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在对待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西化派主张用西方文化的价值来判断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持批判态度。科学主义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科学精神,需要以科学为标准来重新衡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书院派则要求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吸取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文化。各派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基本上延续了"五四"先辈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把中国文化放在传统与现代的单线历史进化中,不能全面认识中国文化。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变迁,对于中国文化脉络仔细的梳理,在多元的脉络中认识与分析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山寨"最早出现在IT行业,是民间对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制。有人认为它只是简单的模仿,有人则肯定其中包含的创新成份。无论人们对待山寨文化处于何种态度,它在当今中国社会上流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不可否认的。关于山寨文化的不同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典籍英译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译者伦理是典籍英译中应首先厘清的一个问题。为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历时地对比分析了西方译者对《道德经》中"道"的英译,以求发现其背后所体现的两种文化间的较量。结果发现西方译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一个由漠视到尊重的转变,对自身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固守到兼顾的转变;尊重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兼顾译语文化规范应成为当下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伦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涵盖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人和"等和谐思想。其文化核心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是人文价值体系中的瑰宝。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当庞杂,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把握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将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分析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自我更新为现时代服务。  相似文献   

5.
尽管"两种文化"冲突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但在中西语境下却有着不同的意义特征。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因为"科学主义"的崛起,而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主义";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一种对等意义上的冲突,而中国尚缺乏这种平等对话的基础;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形成了两类明显对立的身份群体,而在中国似乎并没有出现;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因为科学明显高于人文,而在中国仍是人文具有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德群县一位忠实于他自己、忠实于他的民族、忠实于他所属的最古老传统国家的艺术家。这里的"忠实",表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将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精神贯穿于个性化的创作之中,使之演化为一种国际语言而发扬光大。 朱德群以70多年的艺术探索,开创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用透明手法将浓重块面与斑驳色彩,融入捉摸不定的幽远深谷。"透明之深谷"成了朱德群的绘画符号。朱德群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融育着中国书法、诗词、乐舞的意境。被世界画坛所认可。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晚近中国"西学"的代表人物,曾"暴得大名",又毁誉参半,其"全盘西化论"的观点曾受到保守人士的指责。他对待国学既持有批判的态度,也有建设性的主张,在批判的同时又有继承。他能打破固有的治学经验,引入科学的方法,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整理国故。反对盲目的全盘否定,也反对一叶障目式的盲目的歌颂,而是重新估定价值。在传统文化整理和研究方面,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地做一番整理、爬梳的功夫,扩大了国学的研究范围,对文化的传承和学术积累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对待国学的态度、原则、方法等方面值得后人借鉴与深思。  相似文献   

8.
理性要素代表主体探索"确定性"的诉求,既包含体现客观性的科学知识,也指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求知的方法等。"科学格致化"和"科学艺术化"是淆乱科学本体的两种现象,其实质是以"善"和"美"的职能、标准来要求"真"和改写"真",它源于中国文化特有的理性观,即以"价值理性"排斥"工具理性",形成扬"情理"抑"物理"的"实用理性",使执着于"知识"和"真理"本身的知识分子常常遭遇"实用"质疑,王小波在其杂文和小说中批驳了与之有关的"之用"逆退、"实用"诘难以及用价值判断取代真伪判断的习惯做法,这种以"善"辖制"真"、取消"真"的文化习性正是"科学"引入中国时被变异为"科学观"的主因,最终归结为思维方式注重"合"、忽略"分"甚至反对"分"的特性,这一特性塑造了与之协调的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在探索客观世界时缺乏以"程式"确定下来的"抽象的升华",这恰是理性之殇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龙"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含有"龙"字的成语(本文简称"龙字成语")数量众多,含义丰富,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本文试图从分析这些龙字成语入手,全面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国龙文化。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国学     
鲁迅在"五四"时期对提倡国学的现状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不适应现代性的需要了。进入现代社会,文化必须借鉴外来的文明成果。鲁迅对待国学持有激列的批判态度,但他不是一概反对国学,而是要看提倡的目的和"货色"。在批判的同时又有继承,他的学术修养许多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料,其学术趣味也没有离开传统文化,并且取得了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对待国学的态度、原则、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实习场"是高职院校学习支持性物质条件,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存在样态。它不仅突显出了人的主体精神,而且还创设了新的交往文化。对高职院校"实习场"进行文化分析,使我们能够理解其文化隐含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文化主体对其形成积极的认同态度,处于一种文化自觉状态,从而发挥"实习场"文化的化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风靡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潮,对同时代的东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种扑朔迷离境地下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认知态度成为关注焦点。面对认识与认定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模式的尴尬,导致了传统艺术边缘化和西方艺术中心化的论调,基于文化传承中"移植"与"扬弃"的规律,树立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正确的认知态度,并以此构建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对推动我国文艺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美华裔作家任碧莲在《典型美国人》中如何表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的关系;指出她从英汉的结构和习语差异入手,以"lisen"和"听"作为标志性的主词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里的两种不同限度观;认为她这种文学表述方式赋予了小说叙事以巧妙的形式统一,并将中美文化中的两种不同限度观生动而直观地呈现给读者,最后达到解析和针砭美国商业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庄子对世界本质("道")的认识和语言的态度与他独特的言说方式("三言")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庄子的言说方式对中国的话语传统具有深远影响,对中国固有文化规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与西方传统及当代话语模式有着根本区别。我们有必要努力发掘自己的文化和话语规则,实现话语分析在中国的文化转向,建构真正的当代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纯粹"和"假借"两种存在形态。不同的宗教因其宗教内容和存在语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或"纯粹"或"假借"的较为复杂的"文化软实力"状况。基督教由于其背后一直有强大的西方世界作后盾,至今还无由表现其纯粹的"文化软实力",而佛教则主要表现为纯粹的"文化软实力"。中外许多有识之士坚信,包括儒、佛、道在内或以其为主的中国文化在科学与物质当令的时代依然还有着潜在而强大的足以拯救人类走出困境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国家"硬实力"提高的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传播,中国儒、佛、道三教的"文化软实力"就会充分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6.
自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并且成果丰富观点迥异。该小说通过描写母亲与女儿两代人的冲突与隔阂,表现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透过《喜福会》可以看到,谭恩美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旧礼教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其精髓中的"孝道"持肯定褒奖的态度,这说明了新一代美国华裔作家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其思想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为复原传统数学的整体结构及其与传统文化其他方面的天然联系,须从"古数复原"的视角研究明末清初数学史。中西数学会通导致了传统外算复兴,与外算复兴相伴随的,是人们价值观念上内算与外算的易位。内算、外算易位导致中国传统宇宙观的变换与儒家伦理遭受威胁,进而引起了传统数学所描述的"理"的变化,并进一步引起传统数学在儒学体系中地位的"嬗变"。由于中国人对理、器的不同态度,以及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的形成,这些会通结果在人们的话语空间中呈现的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天主教侧重于改造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福音",进而使整个中国基督教化;伊斯兰教侧重于适应儒家思想文化,"附儒而行",加速了与儒学调和及中国化的进程.两种宗教不同态度的表现和结局,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它对宗教如何在中国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宪政"中国化"问题上,与张君劢等那种意在将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宪政统摄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省超越式进路不同,作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大师胡适代表着另一种文化演绎取向:以"充分西化"为表征的外化适应式进路,致力于寻找自由主义民主宪政在中国历史文化空间里的安身立命之所。从"造因"方案到"幼稚园"宪政,大致体现了胡适对推展宪政"中国化"命题的理性思考以及执着探索精神,也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世人表达了中国政治转型中现代性成长与乌托邦诉求之间的张力关系,从而抒写其卓越的宪政情怀。  相似文献   

20.
王充本着"疾虚妄"的叙事目的和"求真实"的叙事态度创作《论衡》,叙事形式富于逻辑性,三者共同构成了《论衡》"是而直"的叙事空间,体现了王充理性思维模式。在其作用下,王充重新构建了物理空间和伦理空间。王充的理性思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