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劳动范畴直接关联着世人瞩目的社会财富,它是政治经济学、从而广至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由于经济实践和理论提出需要,对这一范畴的研究,从六十年代讨论中断以来,目前正在我国学术界重新展开。关于生产劳动范畴,在经济学界一直是首当其冲争论的课题之一。对这一问题六十年代和这一次的讨论,虽取得较大进展,但在重要之点上,仍莫衷一是。其所以如此,笔者窃以为,盖因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研究不够。基本原理上的毫厘之差,导致理论观点上相去千里。有鉴于此,本文拟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外延规定性、内涵规定性及其定义作一探讨。舛误之处,敬希同行、识者匡谬。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历史理论是基于"劳动发展史"的理论,劳动范畴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分析的基本范畴.但是,由于马克思没有建立起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理论体系,其劳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这成为相关研究的重要障碍.本文主要以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的相关文本为依据,对劳动范畴的基本内涵进行解析,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次序界定了劳动、生产、社会劳动、社会生产这四个基本概念,并明确了其相互关系,理清了劳动范畴的基本概念结构,为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称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要言之,就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为此,马克思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范畴。其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则是一对十分重要的范畴,它决定着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决定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决定  相似文献   

4.
<正> 分工范畴是一个有着重要学术意义的理论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将分工范畴与其他几个重要理论范畴联系起来进行一些探讨。一、分工与劳动方式什么是人类的劳动方式呢?马克思曾指出:“作为一切特殊生产活动方式之总体的分工,是社会劳动由其物质的一面当作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来看时的总体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第24页)这里很明确,分工是劳动的总体形式,同时也就是人类劳动的方式。一切人类劳动,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作为内容,是指人们干什么,是务农还是经商,是做木匠,还是造房子?这是劳动的物质内容。作为形式,是指人们怎样进行劳动,是分开单干,还是集体劳动,是把劳动过程分开,还是把劳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分工就  相似文献   

5.
论抽象的劳动有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范畴,运用这一范畴认识有用劳动,合乎逻辑地可推导出对于有用劳动的具体性与抽象性的区分,即可确定抽象的有用劳动的概念存在,这种确定对于研究劳动价值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劳动若干基本范畴划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中 ,劳动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要涉及的第一个基本范畴。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 ,需要从理论上重新探讨劳动范畴内涵的细分和外延的扩展等一系列问题。一、社会化劳动与非社会化劳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劳动范畴应是指社会化的劳动 ,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即不包括非社会化的劳动。以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此未加明确 ,这是理论建设不成熟的表现。经过长久的历史审视 ,我们应该将经济学对劳动范畴的研究准确限定在社会化劳动之内。…  相似文献   

7.
价值并非永恒的经济范畴。人类劳动的存在,是价值产生的自然基础,人类劳动的发展形式,社会劳动的出现,并且耗费在物品生产上的这种社会劳动需要表现出来,是价值范畴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在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以前,则不存在价值概念和价值范畴。对此,马克思指出:“……我不是简单说劳动,而是说社会劳动。如果一个人生产一个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他作为自己工作的生产者,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一个人为要生产一个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物品,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7,(7)
"劳动"一词是马克思文本中的重要范畴,交叉于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等领域之中。马克思对劳动这一种客观的社会生产活动,在不同时期的文本中有不同的表述,与其从早期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立足于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来理解劳动,充分肯定劳动的现实性,强调劳动发展的历史性,关注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将劳动活动蕴含的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予以融合,开启一种新的社会历史解释视角。坚持双重解释维度下的马克思劳动观,有利于回应和走出现代性困境。  相似文献   

9.
社会有机体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视为有机体并予以理论阐述,这样的工作并非始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圣西门以及他的学生孔德的有关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中,已经包含有社会有机体的思想萌芽。孔德的直接后继者斯宾塞则进一步使之完善和发展,提出并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论”。在斯宾塞看来,社会如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社会的劳动分工也如同生物机体的劳动分工一样。生物机体中包含了营养、循环(分配)和调剂(神经)三个系统,社会有机体中也必然要有这三个系统。相应于这三个系统,社会  相似文献   

10.
抽象劳动是一个适用于一切历史时代的范畴,还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特有的历史范畴?这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抽象劳动具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含义对抽象劳动,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抽象劳动就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另一种相反的看法认为,抽象劳动是商品交换、商品生产所特有的历史范畴,它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种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一般”才适用于一切历史时代。其实,抽象劳动既具有适用一切时代的含义,又具有生产价值而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含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一般人类劳动这个抽象存在于平均劳动中,这是一定社会中每个平常人所能完成的劳动,是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的生产消耗。这是每个平常人都能学会的而且是他必须以某种形式完成的简单劳动。”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即社会主义劳动,是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对于搞好我国的经济调整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直接的社会劳动”这个概念的含义,及在怎样的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才表现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  相似文献   

12.
刘冠军在《齐鲁学刊》2007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都视为"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以商品范畴为研究起点,而以劳动范畴为研究基点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劳动范畴有不同的认识和阐述。在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之后,马克思给出了一个人类劳动一般的定义式认识,即"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由此确定劳动具有整体性,即劳动不是单纯的人的活动,而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而在没有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的对劳动的认识中,尤其是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的考察中,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同人人都习惯使用的劳动范畴是一致的,所表达的是完全主体化的劳动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点,由客观的逻辑决定,只能是具有整体性的劳动范畴。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的劳动整体性理论。经济理论界不仅需要创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点,更需要对劳动的整体性范畴展开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心理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它在社会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仅就社会心理的涵义、内容及其本质特征作一初步探讨。社会心理的涵义什么是社会心理?如何规定社会心理范畴?对此问题我国学术界很少讨论。国内有些论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的有关论述,把社会心理看作是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并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全部的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都包含于社会心理之中。这不仅扩大了社会心理的内涵,而且也不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对社会心理作过专门论述,甚至没有直接使用过“社会心理”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提出社会心理范畴,并论述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目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前者是否与后者绝对分裂,这既取决人生活于什么时代,更取决于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不过,在目的这一范畴的内涵上,有的人不仅把“目的”理解为“需要的满足”,还把“目的”理解为“行动的结果”。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成了一切人的目的与手段的直接同一。  相似文献   

16.
契诃夫的戏剧创作浸润着对劳动的思考.剧作家赞美充满使命感和创造性的劳动,鞭笞不劳而获、吞噬人性的寄生,重视劳动于个体解放的意义,将日常的劳动生活纳入审美和道德的范畴,以此探索人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幸福未来.劳动审美构成契诃夫创作美学的基本内容,通过平凡的劳动揭示社会生活本质和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也构成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重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劳动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所在。必须把科学劳动创造价值和科学创造价值、技术创造价值严格区分开来。现代科学劳动是一般科学劳动的新发展,反映着当代劳动的实质,现代科学劳动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劳动的发展方向,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现代科学劳动可以作为高科技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范畴和核心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观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是按国家计划进行的,因而劳动已具有直接的社会性质。近来又有一种与此不尽相同的说法,认为从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生产的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下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但从仍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来看,劳动的社会性还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因而还不是完全的直接社会劳动。我们认为,这  相似文献   

19.
刍论劳动范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是人类通过改变外在于劳动主体的客观条件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等多层次消费需要的有目的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劳动既是一个永恒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虽然劳动伴随人类而永存,但劳动的内容、方式会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正确认识劳动范畴,对更新劳动观念,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所创立的剩余价值范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范畴。卓炯同志却认为剩余价值是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而且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剩余价值。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一)不能认为剩余价值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因而剩余劳动的物化就是剩余价值,并说成这是马克思的观点。我认为卓炯同志对马克思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