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本文以亦剌思、阿都儿火者等人为例,探讨明朝对入附的撒马儿罕回回的安置及这些入附人员在明政府中的作用。入附明朝的撒马儿罕回回人有十多批,明廷多将他们安置在南京、北京、甘州等地。这些入附的回回人大体上享有与故元归附人员同等的待遇。他们与西域其他各地入附的回回人一道成为明代回回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敦煌文书S542、P2962、P3451、P2570等写卷的研究和实地踏查,考出“西桐”即今敦煌西南的阿克塞苏干湖盆地,当时归义军政权与回鹘、吐谷浑的有关战事常发生于彼,敦煌通青藏高原大道亦经由此。元代这里为蒙古宁王的镇守之地,明代置安定卫,今仍存卫城遗址  相似文献   

3.
阿尔泰乌梁海人的宗教信仰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梁海”是古代部族名称,史籍中曾有“嗢娘改”、“斡朗改”、“兀哴孩”、“兀良合”、“兀哴罕”、“兀良哈”、“乌梁罕”、“乌浪汗”等异称。明末清初,乌梁海部分布在“蒙古诸部之北”,“业采捕,散处山林,而受役属于喀尔喀、准噶尔诸大部”。至康熙年间,喀尔喀蒙古内属,“其所属之乌梁海等亦皆归顺”。乾隆年间,准噶尔所属之乌梁海归顺,“乌梁海遂全归版籍矣”。之后,乌梁海部一分为三:一为唐努乌梁海;二为  相似文献   

4.
在兰州市郊的朝阳村、安乐村——白塔山公园东北角山上有一处遗址,这就是所谓的“王保保城遗址”。 王保保,蒙古名曰扩廓帖木儿,系元顺帝所赐,是元末汝宁府达鲁花赤察罕帖木儿之养子,沈丘(今属河南)人。  相似文献   

5.
海西首先是个地理概念,其次才是部族、部落名称,而部族、部落名称又来源于地理概念。 海西与辽东并称。海西即大海以西,此海谓日本海连同它的北部鄂霍次克海而言也。 元于女直之地置海西辽东道提刑按察使(后改肃政廉访司),后省并。又有海西辽东哈思罕等处鹰房诸色人匠怯怜口万户府(简曰海西辽东鹰房万户府)之设。这里,海西、辽东各为一地区,哈思罕又称为一地区,具体说,指辽东半岛言,哈思罕即曷苏馆,谓熟女直也。  相似文献   

6.
韩源 《西部蒙古论坛》2023,(3):107-113+128
“卓斡思”一词见于明代所编《华夷译语》和《鞑靼译语》等用于蒙古语汉译的词汇典籍之中,汉译的辞书之中,其编者大多将之汉译为“钱”,该词即现代蒙古语中的“?oγos”。由于蒙古早期社会的贸易多以贵金属为媒介,且相关史料中也未见对“卓斡思”的记载,故可推断该词应是一个外来借词。元朝以后,交钞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而为了方便称呼,元朝官方和民间统一将交钞简称为“钞”。从“钞”和“卓斡思”两词的古音读法的比较及蒙古语的借词惯例来看,二者间应存在借用关系。时人应是在“钞”的基础上套用了蒙古语中表示复数的“s”,从而构成了“卓斡思”一词。该词的产生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元朝时多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借用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7.
赵媛 《中国藏学》2022,(6):45-50+214
甘肃永靖炳灵寺第70窟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的明代重修洞窟之一,其南壁东侧下方绘有三身墨书题记番僧形象。文章对此处题为“锁南藏卜”的番僧进行了身份考证,证明其为明代格鲁派大慈法王徒裔,即炳灵寺《重修古刹灵岩寺碑记》中所载“弘化、显庆二寺灌顶大国师”。明廷为大慈法王敕建之弘化寺今已无存,因而该窟中所见弘化寺番僧无疑是研究明代汉藏交流史、炳灵寺一带藏传佛教格鲁派传播情形的一处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8.
雷宇 《民族学刊》2020,11(4):89-95, 140-141
在我国古代,有城有市,才称为城市;乡村社会“集场”的设置,受地理、经济、人口、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且有层级的划分。明代唐崖司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户与人口数量、土民的普遍贫困等,决定了土司城不可能成为区域经济贸易中心;土司城的城址特征与交通状况,使其不宜作为集市交易的场所;城内的建筑布局与道路系统,也不支持集市交易的格局。土司城有“城”无“市”,称为“司城”名副其实。土司城“城市说”,没有史实依据,有违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有损世界文化遗产的信誉,亟需纠正。  相似文献   

9.
张晓非 《中国藏学》2023,(3):73-82+213
元代西北诸王海都前后三次自西域斡端(今新疆和田)南下进扰西藏地界,分别是止贡之变、元贞元年(1295)之乱、延祐六年(1319)之乱。藏文史料仅有“止贡之变”的记载,且一些史书将“止贡之变”与元贞元年海都属下亦怜真进扰西藏混淆为一。结合汉藏史料可知,元贞元年之乱与止贡之变是海都不同时间段的两次扰藏行为,并非同一次,止贡之变结束于1290年。前两次领兵进藏平叛诸王是西平王奥鲁赤及其子铁木儿不花,第三次为镇西武靖王搠思班。元朝出兵平息西域海都对西藏的进扰,并建立乌思藏纳里速古儿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蒙古军都元帅府,巩固了在西藏地方的统治,使西藏始终处于元朝中央政府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10.
卫拉特是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汉文史籍中,元代译作“斡亦刺惕”、“斡亦刺”、“外刺歹”、“外刺”等;明代译成“瓦刺”;清代至今常译作“卫拉特”,亦有译为“厄鲁特”、“额鲁特”、“猥刺”者。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相对于居住在东部地区的蒙古而言,史学界又称之为“西蒙古”。国外称其为“卡尔梅克”,至今还有其不少遗裔。  相似文献   

11.
论两广战国汉代墓的腰坑习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两广地区战国汉代墓葬中腰坑习俗的特点进行了归纳 ,探讨了两广腰坑习俗的来源、性质和盛衰原因 ,认为两广地区的腰坑习俗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腰坑习俗南传两湖地区后传入的 ,其性质是用于挖造墓坑时奠基祭祀地神 ,驱鬼除邪 ,保护墓主在阴间不受侵扰。两广地区腰坑习俗兴盛原因是由于战国中晚朝岭南越人部落社会的兴盛 ,衰落原因是由于秦汉以后中原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传播推广 ,使腰坑习俗逐渐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传统资源承载力与相对资源承载力在研究区域内存在着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差异.两广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承载力状况的对比表明,广东在开放的系统内人口资源承载力相对富余,广西在封闭的系统内人口资源承载力相对超载.广西应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磊 《世界民族》2005,(2):71-78
查特吉的<历史与民族>通过对达里尼查仁等人的民族历史叙述的考察,揭示了后殖民理论的尴尬处境--试图摆脱殖民叙事,却抹杀了被殖民国家内部的多样性;试图彰显单一民族的历史,却无视民族国家内部宗教与民族多元的现实,在民族内部与外部、自性与他性、自我与他者之间陷入了后殖民历史叙事的圈套.  相似文献   

14.
罗爱军 《西藏研究》2005,(4):104-110
文章对西藏自治区中小学体罚现象作了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了体罚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惩戒权是教师所必需的一种教育管理权力,解决体罚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认识,在教育实践中应把握惩戒的尺度,对学生进行合情、合理、公正的处罚。  相似文献   

15.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1,2(6):1-11,99
中国内陆边疆西藏、新疆、蒙古地区的城市历史悠久,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却时常遭到破坏,部分城市的发展中断。清代,由于这些地区纳入到统一的中国版图,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清代藏、新、蒙地区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与内地城市相比,它们仍然处于不发展的滞后状态。  相似文献   

16.
何平 《世界民族》2007,1(4):52-62
今天东南亚的绝大多数居民属于蒙古人种,但是还有一小部分人属于另外一个种族,那就是黑色人种。今天这个种族的人数虽然不多,而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但是大量的资料表明,他们很可能曾经是中南半岛的主人,甚至很可能还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特别是中国南方地区。东南亚的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世纪前期的中亚为背景,勾勒了该时期英俄争夺中亚,并达成1873年英俄协定的历史概貌,以便使我们对英俄进行殖民掠夺的本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开宗明义地宣称:仪式和象征并非纯粹由情绪构成,它们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如果说前两者是不可证伪的,难以推论的,则后者是可以争议、批评和证伪的。格尔兹、特纳、布洛克与拉帕波特等人分析仪式时所犯的严重错误就在于忽视了这一点,从而他们过分强调人类经验中的情绪部分和通过仪式操纵人们情绪的随意程度,低估了人类的智力。因此,在方法论上应该把宗教象征作为一个二维运动来讨论,注意意识形态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情绪和理性互为表里的关系和互相影响。带着这个理论框架,作者以1978年伊朗人民推翻国王的运动为背景。但她不是分析这场革命,而是分析运动过程中的宗教象征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作者还原了宗教象征的二元结构。认为宗教象征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叠加的两部分,逻辑上可以剥离。据此观察经济政治的变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推动意识形态影响去仪式符号,以及仪式对意识形态的维护,最终说明仪式能够对社会变迁和政治变迁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1775--1817)的一部重要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使用反讽的手法描述了主人公的行为和情感,使之更加真实、生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racial/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less likely than whites to engage i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LTPA); yet few studies to date have included Asian subgroups in the analyses and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disparities are not well known. This study uses data from the 2007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N = 37,164) to examine racial/ethnic disparities in self-reported adherence to LTPA recommendations and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rol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acculturation, and neighborhood perceptions. Nine racial/ethnic groups were included: non-Hispanic whites, non-Hispanic blacks, Mexicans, and six largest Asian subgroups. Results confirm that racial/ethnic minorities are, in general, less likely than whites to meet LTPA recommendations, whereas heterogeneity is also evident across Asian subgroups. No significant disparity is revealed for the Japanese and Filipinos but whites are advantaged compared to all other Asian group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percent of lifetime sp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ccess to park, playground, or open space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meeting LTPA recommendations. SES and acculturation play differential roles in explaining group disparities for blacks, Mexicans, and some Asian subgroups. Perceiv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does not mediate LTPA disparities by race/ethnicity. Net of these mediators, the advantages of whites in meeting LTPA recommendations persist for blacks, Mexicans, the Chinese, and Korean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theorize and operationalize additional multilevel pathways linking race/ethnicity and LTPA while assessing measurement errors in the existing constru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