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化哲学在中国不仅是一种新起的哲学思潮,而且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础.明清之际至19世纪末叶的中西文化的源流之辨,属于文化发生论的话题;清代晚期至20世纪初的中西文化体用之辩.属于文化的结构功能话题;自五四运动始,话题转移到东西文化的优劣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话题,这里牵涉面复杂,不仅是个文化价值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本土化和中国新文化的构建问题.但从总体上来看,中西文化之辩可归属于文化哲学的形态比较学范畴.历经百年不曾断裂的中西文化三辩,不仅成为百年来中国文化的不朽话语,而且已被务实为当今中国文化哲学建构的三大历史和现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两者的关系既关乎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又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向,更关乎人类价值观念的沟通及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传承、变革和弘扬;必须与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必须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必须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从理念形成、理论发展到战略实施的历史过程,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相连,是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坚持整体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统一、人民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现实路径上,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二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创新文化模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三是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文化中国"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形塑良好的国家形象;五是加强文化治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陈创生今天,中国正致力于市场经济机制的实施,这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无疑具有深远意义。但是,市场经济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忽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所拥有的人文精神指向,缺少一种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支持,市...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现代性、民族性、务实性、人民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等六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探讨、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特质,提出其特质内涵:一是民族性与时代性、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统一的;二是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的;三是弘扬科学精神与倡导人文精神统一的;四是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尚未成熟完备的初级形态的;五是适应并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六是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7.
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与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也具有鲜明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特色,具有民族性;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具有阶级性;是先进文化,具有发展性;是大众文化,具有人民性;是和谐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切忌过犹不及;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反对文化沙文主义;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原则,避免一花独放;必须贯彻文化改革创新,防止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8.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坚持时代性标准 ,又要坚持民族性标准 ;坚持时代性标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客观需要 ;坚持民族性标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性和民族性标准的集中体现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实现时代性标准和民族性标准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运作方式王南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既相对独立而又相关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绝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变革,绝不仅仅涉及到经济运作方式的转变,而必然同时是政治、文化运作方式的转变。对于政治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中国亟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自我文化变迁历史的整体认知,来源于对多维度文化内涵的理性审视。从历史路径和理论逻辑入手,阐述文化自信的内核实质上是科学性与人民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这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文艺人民性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把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文艺人民性的实现联系在了一起。文艺民族性与人民性的关系问题,在国外左翼文艺家那里,曾经得到认真讨论。中国左翼文艺家开始思考民族性问题时,也与人民性问题相互纠结。抗战时期,毛泽东把文艺的民族性问题上升到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文化这一高度,其对古典文艺人民性的分析深刻影响了后来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新世纪之后,江泽民、胡锦涛在历次文代会上的讲话,其主调都是坚持文学的人民性,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也是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立论的。习近平则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文艺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的人民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是实现了真善美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综合体。红色文化之“真”揭示的是“必然”,追求正确性、科学性,体现在扎实的实践基础的合客观性与深厚的理论基础的合科学性相统一;红色文化之“善”揭示的是“应然”,追求目的性、伦理性,体现在倡导人民立场的合人民性与彰显党性的合伦理性相统一;红色文化之“美”揭示的是“实然”,追求规律性、价值性,体现在文化发展的合规律性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合价值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李安增 《齐鲁学刊》2006,2(5):127-131
建设现代化的政治文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的政治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各项政策的出台。同时,现代化的政治文化有助于政治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政治现代化的成效。与政治现代化的进程相适应,我国需要在培育社会主义的民主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取向,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处理好现代政治文化与传统政治文化、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的关系,创设精英载体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与文化研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及其文论建设中所必须面对的文化现代性特色.由于中国社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的,所以当代中国文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为指导,中国当代文论必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工农大众化;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论的优秀遗产,我们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伦理政治倾向,发挥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先进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而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定位。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和规约文化发展进程,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在社会现代化境遇中面临的重大战略抉择;文化体制改革也将伴随我国改革全过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认清文化发展规律和主动引领先进文化进路,在社会现代化境遇中,是我们党当仁不让的文化自觉,也是我们党对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政治民主化成为政治生活的一种发展趋势。文化领域的价值多元化和精神危机,是我们面对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有与西方大体相同的伦理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道德状况和发展趋势,着重研究道德本质论、道德实现论和道德建构论。  相似文献   

18.
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人类财富的增长方式,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于是,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和全球化治理的层面上便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论",转而成为用以克服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中国在经历了政治治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正在走向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困境,建构国家文化治理,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和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点和新维度。国家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是以经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进而改变和重塑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博旺 《理论界》2008,2(6):37-38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重在积极建设。现代化的新型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为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基础,以政治文化社会化和推进公民政治参与为根本途径,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西方社会抛出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政治归结为经济论”、“文化无国界论”、“趋同论”等等理论的目的就是要“和平演变”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界线是分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面向世界,推进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为我国民族、文化面向世界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贡献。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范围内面临的严峻挑战,并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国际领域拓展的现实诉求,最后提出了拓展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