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中国古代的史论和史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史学及有关历史文献中,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问题的评论,其概念是清晰的;而史评即关于史学自身如史家、史书、史学现象等问题的评论,其概念则显得模糊。为了推进史论与史评的深入研究,区分史论、史评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更好地区分二者,我们可以把史评称之为史学批评,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1619——1692)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评论家,他在进行历史评论的过程中,也对史学的本体理论作出过许多论述,并自有一定的体系。《读通鉴论》中的《叙论》四篇俨然堪称古代精湛的史学理论名篇。然而,学术界对王夫之史学的研究,大多只注意了他的历史评论,而忽略了他的史学本体理论。  相似文献   

3.
论史评与史考文体的形成及其特点曹显征史评和史考作为史学的两种文体形式,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历代史家通过对史实或史籍等史学问题的剖析评论和考证辨析,不仅解决了诸多史学难题,使史书的编纂和史学研究更趋科学合理,充分展示了史学的功用;而且推动...  相似文献   

4.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期刊,刊登了大量西方文明的知识,传播了国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信息。期刊中的史学篇章,通过中外比较的方式概述了中外历史发展过程,绍介了西方国别史、英雄人物、史学家,并发表了一系列评论。这些史学信息在近代早期士大夫中产生了回响。它成为近代前期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外史学交流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5.
<正> 陶懋炳教授撰写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略》(以下简称《史略》),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8712月出版。它的问世,必将对我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起推动作用。这部著作,有下述特色:一、宏观考察。作者对史学史的研究,重视宏观考察,他把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和发展、置于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和时代思潮中以及史学与文学、哲学等学科的联系中进行考察,同时注意将中国古代史学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史学发展情况进行比照。这样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西方古代史学的异同及其理论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治忠 《学术研究》2007,(11):81-87
中国与西方的古代史学是世界两大最具活力、又独立发展的支脉。其共同的理念有:一是记史求真的史学价值观,二是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中西古代史学最根本的区别是,中国具有西方所没有的制度化、组织化的官方史学。从这种比较研究中可概括出,古代史学内在的主要矛盾是历史记述的真实性与历史撰述的社会功用之间的矛盾,史学在这对矛盾的运动中发展并走向专业化,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历史学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古代史学许凌云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藏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史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发达的学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优良传统和民族特色。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8.
阎静 《北方论丛》2013,(3):71-75
刘向、刘歆父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的突出代表,他们的文献整理成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史学批评思想。其中,刘向所撰《别录》,以书录的形式评析史籍,开创了一种史学批评的模式。刘歆所撰《七略》,以序文的形式考察学术源流、评论是非得失,在史学批评史上显示出特定的价值。他们开启了文献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的密切关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揭示、认识这种关联,对于拓展历史文献学家和史学批评的研究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士军 《北方论丛》2006,(6):99-101
虽然不乏有史学评论的传统,但在今天中国史学界史学评论仍然是一个涉足人数不多的领域,需要进一步发展。新世纪,史学评论将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史学评论应成为史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史学研究的实践活动予以评判、考量。史学批评是史学评论重要功能之一。史学批评不仅对史学研究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史学研究的实践活动。史学评论、史学批评水平高下反映着史学存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促使史学研究者真正建立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0.
罗炳良 《河北学刊》2002,22(3):132-137
在18世纪的中国史家中,章学诚对中国古代史学做了全面总结,达到了传统史学理论的最高水平。除此之外,章学诚还深入考察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历代学术思潮以及史籍文化的演变,形成了鲜明的朴素辩证历史观,在历史理论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就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史家对历史理解得越深刻,能够上升到历史理论的层次,那么,对史学认识得也就越透彻,能够形成丰富的史学理论;反之亦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动因,共同促进中国史学之理论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梁启超曾经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最发达。”①的确,中国史学,尤其是古代史学极其发达,那层出不穷的历史学家,灿若星河的史学著作,种类繁多的史书体裁,丰富多彩的史学思想,都是世界其他各国所不可企及的。那么如此发达的中国史学究竟起源于何时,遂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无论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抑或对把握中国史学发展演变的规律都多有神益。关于中国史学的起源,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史学课题。说名古老,是因为早在汉…  相似文献   

12.
王永平 《阴山学刊》2002,15(6):27-3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还曾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城市文明,创造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教育等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曾经最发达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世界的民族竞争与近代中国陈雄章本文从近代世界历史的动力是民族竞争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对近代中国的一些历史问题改换个角度做点思考,以求教于史学同行。古代世界各国和古代中国一样是在二种封闭的农业经济圈和政治专制主义的氛围下运作的。当历史发展到大约15—...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老的中国文明,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有时甚至使整个世界的历史为之改观。同时,中华民族的历史也从未脱离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潮流的制约。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所要研究的,正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同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关系和交往。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以世界历史为背景来探讨中国历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瞿林东 《学术研究》2004,(1):95-105
中国古代史学中包含着厚重的历史理论遗产,其主要特点是:多种存在形式,如史书中的史论、历史评论专篇、历史评论专书等;深入探索的连续性及其在不同理论层面上的表现;未尝离事而言理,即依事言理、据史发论;名篇、名著所具有的气势和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方光华中国古代史学从史官制度中产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则是由孔子修《春秋》开端的。孔子认为历史是人群活动的陈迹("其事则齐桓晋文"),而史学则是史家主体意识在.历史记述中的体现("其义则丘窃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门亟待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域。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作一概要勾勒,揭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以期对推动史学批评研究有所助益。 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萌芽——先秦  相似文献   

18.
史论作为晋代史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展现了晋代史学发展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层面。无论是其撰述形式方面“总论”和历史评论专书的首创 ,还是内容方面关注现实、历史观念上多方向探索的理性思维精神等 ,都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由史论所折射出的以史为鉴、具有浓厚儒学色彩的史学思想则增强了晋代史论的时代特征。因此 ,晋代史论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6,(6):86-91
《中国史学名著》和《史籍举要》分别是由钱穆和柴德赓两位先生给学生上课时讲义,经整理而成的专门介绍中国传统史籍的专著。如果只是从两本书的书名以及成书背景来看,它们应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深入分析之后会发现,两书在所面向的群体、体例、所选讲的史籍、介绍同一部史籍时的关注点以及对同一部史籍的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史学名著》和《史籍举要》在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两书的差异性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我们更好学习史学史和史学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谈我国史学的传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家,也是个有几千年历史记载的文明国家。自古以来,史学发达。史家人材辈出,史籍汗牛充栋,这是我国的骄傲,也是史学工作者的骄傲。对于我国的史学遗产,人们常常提到继承问题。我们觉得,为了搞好继承,首先要了解史学遗产中的优良传统;否则,就不明确继承什么,更谈不上在什么基点上发扬光大。所以,就此问题,略抒浅见,抛砖以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