有人提到校正本和删改本的《祥子》。近几年虽然有人提到了删改本,却又轻意地否定了它。如王行之  相似文献   

17.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传世名作,这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祥子和虎妞婚姻的悲剧,他们的结合真实地再现了特定时代下特定人物的命运之悲剧性。在这一婚姻悲剧中,不但虎妞丧失了生命,祥子更是因为虎妞的出现而被彻底打倒并最终完成了堕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54年9月老舍为《骆驼祥子》写的《后记》中说:“这是我的十九年前的旧作。”人们据以断定《骆驼祥子》的写作时间为1935年。然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2月的《出版说明》却肯定“作品写于1936年。” 根据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载《收获》1979年第1期)的介绍,《骆驼祥子》的写作时间为1936年夏至1937年初夏。老舍说:“由二十五年春天到夏天,我入了迷似的去搜集材料”;“到了夏天,我辞去了山大的教职,开始把祥子写在纸上”;二十六年“刚刚入夏,我将它写完,共二十四段,  相似文献   

19.
康拉德对老舍《骆驼祥子》创作方法的影响,使小说具有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象征意蕴,而暗示手法的融创性运用使小说具有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20.
《骆驼祥子》汉英文本在话语组织上体现出较强的个性特征:汉语中由多个分句组成的话语片段,在英语中多分裂为不同的句子;汉语中以潜性的方式表达的某些成分,英语多用显性方式来表现;汉语多依照时间顺序的原则,平均排布语句,而英语常常以主次为原则,多将含主要信息的语句摆放在前以突出句子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