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4-36
《被控医师》中的医师因为偶然的医疗事故而面临"下流化"危机,体验着人生、工作热情的低下。经历了一段人生失落期的医师最终在为老人之家的老人们进行音乐治疗的过程中恢复了生活、工作的热情,这也体现了《被控医师》中"疗伤"所具有的双重指向。 相似文献
2.
王奕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55-59
本文以日本当代小说《新宿分子》为例,围绕着异国形象的形塑者态度类型中的第四种态度进行了分析。形塑者通过将作品中的中国人吴友礼塑造为与希一、敏行等日本人境遇相似却又具有鲜明异质性的介体,而得以陈述真正的主体———全民中产社会崩溃后逐渐贫困化、离散化的日本下流群体———的故事。正是依赖吴友礼这一介体的出现,才促使日本的下流群体能够反思既往的自我认识,获得重新崛起的力量与信心。 相似文献
3.
李琼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6):66-67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本文试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通过对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的三代女人作为父权和主流文化的“他者”的经历进行分析,探讨她们是如何在双重边缘性境地中认识和找回自己的身份,发出表达自己的声音,并实现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4.
文化“他者”的翻译: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宣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4):123-126
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实践,后现代语境中的翻译对知识的再生产、文化身份的建构、全球文化地图的重构起着很大作用。在批判反思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基础之上,译者应该正确理解和跨越文化"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包容文化"他者",加强文化互动和对话,努力构建一种"和而不同"的"间文化"局面。 相似文献
5.
王茂春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13-15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者”是词缀而不是助词,因为助词关涉句法,参与构形,而词缀关涉词法,参与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名词化”,它的语义功能是转指并且有“指人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贾迪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6):121-125
"者"字组合体由"者"和其他语言成分两部分组成。能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语言成分有: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但并不是所有这样的词或短语都具备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资格:具有[ 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可进入;具有[-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不能进入。 相似文献
7.
谷霞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149-153
现代教师角色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支配者”、“独白”者。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角色出现了危机。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从“独白”者转换为“对话”者。而要真正实现这种角色转换,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从“独白”者成为倾听者、“对话者”;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8.
庞天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司马迁完成《史记》以后,一再自称“述往事,思来者”。这既是其说明著史目的之言,更是对毕生治史反思之语,简洁的语言中寓含深刻的思想。根据《史记》的内容,可以从历史认识、以史为鉴的思想、考察历史的方法及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体察司马迁对前人的继承与超越,理解其“述往事,思来者”之义,把握《史记》的思想价值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文学中独领都市文学风骚的上海,1949年后,遭遇到了自己的尴尬境地。在红色共和国追寻革命现代性的主流话语规训下,上海,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言说革命现代性的话语承载"主体",在"十七年"文学的上海书写中历经几度变形。在主流革命话语叙述视野中,上海的现代性承载"主体"角色,被工农兵革命者赋予了道德化的变色外衣。由于对城市疑虑、警惕、恐惧,表现在文学中便是对上海的"恶魔化"处理,上海作为腐蚀革命意志的渊薮,成了一朵"恶之花",成了革命者对城市恐惧症的替罪羊。经过一系列改造的知识分子话语诉求载体的上海开始遵循当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规训和召唤,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红色转身"。上海作为共和国追寻革命现代性的异数与另一种风景,"小资"式的华丽与精致的"狐步舞"却又在红色的外衣下悄然现行,勾起了人们对繁华的艳羡目光和现代梦的渴望。在共和国追寻现代的革命语境中,上海始终无法以自己的话语言说自己,无奈地几度上演"变形记",尴尬地成了失语的"大他者"①。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嵌入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空间与现代城市空间、社会文化变迁之间构成了深层的交互关系。以武汉市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昙华林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综合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文化遗产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问卷分析的方法,基于作为“我者”的居民、经营者与作为“他者”的访问、观光、游学等活动人群的视角,深层次地探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现状与困境。研究表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正在面临开发及宣传力度不足、市场秩序混乱、相关部分监管不力、建筑和空间已经无法承载当今城市生活等困境;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对地方文化认同有激活效应;通过提高协同发展能力,满足“他者”的认知需求;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我者”的生活需求;巩固文化核心地位,统筹“我者”“他者”利益,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苏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9):66-68
"情"是艺术的基本元素。由于它的本源性,以及它属于较早的范畴,所以其不仅是一个本体范畴,且作为起始范畴,成为构词的基础。在古典文学语境中,根据"情景"范畴的语义和二者间的关系,以"情"范畴为基础构成的"情~"范畴具有各自的语义、特征及重要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厚知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75-80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道士、学者和文学家,他的学识、品行、风度等对文学的影响丰富而深刻:陶弘景作为道教宗师,通过与当时文人的交往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他所流传的著作特别是搜集整理的道教经典《真诰》在后代文人中广泛流传,成为他们创作取材的重要源泉;由他所开创的道教上清派茅山宗对后世文人生活与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继凯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3):79-82
在"新国学"视域中审视民族文学入史问题,民族文学入史也是个"新国学"建构的重要学术命题,但迄今在某些关键环节包括相关的学术实践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其中,"民族文学"概念问题、全国性文学史忽视民族文学问题及"新国学"建构与民族文学教育问题格外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在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讨论的基础上,从对策性思考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姚公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6):50-53
新时期的“存在主义文学”和“新小说”的评介中都体现出本土意识。对这两类文本的评介说明,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到评介;本土意识内涵中的小说审美意识对评介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本土意识的本土化特征和兼容性特征在两类文本评介中都有所体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接受过程中本土意识中的某方面主导作用会凸现出来;同时文学评介的本土意识对评介文本的接受者是客现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夏德靠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43-50
“语”是上古时期非常重要的文献,它是一种载录“善言”的文体。从上古语类文献本身的发展来看,它们因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在生成方式上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它们在性质及形态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大体而论,上古语类文献可划分为仪式型、政典型、教学型、著述型四类,这些类型因生成方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徐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39(2):17-20
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文学内部研究强调文学审美特性,外部研究重视文学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二者的对立可以说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要解决文学研究的"钟摆"现象,必须解决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文学语境的虚拟性使它自身得以与文学外部的文化语境相疏离,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奇特的距离感;文学语境的审美性使得它与文学内部研究保持本质性的联系。文学语境作为介于文学内部语境和文学外部文化语境之间的特殊场域,使得文学内外有机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7.
袁红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3):80-83
研究者多将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对故乡"民俗"的呈现视为是一种客观写实性反映,却忽略了乡土小说创作与这一时期"民俗"概念的引进、作家"民俗"视野的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究其底乃是对"民俗"这一概念的历史性缺乏敏感。因为"民俗"是一个现代概念,把故土的种种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视为"民风民俗"来进行写作和评论乃是一种现代性现象。对"民俗"视野建构过程的分析将深化对乡土小说现代性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郑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2):86-89
使令动词“使”常出现在兼语式中,兼语式中“使”的意义主要有三种:命令义、致使义、容许义。这三种意义形成一个意义逐渐虚化、动作义不断减弱的序列,这种语义变化与其处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假设连词“使”是表“容许”义的动词“使”的进一步虚化,它的假设义来自于语境。 相似文献
19.
汪建强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6-68
英国的“可负担住宅”是其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该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研究和考察这一“可负担住宅”的运作机制与成功经验,将会对我们改进和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制度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敏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3):25-27
“教师领导”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探讨美国教师领导者的情况、教师领导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运作方式等,可以得出其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