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先验语言形式及其"实在性"就先验哲学的理性存在过程而言应该是自明的"事实",这种"事实"既无法由先验语言形式单独加以确立,也无法由经验的语言现象单独加以确立;在理性存在的条件下,先验语言形式作为纯粹的理性形式不仅是先验的,而且是实践的,语言现象因为实践的必然发生而秉承先验语言形式的决定;先验语言形式与语言现象的对立和统一因为回到理性存在过程而成为可能,理性存在的事实所确立的既是关于语言现象的实在性,又是关于其先验形式的"实在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有限理性存在的人类自身在面对世界之时,也必然地面对了语言的存在问题,而语言的存在绝非是"交流工具"、"符号系统"等语言现象可以担待的问题,语言存在问题不仅关涉语言现象的呈现,而且关涉如此"现象"呈现的本底根据,即关涉语言存在的理性基础;语言存在的理性基础作为语言现象之根据应该立于纯粹的先验语言世界,体现为纯粹的概念形式,并通过理性"直观"与"表象"过程实现其与经验形式的统一;先验哲学的"直观"与"表象"既是产生"语言知识"的保证,又是先验语言形式与现象世界的语言描述相统一的必然环节,语言存在之"真"基于理性之"真"。  相似文献   

3.
依据哲学的“先验理性论”,作为纯粹形式存在的理性语言首先应该保持自身的先验性地位,它作为理性语言的纯粹对象总是要与理性存在的纯粹形式保持同一,并成为获取一切普遍性语言原则的根据;其次,作为纯粹形式的理性语言又应具备自身的积极特性,并呈现出一切先验形式存在的积极特征,理性语言的先验形式地位转变源于其自身存在的实践特点,并通过理性存在的言语行为者的语言意志将其颁布的普遍性原则实现于语言经验的现实之中;第三,理性语言的纯粹地位转变并非意味其先验性与经验性的同一,它所强调的是关于先验语言形式的积极作用存在,它所凸现的是先验语言形式作为理性存在的语言实践的必然要求,即人的“语言经验”必然地秉承着先验语言形式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哲学理性的思辨进程和语言存在问题的揭示,尝试先验语言学构建的思考,探寻语言存在的理性回归之路。哲学理性的思辨进程以理性存在为前提,并通过理性存在的本质展示人之"语言"的先天必然性;作为理性主体经验的语言过程总是表现为先验的纯粹语言形式在经验直观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凭借理性的纯粹思辨和先验形式存在,理性主体必然地要在经验的语言现象之上构建起语言存在原因的先验世界;在语言存在的问题上,理性思辨的目标不是经验过程的语言现象、语言条件和语法规律,而是其绝对的源泉、无条件者和纯粹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5.
在先验哲学的理性视野下,语言存在的统一应该是基于理性存在的统一。语言存在的统一性既要体现在经验过程的语言现象里,又要体现在理性过程的纯粹语言形式里。前者呈现为了知识性对象存在的语言现象统一,后者则指向了纯粹理性对象的语言形式所在。自然世界的语言呈现形式,与理性世界的语言原因形式统一于理性主体的存在。语言存在的统一性,实现于理性存在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将自然世界视为理性主体的表象世界时,自然语言或语言现象就作为了这种表象世界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理性存在的原因世界必然地提供着这种表象世界的先验理性基础,提供着语言现象经验的先验理性基础,即一种作为先验形式的语言原因存在;先验语言形式与语言现象的统一实质就是理性存在的统一;先验语言形式与语言现象的对立和统一因为回到理性存在过程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自由的理念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首先应该是超验的(transcendental)和消极的,它作为纯粹理性的关怀对象总是与理性存在的纯粹形式保持同一,并成为获取一切普遍性原则的前提;其次,作为理念的自由又一定是积极的,自由地位的转变源于理性存在的实践特点,实践的理性通过意志的行为将自由的规定加以实现;此外,自由的不同地位并不是对自由理念同一性的改变,它所凸现的是人的存在意义和必然要求,即人的"中心地位"在于真正实现了智性规定与经验对象的联系统一。  相似文献   

8.
自由理念的"实在性"就康德先验哲学的理性存在而言是自明的,它既不能单独由理念的纯粹形式加以确定,也不能单独由经验对象加以确定;在理性存在的条件下,自由理念的"实在性"地位不仅是先验的,也是实践的,实践的地位带来自由意志决定的自然过程的存在;自由与自然的对立或统一因为回到理性的过程而成为必然,理性存在的事实所确立的既是关于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又是关于自由理念的"实在性"。  相似文献   

9.
与其说康德“悖论”的产生源自理性自身纯粹形式的表现困境或有限理性存在者在认知过程里的超验企及,不如说源自纯粹的先验语言形式在自然语言中的不可言说或自然语言对于超验对象的经验呈现,其结果自然地带来语言命题及其语言存在问题在先验性与经验性方面的混同;理性“悖论”既是理性存在的必然发生,又是语言经验过程的“失真”表现,自然语言的“尺度”不在自然的进程,而在理性存在的先验语言形式之内;辨明“悖论”的原因和形成就是辨明理性与知性、自然语言与先验语言形式的分野,确立清晰的具备不同特征的语言存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如果我们将语言存在限制于经验世界的范围之内,那语言存在又常常被称之为语言现象的存在;语言现象的世界将自然经验的形式和心理经验的形式统一于自身,并以自然存在和心理存在的特征呈现于理性存在的实践过程.语言现象的心理经验形式在其初始阶段的表现上,它要产生于理性主体的经验直观发生,对应于自然世界的对象系列,包括自然语言的存在系列,表现为无差别的、初始性的、整体性的、不确定性的大脑意象或感觉印记;相对于自然过程的语言形式而言,它是作为心理过程的"图式语言"而存在,"图式语言"即心灵中的表象成果,其存在内容和地位既是经验直观的,又是理性存在规定的.作为心理语言存在的"图式语言"所承载和表达的既有关于自然世界的"影像"和"记录",又有关于这种心理图式存在和统一的理性规定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康德的先验哲学,自由源于理性存在的必然,其"实在性"的体现依托于理性存在者或人的"此在"事实;自由的"实在性"不是作为物的经验对象,而是作为经验对象之规定的纯粹形式存在;自由作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其"实在性"既指向理性原则的存在,又指向理性原则作用的存在,并必然地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统一;任何在自由问题上所取得的进展和突破都是新的路径的选择和对以往方法的解构,而非对自由和存在本身的改变,康德哲学的建立是如此,海德格尔的存在体系也不例外;因此,在不断面对困惑、重释自由之际,我们也在凭借自由的问题而进入自身存在之路,并获取人的"此在"之真实。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于纯直观和纯粹概念之间的关系论述较为复杂,并且分散于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中。在这三层论述的每一种中论述的层次又是不相同的,因而较难把握。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康德的先天直观和纯粹范畴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罗中枢教授关于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非指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是指纯粹哲学或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非常独到,但也使人产生了两个疑问:首先,如果“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那么,康德为什么在追问“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时,还要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如何可能的?”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两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其次,如果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它与一般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有何关系?本文试图对罗教授的观点作一补释,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角度来理解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力图解答上述两个疑问。  相似文献   

14.
先验还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先验还原的作用在于揭示被自然态度所遮蔽的纯粹意识领域,在于通过悬搁对自然经验进行变样从而纯粹化自然意识。先验还原之所以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乃在于它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和时间上是第一的;而且,先验还原的实行是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学的其它原则如面向实事本身、直观原则以及我恩一我思对象方法原则等,都必须以先验还原为先行条件。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突破究竞是什么,是一个富于争议性的话题。海德格尔、德里达和马里翁从各自的现象学出发,把这一突破分剐解释为范畴直观、含义的自主性和被给予性。但所有这些解释都不是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本身出发的。本文将从先验现象学本身出发,指出这一突破是还原的初步提出。还原的突破性作用在于,为先验现象学铺平了道路,并为界定和根本解决先验现象学问题开辟了道路。而且,还原并不是胡塞尔本人的任意构想,它既是纯粹逻辑也是《逻辑研究》反心理主义的任务所必然要求的。《逻辑研究》第一卷所暗舍的还原是胡塞尔诸多还原途径中最早的一条途径。先验现象学的本性要求,其它一切原则都要求还原先行,因而,范畴直观、含义的自主性和被给予性,都要以还原的先行突破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个构架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要素论部分得以初步完成。其中,先验范畴及其在具体应用时所对应的原理,都在先验逻辑与经验性的关系中给出,而时间图型又是先验性与经验性得以沟通的重要桥梁。于是以因果性为例,康德分别运用先天还原与经验投射的论证手法对之进行了充分地演绎。通过对其手法的分析可以认定,康德批判哲学的全部展开就是关于时间二重性的探索,即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先天批判。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由此将康德为形而上学奠定的基础归结为先验想象力。但是,康德由先验想象力到统觉的退缩和未能阐明认识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显示了此一奠基的不牢靠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出发,实现了形而上学奠基的置换——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关键在于具体澄清作为时间性的操心。海德格尔通过原初时间性建构起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完成了此在形而上学的奠基。海德格尔所奠基的这一形而上学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将哲学的使命规定为对人的"实际生命"的关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